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德)
因此,雅诺维支这篇为克拉考尔的总命题提供了决定性支持的“一个著名故事的传奇(The Story of a Famous Story)”首先应被视作(正如容格和沙茨伯格【Jung and Schatzberg】公道的说法)一份移民文件。凭借一部代表德国默片鼎盛时期的影片,雅诺维支(和梅育一道)赢得了声誉,该文也是他为自己在美国电影界拓展空间的一次努力。
九
克拉考尔对《卡里加利》的分析以对单一资料来源的强调为前提,《意志的胜利》的情形则正相反。作者认为里芬斯塔尔的影片“《意志的胜利》无疑是关于帝国党代会的影片,尽管大会本身也是为制作《意志的胜利》而举行,目的是借此重新点燃人民的狂热”。(第310页)这一判断被广泛引用并因此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尽管作者在不久前的句子中,刚刚以不那么武断的语气承认,这样的群众集会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性。
可是,这种判断没有历史依据。首要问题并非导演在拍摄期间是得到帮助或遭遇阻碍。这些群众集会的确在仪式和庆典的综合系统中承载功能(除了通过电影献祭),仪式和庆典则是纳粹“新政治”的根基(克拉考尔本人在“群众和宣传”中如此分析)。“领袖”与社会基层的直接联系;基层被融入权力体系的错觉;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混合。无须质疑或是弱化帝国党代会(尤其是纳粹上台后为示庆贺的前几届——里芬斯塔尔摄制)的重要性,因为它们呈现了纳粹权力结构中的关键时刻。
以先在的“剧作法”为基础,《意志的胜利》建筑于一个新的演出和仪式系统之上,后者是视听性的,基于特定于电影传播的模式,它本该补充并扩展与之密切合作的其他系统和活动的影响力。里芬斯塔尔的作品——以及其他纳粹宣传片——让人印象格外深刻的原因之一是它们“从生活中”挖掘素材的能力。克拉考尔比任何人更了解这一点,他分析了(见本书增补文)关于德国对波兰和法国取得军事胜利的长片,清楚说明了它们如何运用取自新闻片的素材,而从不需要借助于场景重建。
对此里芬斯塔尔毫不费力地为自己辩解:除了一些短片段,《意志的胜利》是“实况”拍摄。希特勒和群众都不是在为她表演。这类事件的自主性也获得历史文献及那个时代目击者回忆录的支持。例如参加过1934年党代会的威廉·L·夏伊勒(William L·Shirer)。他的日记于1940年出版,克拉考尔在该部分论述中也曾引用(第313页)。我们的学者熟知以上资料,也承认群众集会具有某种程度的自发性,可是,他任由自己倒向以下判断,他认为(以流亡者的眼光)“将现实清除出”德国历史情境是一个可怕的梦魇:“这里所展现的诸多面貌如同镜子迷宫中反射的镜像一样让人迷惑。一个虚假现实建自民族的现实生活并被当做真本大行其道。不过,这个冒牌现实无法自圆其说,它只是一部企图呈现真实纪录特征的电影的外衣。”(第310页)克拉考尔遥望着德国和它的影片:纽伦堡的游行地不是为电影制作的布景。
(实习编辑:崔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