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德)
二
有两个原因使电影比其他艺术媒介更直接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心理状态。
首先,电影绝非个人作品。俄罗斯电影导演普多夫金(Pudovkin)认为电影制作与工业生产相同,以此强调它的集体特性:“没有工头和工人,技术管理者将一事无成,如果每一个参与者仅限于机械地完成自己的分内职责,他们的集体努力也不会有好的收效。团队协作使得即使最微不足道的工作也成为这具有生命力的作品的一部分并将之与整个工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杰出的德国电影导演们持相同观点并身体力行。在法国茹安维尔(Joinville)的摄影棚观看一部由G·W·派伯斯特(Pabst)执导的影片的拍摄时,我注意到他很乐于接受技术人员对布景和布光等细节的建议。派伯斯特跟我说,他以为那样的贡献非常可贵。每部影片的摄制组都表现为一个集合了各色兴趣和爱好的混合体。片场里的团队合作排斥对银幕素材的独断处理,它压抑个人特性,支持多数人的共性。
其次,电影面向无名大众并要投合后者的心意。因此,受欢迎的影片——更确切地说是受欢迎的银幕母题(screen motifs)——应该满足现有的大众欲望。偶尔有人会说,好莱坞极力出售的是没有满足大众真正所想的影片。这种观点认为,好莱坞影片时常愚弄或是误导部分公众,后者的被动境地和无可阻挡的宣传攻势劝使他们接受这些影片。然而,我们不该高估好莱坞大众娱乐业歪曲事实的影响力。操纵者依赖的是他所掌握的素材的内在特性,即便是纳粹官方纯粹用做宣传的战争片,也仍然反映了某些无法虚构的民族特性。对它们适用的规律对市场竞争的影片更是有效。好莱坞决不会无视公众方面的自发性。普遍的不满会表现为票房收入的减少,而赢利关乎其性命的电影工业必然会尽可能地自我调整,适应思潮的变化。美国观众看到的固然是好莱坞希望他们喜欢的作品,但从长远来看,公众的意愿决定着好莱坞影片的特性。
三
与其说电影反映显见的信条,不如说它反映的是心理习性(psychological dispositions)——那些多少会向意识维度延伸的处于集体心理深层次的东西。当然,畅销杂志和广播、畅销产品、广告、时髦语汇以及一个民族文化生活中的其他沉积物,也会为我们了解社会中的主流心态和普遍的内在倾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不过,银幕媒介在包容性方面远胜于以上来源。
因为摄影机变化多端的运动、剪接以及许多特殊技法,电影有能力同时也不得不审视整个可见的世界。欧文·帕诺夫斯基在一次重要演讲中将这一活动定义为“空间的动态化”(dynamization of space):“在电影院里……观众有固定的座位,但只是物理意义上的……从美学角度说,当他的眼睛与在远近八方持续移动的摄影机镜头合为一体时,他便是处在不断的运动中。于是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空间如观众本身一样是活动的。不但各种实体在空间中移动,空间本身也在移动,它变化、转向、消解又重新定形……”
(实习编辑:崔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