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越来越多元化的审美需求,近几年央视春晚陷入众口难调的尴尬境地,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不多。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的舞蹈《小城雨巷》便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一。日前,《小城雨巷》入选第二届南京“文化精品”,作品主创人员向记者介绍了《小城雨巷》背后的故事。
谈到2004年初创时的思路,《小城雨巷》编导、国家一级编导、前线文工团艺术指导应志琪说:“那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前线文工团曾多次组织江南采风活动。走遍水乡,一路的粉墙黛瓦、淡雅的水乡生态,都印刻在他们心中,将这些场景搬上舞台的想法是“早已有之”。创作时,作曲家方鸣只用了4天就完成了主题旋律的作曲。初期舞蹈的排练将近两周。后作品几经修改打磨,获得了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荷花导演、音乐、舞美单项金奖;第八届全军文艺汇演舞蹈类一等奖;央视春晚最受观众喜爱节目歌舞类一等奖。
《小城雨巷》的创作也并非是江南风景的单纯再现。戴望舒的《雨巷》多的是愁怨,《小城雨巷》则力图展现阳光的江南、和谐的江南和温馨的江南。而姑娘们的气定神闲,既展现江南物质丰饶后的文化从容,也塑造了江南的女性形象——含蓄温婉而清新典雅。
前线文工团国家一级作曲、团长方鸣介绍,舞蹈《小城雨巷》是前线文工团许许多多优秀作品中弘扬江南文化的一件代表作。《小城雨巷》的音乐是以苏州评弹为音乐元素创作而成的,从听觉上强化了整个舞蹈的江南风格。作品在音乐创作上的追求,既是江南的也是中国的,同时注重动与静、空灵与抒情之间恰到好处的对比。
灵感创造了作品,艰苦排练炼出了精品。编导吴凝说,相比于其他舞蹈只需专业技术,这个舞蹈更多体现的是“水乡的涵养”、“软技术”,这对演员如何用分寸感拿捏展示“江南的精致”提出了很高要求。
从2004年到现在,《小城雨巷》已换了三拨演员,“哪怕是换一个演员,整台舞蹈都要重新排练,反复打磨,力求舞蹈的魂不散。”吴凝说,其中的艰辛只有亲历的她们能够切身体会。正是这种严格的排练,造就了这部让大家赏心悦目的精品。
《小城雨巷》根据不同的演出场合不断改编,始终没有失去舞蹈的“精魂”。走上春晚舞台之前,导演组曾坚持要求演出控制在5分钟,而作品主创人员认为,压缩到5分钟无法传达出舞蹈原有的内涵与深度,提出“如果一定要在5分钟以内,《小城雨巷》就不上春晚了”。最终,春晚导演组妥协了,表演时间被加长至6分02秒。
(编辑: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