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德)
1939年6月,纽约电影资料馆(New York Film Library)馆长约翰·E·阿伯特(John E. Abbot)批准了克拉考尔提交给他的一项计划,其中包括一份概略的“电影著作思想提纲”(Ideenskizze zu meinem Buch ber den Film),并向克拉考尔提供电影资料馆“特别研究助理”一职写作本书。随着战争爆发,克拉考尔的生活遭受一连串悲剧事件的打击。从1940年8月直至9月底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自杀的前不久,克拉考尔和他是在一起的,克拉考尔也曾考虑步友人的后尘。1941年4月,他终于抵达美国,并接受了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的一笔资助,随后成为现代艺术博物馆电影部主管艾里斯·巴里(Iris Barry)的“特别助理”,该职位同样得到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
克拉考尔埋首系统研究影片和关于魏玛时期电影的著作(发现尽是谬误)以及“战后德国的社会、政治与艺术状况”。这项事业令研究者负荷沉重。(有亲见者回想起他总在图书馆被书本包围着,或是窝在放映室中。)他还忙着收集已经移居美国的德国影人的见证词,弗里茨·朗(Fritz Lang)、威廉·狄特尔(William Dieterle)、理查德·奥斯瓦尔德(Richard Oswald)、汉斯·里希特(Hans Richter)、汉斯·雅诺维支(Hans Janowitz)、亨瑞克·加林(Henrik Galeen)及欧根·舒夫坦(Eugen Sch fftan)都在其列。
工作进展缓慢。首个一年期资助被延至1943年,之后换由古根海姆基金会(Guggenheim Foundation)每年提供资助直至1945年。该项目于1946年春完成。他最初打算将本书命名为“德国电影与德国思维”(The German Film and the German Mind),同年初最终确定书名。本书于1947年由欧文·帕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最早向克拉考尔推荐的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出版。“卡里加利”一章先期出现在第14卷(1947年3—4月)第2期的《党派评论》(Partisan Review)上。尽管遭遇相当阻碍,该书仍然得以完成。虽然克拉考尔可以使用现代艺术博物馆的资料,却无法再次观看某些在他担任《法兰克福报》影评人(1921年开始)期间看过的影片。
他的笔记为他的观影及工作习惯提供了相当准确的记录。这些笔记部分可能在放映期间速记,内容涉及布景、摄影机角度、穿插字幕和色彩。在某些情况下,比如《卡里加利》以及维克多·埃格林(Viktor Eggeling)、汉斯·里希特和瓦尔特·鲁特曼(Walter Ruttmann)的影片,这些笔记也包括重构个别画面(或帮助他回忆抽象图形)的草图。这是一份重要资料,它不容置疑地反驳了一个经常被援引的观点,即认为他的作品主要基于对影片情节的分析。
克拉考尔若无可能再次观看某部影片,他都会清楚说明自己的资料来源为间接获得,绝不会牵连其方法的正确性。此种情形不时会由其表述判断的方式加以反映,譬如,他的分析的确没有超越某一高度,或者要加入可充实其论据的重要影片。
(实习编辑:崔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