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演出活动 舞蹈知识 舞蹈家 舞蹈评论 人物访谈 舞蹈摄影 编导日记 舞蹈视频 编导 舞蹈音乐 舞蹈家杂记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约翰·诺伊梅尔茶花女

2012-11-01 17:00:31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小说《茶花女》自问世以来,舞剧版本已有11个之多。其中芭蕾编导大师约翰·诺伊梅尔(John Neumeier)编创的版本,因其强烈的戏剧性和现代性的芭蕾语汇、以及别具一格的使用肖邦钢琴曲配乐,成为很多舞迷心中的经典。

  约翰·诺伊梅尔:舞蹈是来自生命的写照

  对诺伊梅尔来说,编排舞蹈作品如同用动作书写诗篇。他的每一部芭蕾作品都是根据个人经历或是对经典、神话主题的理解而创作的。即便是以文学名著为主题,引导他创作舞蹈的灵感始终来自于自身的经历、观察或感受。

  自03年香港演出以来,诺伊梅尔的中国巡演已过去近十年。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运动”正是舞蹈的基本要素。“运动”于舞者而言象征着生命,舞者所讲述的故事——《茶花女》的故事——也是他们自己生命的写照。当故事在舞台上真实般上演时,不论来自何方,每个人都能在某种程度上感同身受。感觉是一种通用的语言,当大家通过舞蹈交流时,这种感受才是最直接的。诺伊梅尔说,“当看到舞者们将自己转化为故事中的人物玛格丽特和阿芒时,我们也许能够发现我们共通的人性。与他们同悲同喜,分享我们的梦想、渴望和苦痛,一个舞蹈虽然短暂,然而这无言的真实却能把我们的心连接在一起。”

  “戏中戏”配“舞中舞” 《茶花女》叙事堪比话剧

  为了再现当年巴黎上流社会的灯红酒绿和纸醉金迷,盛大的舞会场面先后出现在全剧开始的第一幕和收尾的第三幕。在第三幕中,快速华尔兹的高潮迭起,来宾们争奇斗艳的高超舞技,都让观众叹为观止。

  剧中,演员们尽管身着19世纪华美的裙子,但舞蹈动作却并不是19世纪芭蕾舞中常见的程式化动作,所有舞蹈语汇都直接为讲述故事情节和表现人物内心服务。玛格丽特与阿芒不仅以观看百余年前悲剧名著《曼侬·莱斯科》(Manon Lescaut)的方式,与他们互动于镜子前,更由玛格丽特独自穿插于其他三人之间,因此构成了玛格丽特与两位男主人公阿芒、莱斯科,以及她与曼侬、莱斯科这两段“剪不断理还乱”的三人舞。尤其每当玛格丽特遇到需要抉择、内心纠结之时,曼侬就会出现,像镜中的另一个自己。这种“戏中戏”和“舞中舞”的结构可谓别出心裁,不仅一目了然地表现出玛格丽特不愿重蹈同为交际花的曼侬旧辙的决心,而且清晰易懂地折射出她无法逃脱的同样的悲剧命运,更创造出历史与现实、现实与幻想之间交织重叠的朦胧意象,让观众回味无穷。[NextPage]

  倒叙开场 当肖邦邂逅“茶花女”

  《茶花女》倒叙式的序幕能让观众轻松进入剧情——观众随着演员们一道,走进了玛格丽特生前的别墅客厅与当下的拍卖场,不仅在凌乱的遗物中看到了她那幅倾国倾城的油画肖像,更从买主们的不同表情中揣摩出与玛格丽特的关系远近,尤其是阿芒的突然晕倒,让人感受到他对玛格丽特孤独病逝的痛不欲生。而他父亲的心事重重,则暴露出这场悲剧始作俑者的身份。

  全剧配乐均采用肖邦的钢琴作品,其中包括《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全曲、《第一钢琴协奏曲》中的《浪漫曲》,以及一些钢琴独奏曲,极大地增强了用舞蹈表现玛格丽特这位巴黎当年第一交际花的兴衰枯荣,以及由此导致的心碎而死的感染力,更让人心中不时产生怜香惜玉的痛楚。

  2010年汉堡芭蕾舞团曾在诺伊梅尔的率领下,在国家大剧院表演此剧,引起国内舞蹈界不小的轰动。2012年11月8日至10日,在2012国家大剧院舞蹈节期间,国家大剧院迎来德国“四大名团”之一——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版本的《茶花女》,将再次为观众带来双重经典的艺术观赏历程。

  (编辑:闫伟伟)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