1 克里斯丁·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钟(The Clock)》 2010
克里斯丁·马克雷的《钟》是最近普遍公认的一件佳作,受到批评家和公众的一致好评,无疑是本专题的头号选手。
这5年来,反响最大的艺术作品是哪些?在美术馆和画廊里展出的成千件艺术品中,又是哪些影响了艺术圈的话语?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当代艺术装置及如过眼云烟般的作品中间,又是哪些具有持久的魅力?
我们是如何得出这个排名的?首先,我们找了一些圈内同行,让他们提名他们认为从2007年至今最富“标志性”的作品;之后,我们再让ARTINFO的员工以及一些非艺术圈人士来为这些作品从1-10 打分;最后将这些打分相加,便得到了这份过去5年中最具影响力的100件艺术品的名单。
提名人包括:Ben Davis (ARTINFO艺术编辑),Daniel Kunitz(《Modern Painters》主编),Coline Milliard(ARTINFO英国站编辑),欧美琳(ARTINFO中文站主编),Jen Graves(艺评家,《The Stranger》),Walter Robinson(艺评家/编辑,Art-Rite, Artnet杂志),Martha Schwendener(艺评家,《纽约时报》,Village Voice),Christian Viveros-Faune(艺评家,ArtReview, Village Voice)。
我们从这项排名中学到什么?尽管我们总是不停在说艺术市场如何强大,但这项排名的核心并非市场。当然,Christian Marclay的《钟》是为一家画廊而做,达明·赫斯特的《为上帝之爱》以及乌斯·费舍的《你》也是如此。但名单中大部分令人难忘的作品还是美术馆展览或双年展中的作品,或是各式各样的公共艺术品。又比如街头艺术,或其他通过非传统途径吸引观众眼球的作品,像Jon Rafman的《Googel街景地图的九只眼》(因为其在Art Fag City网站上的图文而红得发紫),或是William Powhida的《新美术馆如何因平庸自取灭亡》(登上Brooklyn Rail报封面后立即蹿红)。
从排名中我们能看出,排名较高的都是一些参与式的大型景观;而排名较低的则是较为老派的绘画。但并不意味着当代绘画就不能创造出“标志性”的图像了。例如许多人都提名了Luc Tuymans的《国务卿》,但这是一件2005年的作品,不在我们的范围之内。但是,总体而言,作为图像制造者的艺术家已经过时了,而作为舞台督导的艺术家则正炙手可热。
另外,如果你想刺激大众心理,政治力量或许是最为有效的方式。虽然表现方式可以丰富多样,从直接的理念表达如谢泼德·费尔雷的名为《希望》的海报,到Voina疯狂的激进之作《被国安局逮捕的鸡鸡》。多样化的作品如陈佩之《在新奥尔良等待戈多》都以极特殊的方式引起了观众对其所属社会背景的共鸣。
最后,一些失败了的作品同样榜上有名,因为它们的反响不逊于那些成功之作。比如 Christoph Büchel的《民主训练场》,它的宏伟目标最终从未达成,或理查德·普林斯的《运河区》——这件作品成了图像使用权之争的象征,虽说这难说是其本意。无论如何,无疑“标志性”不必非意味着“成功”,只要它能够引发问题,并引起更大的反响。[NextPage]
如下便是ARTINFO选出的“全球100件“标志性”艺术作品(2007-2012)”:
1) 克里斯丁·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 《钟(The Clock)》 2010
2)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艺术家在场(The Artist Is Present),2010
3) 蒂诺·赛格尔(Tino Sehgal), 《进步(This Progress)》,2010
5) 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 《为上帝之爱(For the Love of God),2007
6) 马克·渥林格(Mark Wallinger), 《大不列颠(State Britain)》, 2007
7) Voina,《被国安局逮捕的鸡鸡(A Dick Captured by the FSB)》,2010
8) 谢泼德·费尔雷(Shepard Fairey), 《希望(HOPE)》,2008
9) Pussy Riot,《在救主大教堂的演出(Christ the Savior Cathedral performance)》, 2012
10) Allora & Calzadilla, 《田径运动(Track and Field)》, 2011
11) Jayson Musson, 《艺思(Art Thoughtz)》,2010至今
12) 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 《一与其他(One and Other)》, 2009
13) Jon Rafman, 《Google街景地图的9只眼(9 Eyes of Google Street View)》, 2009
14) 迈克尔·海泽(Michael Heizer), 《悬浮巨物(Levitated Mass)》, 2012
15) 陈佩之(Paul Chan), 《在新奥尔良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 in New Orleans)》, 2007
16) Superflex, 《水淹麦当劳(Flooded McDonalds)》, 2009
17) 毛里奇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 《爱(L.O.V.E.)》, 2010
18) 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 《轨道塔(ArcelorMittal Orbit)》, 2012
19) 奥拉弗·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 《纽约瀑布(The New York City Waterfalls)》, 2008
20) 特蕾莎·马格勒斯(Teresa Margolles), 《我们还能谈什么?》, 2009
21) 乌斯·费舍(Urs Fischer), 《你(You)》, 2007
23) 布鲁斯优质基金(Bruce High Quality Foundation), 《布鲁斯优质基金大学(Bruce High Quality Foundation University)》, 2009至今
24) 瑞安·特里卡丁(Ryan Trecartin), 《我-是-域(I-Be Area)》, 2007
25) Dash Snow & Dan Colen, 《巢(Nest)》, 2007
26) Elmgreen & Dragset, 《藏家(The Collectors)》,2009
27) JR, 《女人是英雄(Women Are Heroes)》,2008-2009
28) Christoph Büchel, 《民主训练场(Training Ground for Democracy)》,2010
29) Theaster Gates, 《多切斯特计划(The Dorchester Project)》,2009
30) William Powhida,《‘新美术馆’如何因平庸自取灭亡(How the New Museum Committed Suicide With Banality)》, 2009
31) Mike & Doug Starn, 《大竹林(Big Bambu)》,2008
32) Mike Kelley, 《移动房屋(Mobile Homestead)》,2011
33) 道格·艾特肯(Doug Aitken),《梦游者(Sleepwalkers)》,2007
34) Ashley Hunt, Andrea Geyer, Sharon Hayes, Katya Sander & David Thorne, 《一个战时国家 的9个剧本(9 Scripts for a Nation at War)》, 2007
35) Doug Fishbone, 《Elmina》,2010
36) 吉尔伯特和乔治(Gilbert & George),《伦敦图(London Pictures),2011
38) 马克·布拉德福德(Mark Bradford), 《密特拉(Mithra)》, 2008
39) 马丁·克里德(Martin Creed),《全国所有钟、铃以最响、最猛烈的方式鸣响三分钟(All the Bells in a Country Rung as Quickly and Loudly as Possible for Three Minutes)》, 2012
40) Francesco Vezzoli, 《戈尔·维达重拍卡里古拉片花(Trailer for a Remake of Gore Vidals Caligula)》, 2009
41) Liz Magic Laser, 《我感到你的痛(I Feel Your Pain)》,2011
42) Mike Kelley & Michael Smith, 《增长和发现之旅(A Voyage of Growth and Discovery)》, 2009
43) Nina Berman, 《海婚(Marine Wedding)》,2007
44) Swoon,《蜿蜒海上的浮城(Swimming Cities of the Switchback Sea)》,2008
45) Chris Burden,《城市之光(Urban Light)》,2008
46)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人(Personnes)》, 2010
47) 陈佩之(Paul Chan),《为萨德而萨德(Sade for Sades Sake)》,2009
48) Pipilotti Rist, 《泼出你的身体(7354立方米)[Pour Your Body Out (7354 Cubic Meters)]》, 2008
49) Taryn Simon,《走私货(Contraband)》,2009
50) Allora & Calzadilla, 《停,修补,准备(Stop, Repair, Prepare)》,2008[NextPage]
51) 曹斐《人民城寨(RMB City)》,2009
52) Cecilia Gimenez, 《Elias Garcia Martinez“瞧,这个人”修复版(Restored version of Elias Garcia Martinezs ‘Ecce Homo’)》, 2012
53) 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点画大全 (The Complete Spot Paintings)》,2008
54) Tom Sachs, 《空间计划:火星(Space Project: Mars)》, 2012
55) Alec Soth, 《W最后的日子(The Last Days of W)》, 2009
56) An-My Lê,《美国环球军力系列摄影( Photo series on US forces around the world)》, 2010
57) 西丽·娜沙特(Shirin Neshat), 《没有男人的女人(Women Without Men)》, 2010
58) 克里斯坦·杨科夫斯基(Christian Jankowski), 《排演耶稣(Casting Jesus)》,2010
59) 马克·奎因(Marc Quinn), 《塞壬(Siren)》, 2008
60) Marlene Dumas, 《蒙眼人(Blindfolded Man)》, 2007
61) 毛里奇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 《一切(All)》, 2011
62) Guido van der Werve, 《Nummer acht:一切都会好的(Nummer acht: Everything is going to be alright)》, 2007
63) Marilyn Minter, 《绿粉鱼子酱(Green Pink Caviar)》, 2009
64) Michael Landy, 《艺术垃圾箱(Art Bin)》, 2010
65) Ragnar Kjartansson, 《终结——威尼斯(The End — Venice)》, 2009
66) Roger Hiorns, 《剥夺(Seizure)》, 2008
67) Clifford Owens, 《选集(Anthology)》, 2011
68) Duke Riley, 《布鲁克林之战后(After the Battle of Brooklyn)》, 2007
69) Jonah Freeman & Justin Lowe, 《黑酸合作社(Black Acid Co-Op)》, 2009
70) Mitch Epstein, 《美国力量(American Power)》,2009
71) 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椭圆佛(Oval Buddha)》,2007
72) 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 《运河区(Canal Zone)》,2007
73) Adrian Villar Rojas, 《一个爱过我的人(A Person Loved Me)》,2012
74) Andrea Fraser, 《无处美如家(Theres No Place Like Home)》,2012
75) Cory Arcangel, 《Photoshop渐变(Photoshop Gradient)》系列, 2008至今
76) Glenn Ligon, 《无题(美国)[Untitled (America)]》, 2009
77) 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 《电光场(Lightning Fields)》,2009
78) Philip Lorca diCorcia,《千(Thousand)》, 2007
79) Charles Atlas, 《(143652)》,2012
80) Grayson Perry,《瓦森斯陶的织品(The Walthamstow Tapestry)》,2009
81) 保罗·麦卡锡(Paul McCarthy),《彼得·保罗巧克力工厂(Peter Paul Chocolate Factory)》, 2007
82) 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iPhone绘画(iPhone Drawing)》,2009
83) Isa Genzken,《玫瑰2(Rose II)》,2007
84) 詹姆斯·图莱尔(James Turrell), 《暮光主显节(Twilight Epiphany)》,2012
85) 邱志杰《破冰——南京长江大桥计划之三》,2009
86) 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廊(Promenade)》,2008
87)街头艺术家们《下腹计划(The Underbelly Project)》,2009-10
88) Lisa Yuskavage, 《糕脸(Pie Face)》,2008
89) Tara Donovan, 《无题(聚酯薄膜)[(Untitled (Mylar))]》,2011
90) Catherine Opie, 《橄榄球风景1号(Football Landscape #1)》,2007
91) 赖安·麦金利(Ryan McGinley), 《翠西(红,白,蓝)[(Tracy (Red, White & Blue))]》, 2010
92) Aernout Mik, 《校园(Schoolyard)》,2009
93) Kate Gilmore, 《经由手刨(Through the Claw)》,2011
94) 梁绍基《补天(Mending Sky)》,2011
95) Carter, 《擦除James Franco(Erased James Franco)》,2008
96) Jennifer Rubell, 《造物(Creation)》, 2009
97) Rob Pruitt,《安迪纪念碑(The Andy Monument)》,2011
98) Ryan McNamara, 《静止(Still)》, 2012
99) Barry X. Ball, 《嫉妒(Envy)》系列, 2008-11
100) Amanda Ross-Ho, 《白女神16号[White Goddess 16 (La C te)]》,2009[NextPage]
2 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艺术家在场(The Artist Is Present),2010[NextPage]
3提诺 ·赛格尔(Tino Sehgal),《进步(This Progress)》,2010
赛格尔在古根汉姆的参与式作品既是对该馆空间的完美使用,又是我们在人世之旅的绝佳寓言,当观众与志愿者们(年龄随楼层不断增加)谈着话游览该馆的螺旋形大厅,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我们从年少到衰老。[NextPage]
4 未未《葵花籽(Sunflower Seeds),2010
艾未未在泰特涡轮大厅的作品,手工涂绘的陶瓷葵花籽遍布展厅,如同渺小而卑微的个体,但他们团结成群,其力量便令人畏惧。[NextPage]
5 明·赫斯特(Damien Hirst),《为上帝之爱(For the Love of God),2007
赫斯特那造价1亿美元,镶满钻石的骷髅头在伦敦的白立方画廊引来无数人群,马上成为艺术圈的隐喻,YBA(青年英国艺术家)一代再度惊人。[NextPage]
6 马克·渥林格(Mark Wallinger),《大不列颠(State Britain)》, 2007
在泰特涡轮大厅内,对英国国会大厦外反战游行的忠实再造——该游行被取缔,因法律规定在政府机关外方圆特定公里内不准游行。渥林格这件装置作品被视作对现成品之传统的机制、政治化的处理——既是一种抗议,也对抗议的究竟意味进行反思。[NextPage]
7 Voina《被国安局逮捕的鸡鸡(A Dick Captured by the FSB)》,2010
Voina (俄语意为“战争”)的无政府主义艺术家们因异常牛逼的街头涂鸦走红全球,他们悄悄地在莫斯科俄国国安局(FSB,前KGB)对面的开闭吊桥上画了一只巨大的鸡鸡,并因此获得10万美金的创新艺术奖(Innovation Art Prize)。[NextPage]
8 谢泼德·费尔雷(Shepard Fairey),《希望(HOPE)》,2008
虽说这始为一种半官方的游击艺术,费尔雷的奥巴马画像迅速成为2008年大选中官方用图的一部分——“你的作品对人们影响至深,”获胜的总统后来致信给这位涂鸦艺术家以表感谢,“在画廊和停车牌上皆然。”[NextPage]
9 Pussy Riot,《在救主大教堂的演出(Christ the Savior Cathedral performance)》,2012
如同女版的Voina,Pussy Riot的女乐手们(既是俄国的狂热女孩,又是政治艺术家) 在莫斯科的救主基督大教堂的反普京“圣歌”令其入狱,也因此获得国际的支持。乐队那彩色的头套也迅速成为政治独立的象征。[NextPage]
10 Allora & Calzadilla,《田径运动(Track and Field)》,2011
这看来怪诞却令人难忘,这对美国艺术组合在去年威尼斯双年展美国馆中的作品是一位运动员在大头朝下的坦克上跑步,仿佛坦克是一台巨大的跑步机,是对美国权力观和处处肌肉男般夸张景观之辛辣讽刺。[NextPage]
11 ayson Musson,《艺思(Art Thoughtz)》,2010至今
费城艺术家Jayson Musson以hip-hop美学高手Hennessy Youngman 范儿创作的辛辣的低清晰录像作品使其一炮走红,而在笑声的背后,是Musson作为局外人之苦带来的“光晕”,令这些幽默之像拥有持久的力量。[NextPage]
12 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一与其他(One and Other)》,2009
葛姆雷以用雕塑探索人体而闻名,在特拉法加广场第四基座系列委任项目中,他的作品最是给力——他将这基座丢给大家处置,无论是谁,想做什么,都可以。结果一团混乱,甚至有暴露狂或易装者借此怪出风头,却颇有感人之处,有如真人秀时代的英国肖像。[NextPage]
13 Jon Rafman,《Google街景地图的9只眼(9 Eyes of Google Street View)》,2009
对我们这怪异的当代世界而言,不会有比Jon Rafman基于互联网的作品《Google街景地图的9只眼》更真实的视觉呈现了,艺术家在其中选出Google“街景地图”捕捉到的最古怪、诡异的瞬间,创造出数码艺术的佳品,拥有质朴的魅力和阴郁的诗意。[NextPage]
14 迈克尔·海泽(Michael Heizer),《悬浮巨物(Levitated Mass)》,2012
海泽以体积巨大的作品闻名,有些置于沙漠之中,或有意拒斥简易的解读。然而,《悬浮巨物》却将大地艺术带到城市人口之中,将一块巨石带到市中,游遍洛杉矶后最终花落LACMA。[NextPage]
15 陈佩之(Paul Chan),《在新奥尔良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 in New Orleans)》,2007
卡特里娜飓风侵袭两年后,多媒体艺术家陈佩之在新奥尔良下九区的街道正中(那里,飓风的痕迹仍旧萦绕不去)排演萨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证明了语境是一切。在650位沉默的观众面前表演,此剧及其对苦难的思考,有时显得荒诞的等待,都进入更深的维度之中。[NextPage]
16 Superflex,《水淹麦当劳(Flooded McDonalds)》,2009
在丹麦艺术组合Superflux的21分钟超现实影片中,真实尺寸的麦当劳店被水缓缓淹没。桌面残留着吃掉一半的汉堡,薯条还在炸锅中滋滋作响,无人照料,有如诺亚洪水入侵快餐店,在这对资本主义充满深深的不确定感的当下,这既是噩梦,又是愿望的满足。[NextPage]
17 毛里奇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爱(L.O.V.E.)》,2010
虽说只有10天示人,卡特兰那巨大的《爱》于2009年在米兰证券交易所前揭幕后成了一枚重磅炸弹。这尊雕塑表现的是一只大手,所有手指都被切掉,只有一只中指雄赳赳地竖起,仿佛在开意大利法西斯的玩笑。银行家们对这件雕塑极尽反对之能,而这枚中指却屹立不摇地对着他们,有如一个纪念碑,献给一个国家,像许多别的国家一样,它的伟大和力量在全球金融灾难中难以自保。[NextPage]
18 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轨道塔(ArcelorMittal Orbit)》,2012
安尼施·卡普尔的这件337英尺高的塔是为2012年伦敦奥林匹克运动会而做,如今则成为了全英最大的公共艺术作品。它有些类似塔特林的《第三国际纪念碑》,或巴别塔。然而,卡普尔这件作品的最初目的是要叫板埃菲尔铁塔,英国人为此给它起了外号“美人塔”。[NextPage]
19 奥拉弗·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纽约瀑布(The New York City Waterfalls)》,2008
这件作品既是工程设计学的奇景,也是一件上佳的艺术品。冰岛艺术家奥拉弗·埃利亚松在纽约的东河沿岸建造了4个人工瀑布,这4个瀑布会在2008年的夏季持续运转。以城市为背景的瀑布一点儿不像是自然景观,引水发动机的嘈杂声与整座纽约城的嘈杂声比到是相形见绌。[NextPage]
20 特蕾莎·马格勒斯(Teresa Margolles),《我们还能谈什么?》,2009
墨西哥艺术家特蕾莎·马格勒斯以一种具有煽动性的,萦绕人心的,可怕的形式介入2009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她毒品战争受害者的家人带到场馆Palazzo Rota Ivancich中,用从墨西哥运来的人血拖地。艺术家用自己作为墨西哥国家馆官方代表的身份,引起人们注意那些在墨西哥的流血冲突,而这恰是官方不愿触碰的。[NextPage]
21 乌斯·费舍(Urs Fischer),《你(You)》,2007
费舍尔2007年直接把Gavin Brown的公司就地掘了一个八尺深的危险的大坑。这是一件耗子昂贵的作品,它继自瓦尔特·德·玛利亚(Walter de Maria)以及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的大地艺术一脉。然而,也可以把费舍尔的大坑视作是对2000年后当代艺术过热的一种颠覆性表达。(虽然如此,这件作品还是被藏家Peter Brant收藏了,他在康涅狄格州自己的基金会重新如法炮制了一个大坑)。[NextPage]
22 艾未未,《记住》,2009
慕尼黑美术馆的一堵正面墙上拼满了9000个小孩儿书包。中国艺术家艾未未以此回应中国对2008年四川地震灾害的报道,这也许是他最开放的一件政治性作品。这些彩色的书包(那些在四川地震中倒塌的学校的孩子们常用的书包)表达其中见证灾难的母亲悲伤的哭诉——她(孩子)在这世上快乐地生活了七年。[NextPage]
23 布鲁斯优质基金(Bruce High Quality Foundation),《布鲁斯优质基金大学(Bruce High Quality Foundation University)》,2009至今
布鲁斯优质基金最初有点玩笑性质的社会实践最终被付诸实施,他们最终在纽约创建了以自己小组名字命名的大学。大学的首个课程便是“建设你自己的大学(Bring Your Own University)”。课程读物范围很广,从《介绍意大利(Intro Italian)》到《暴龙处方(The Tyrannosaurus Prescription)》。[NextPage]
24 瑞安·特里卡丁(Ryan Trecartin),《我-是-域(I-Be Area)》,2007
此次榜单上的艺术家少有像瑞安·特里卡丁这样如此确切地涉及时代精神的。他的电影长片《我-是-域》首次让更多的观众领略了他那亢奋的,令人费解的视频录像风格。[NextPage]
25 Dash Snow & Dan Colen,《巢(Nest)》,2007
这是一个现场参与式的展览,有些像艺术圈的堕落派对和理念含糊的集体创作,让艺术家和朋友们像摇滚乐手那样厮混,并称其为艺术。或许这便在21世纪初风头出尽,尽收不羁狂客的Deitch Projects的最佳结晶。
(编辑:符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