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治·萨杜尔
第十二章 好莱坞的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十年中间,对于美国电影而言,乃是一个征服全世界的兴盛时期。外国影片在美国两万家电影院的上映节目中已经完全消灭。在世界各国,美国影片占着上映节目60~90%的优势,每年约有两亿美元被用来生产800多部影片。电影方面的投资超过15亿美元,这样大的资金使电影事业在美国成了一种大规模的工业,在资本上可以与制造汽车、罐头、钢铁、石油、纸烟这些美国最大的工业相比拟。
派拉蒙、劳乌、福斯、米高梅、环球这些大制片公司,支配着影片的生产以及全世界影片的上映和发行。它们和华尔街的金融巨头如柯恩洛埃伯银行、通用汽车公司、杜邦德奈莫尔、摩根、洛克菲勒等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自从格里菲斯失势之后,金融资本家所重视的已不是导演,而是电影明星。后者成了制片公司的一种工具或者商标。从这时起,影片的真正主人是制片人,也就是那些被华尔街的银行家所赏识与选定的企业家。电影导演和照明技师、摄影师、布景设计师一样,只不过是每周领取一定报酬的受雇者而已。制片人利用解除合同这种暗中威胁的办法,把导演过去所掌握的大部分实权,如对主题、明星和技师的选择、剧本和蒙太奇的仔细推敲、布景和服装的监督等等,全部夺取过去。
这样一来,制片人便成了决定艺术成败的一切因素的主人。他最关切的乃是怎样多赚钱,他的董事会也只根据影片的利润率来估量他的价值。因此摄制影片完全以票房收入为指导原则。他们对独立的影评家的评论,满不放在眼中,而事实上,这种影评在美国当时可说几乎全未存在。
但制片人自己只在幕后指挥一切。在好莱坞露面的乃是电影明星,而“明星制度”也成为好莱坞征服世界的基础。观众对电影明星的崇拜是用几百万张签名的照片来维持的,广告和宣传在这些偶像周围创造一种传奇的气氛。明星的恋爱、离婚以及他们所使用的化妆品、住宅、他们所喜爱的动物,在某些国家成了一般人关心和津津乐道的题材。“明星制度”甚至使鲁道夫范伦铁诺、玛丽璧克馥、道格拉斯范朋克、格洛丽亚史璜逊、华莱士雷德、约翰基尔伯特、梅茂莱、瑙尔玛塔尔麦琦、克拉拉鲍、朗钱尼等人变成了真正被崇拜的偶像。
一些有名的宗教团体对这种竞争深感不安。清教徒对好莱坞展开了一起起攻击,这些攻击又因一些明星丑事的传播(如:华莱士雷德因吸毒和酗酒而身死,某一舞女在有胖明星亚布克尔参加的一次宴会上遭到了谋杀,以及某些明星曾犯谋杀或因恋爱犯罪等等),而变得更加猛烈。
此时资本家成立了一个名叫“美国制片人与发行人协会”的机构,这个机构是由一个虔诚的清教徒、共和党领袖威廉海斯负责组织起来的。协会每年付与他10万美元的薪金,使他不惜辞掉哈定总统给他的邮政部长的职位。这个被人称作“电影界沙皇”的海斯,在以后二十年中间一直主持“海斯办事处”的工作,并将他的名字和耶稣会神父达尼埃尔劳德草拟的《伦理法典》联结在一起。但所谓“伦理”对海斯来说,与其说是一种目的,倒不如说是一种手段,用来把电影变成一种颂扬美国生活方式及其主要工业产品的工具。按照海斯的说法,影变成了旅行商人,“商品跟在影片后面,凡是美国影片深入的地方,我们一定能够销售更多的美国货物”。
当好莱坞了解到这种国际使命时,美国某些明星扮演的人物也发生了变化。道格拉斯范朋克在“三角影片公司”时曾幽默地扮演一个强壮、天真、乐观、为女人所喜爱的美国英雄,但到后来却在墨西哥的《佐罗的标记》、法国的《三个火枪手》、英国的《罗宾汉》、东方的《巴格达窃贼》及《黑海盗》中变成一个不可战胜的大力士,一个无所畏惧和无可指责的骑士和保卫正义而且总是获得胜利的人。随着年岁的增长,范朋克日益喜好巨大的布景、极端的豪华和神秘的力量。这位达塔尼昂①如果没有他那张快乐和微笑的面孔使他不致陷于过分可笑的话,那就很可能变成一个真正的孟希豪森子爵②。在以上这些影片中,范朋克所表现的人物性格要比导演弗莱德尼勃罗、拉奥尔华尔许、维克多弗莱明、唐纳德克利斯浦或阿兰德凡所规定的性格,更加充沛得多。同样,阿尔弗莱德格林、马歇尔尼伦、威廉鲍丁和山姆泰勒这些导演也只为玛丽璧克馥服务;而西德尼奥尔柯特、雷克斯英格兰姆和金维多等导演,很早以前就附属于演员约翰基尔伯特、范伦铁诺、格洛丽亚史璜逊或玛丽昂台维斯;约翰福特则服务于牛仔哈莱卡雷;弗兰克卡普拉先服务于一个名叫“我们的团体”的儿童剧团,后来则服务于喜剧演员哈莱朗东。
①大仲马名著《三个火枪手》中的主人公。——译者。
②德国军官(1720—1797),以惯于吹牛著名。——译者。
拒绝把自己附属于明星的导演为数可说极少。随着好莱坞的建立,电影先驱人物不是日趋没落就是销声匿迹。托马斯英斯已经故世;麦克塞纳特虽然还在继续摄制一些优良的作品,但他的声誉却并未因此增长;至于格里菲斯此时则正在逐渐走下坡路。
标志格里菲斯登峰造极的作品,在美国乃是他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在欧洲乃是他的《被摧残的花朵》,在电影艺术方面则是《党同伐异》。在根据美国一个闹剧改编的《走向东方》①中,他再次显示出一种惊人的力量。在这部影片中,他用染色或着色的方法,使色彩起着很大的作用。他的蒙太奇技巧在表现冰河融化的那个场面上,充分显示出来,这一精彩的段落使人想起普多夫金在《母亲》一片中的作法。从格里菲斯这种对自然现象的重视,可以看出瑞典电影对他的影响,同样,德国影片《杜巴莱夫人》对格里菲斯的《暴风雨中的孤儿》也起了一定的影响。后一部影片讥讽法国革命,描写丹敦骑着马在巴黎街上奔驰,把冤屈的丽莲吉许在最危急的关头从断头台上救了下来。《恐怖之夜》则是一部侦探故事,它的情节与其说是今人恐怖,毋宁说是更类似喜剧。《生活不是很美好吗》生动地描绘了通货膨胀时期的德国悲惨生活,可说是格里菲斯最后的一部伟大作品。
①旧译《赖婚》。——译者。
①旧译《血溅鸳鸯》。——译者。
格里菲斯的没落,正好和西席地密尔的兴隆形成鲜明的对照。后者那种庸俗、商人气息和浮夸的作风,成了好莱坞影片四十年以来的特征。他拍了各种样式的影片,从浮华喜剧《男性和女性》和其他由格洛丽亚史璜逊主演的影片,一直到场面豪华的反苏宣传片《伏尔加的船夫》和反对无神论的闹剧片《不信上帝的少女》(片中有对儿童监狱的杰出描写),凡是能够赚钱的影片,他都加以摄制。地密尔最成功的作品是一些带有浓厚游艺场气氛的大型片,在这些大型片中,地密尔除了取材于圣经上的故事以外,还加进了一些色情的描写。好莱坞给他一笔格里菲斯所得不到的资金来摄制场面浩大的影片《十诫》和《万王之王》。地密尔由于承袭了意大利电影的老传统,结果成了最能卖座的商业性影片的导演之一。弗莱德尼勃罗模仿他的例子,替高德温和梅育拍了一部叫做《宾虚传》的巨片,这部影片花去了600万美元的摄制费,虽然风行一时,可是收入却不过400万美元。
好莱坞这个骤然之间交了红运的城市,具有暴发户们的那种低级趣味,他们建造的豪华的别墅,硬把罗马的露天剧场和洛可可式的堡垒,天主教的大教堂和摩天大楼结合在一起。这种建筑上东拼西凑的夸张趣味连同那种说教式的象征趣味,在根据勃拉斯哥伊巴涅兹的原作改编的影片《启示录四骑士》里表现得最为突出。这部由雷克斯英格兰姆导演、使范伦铁诺因此成为明星的超级影片在上映收入上打破了纪录。英格兰姆在其他影片中——例如在无声电影末期他将结束电影生涯时在尼斯摄制的那些影片中——也显示出这种讲究形式的作法。
《启示录四骑士》的战争主题也使金维多导演的《大检阅》①获得成功。金维多在该片中虽然未拒绝重现那些可怀疑的历史情节,却显示了他的才能和真挚的感情,尤其是在表现士兵们被大卡车装载运往前线的情景上更是如此。
①我国上映时译名《战地之花》。——译者。
好莱坞在成为国际上的强大势力以后,它摄制的题材也变成国际化了。在它最卖座的无声片中,以美国为背景的为数很少。在这些影片中,只有詹姆斯克鲁兹导演的那部极著名的《篷车》直接取材于美国历史,是一部歌颂开拓西部地区者的史诗。
西部片由于托马斯英斯和W.S.哈特的功劳,曾提高到艺术的水平,但此时的西部片,除了象约翰福特的《铁骑》这样极例外的影片以外,又变成了一种廉价影片的同义语,由一些专门迎合平民观众的导演和无名的演员粗制滥造地摄制出来。美国电影这种“失去本国特性”的倾向成了极其普遍的趋势。亨利金虽然还能按照托马斯英斯和格里菲斯的传统,导演了一部完美的、描写美国地方生活的影片《孝子大卫》①,可是人们不但不鼓励他沿着这一方向前进,反而导使他去摄制一些流行的言情小说(如《史泰拉恨史》),或者象他以后在罗马摄制的那些影片那样,向着意大利那种场面巨大的影片方向去发展(如《罗莫拉》、《白修女》等)。
由于金融资本的国际联合、审查制度的严格、流行小说被有系统地搬上银幕、明星制度、专为卖座的打算和制片人的拜金主义这些原因,使得美国电影艺术日趋贫乏,这种贫乏和物质的丰富相形之下,显得更为突出。但美国电影中至少还存在着一个作品丰富的喜剧学派和几部例外的作品,这些影片几乎都是由外国籍的导演摄制出来的。
①旧译《孝子复仇记》。——译者。
麦克塞纳特和查理卓别林的经验继续产生了丰富的成果。在整个无声艺术时期,美国的喜剧学派一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学派。卓别林的天才首先给这学派创造了光辉的成绩。
《寻子遇仙记》是卓别林拍摄的第一部长片,对一个喜剧演员来说,这是一种颇不易拍好的影片。影片叙述玻璃安装匠夏尔洛收养了一个被未婚而生子的姑娘(爱德娜潘维安丝饰)所遗弃的儿童。但一个讨厌的慈善机关又把儿童从夏尔洛手中抢去,最后由于偶然的机会,儿童终于回到他母亲的怀抱。故事有些类似闹剧,某些表现手法显得有些天真(如照耀在年轻母亲背后的圆光,或象征她的痛苦的基督形象的倏忽出现)。这部影片由于有杰出的童星贾克柯根的演出,使卓别林得以充分发挥他的悲剧演员的才能。他在描写贫民区和他们的悲剧上,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而在描写天堂的美梦上,则是一个抒情诗人,因为在那场戏里,他让顽童、警察甚至街上的野狗都戴上用鹅毛做的翅膀飞上了天。[NextPage] 卓别林在这部影片以后,又回到拍摄短片的道路,摄制了《有闲阶级》、《发工资的日子》和《朝圣者》三部短片。最后这部影片具有伟大杰作所具有的那种典型的完美性,而且含有一个令人难忘的哑剧,即大卫和柯利阿斯传道的情景。但这部象莫里哀喜剧《伪君子》新版的影片,在美国却遭到恶意的攻击。
卓别林为了忠实地拍摄戏剧性的喜剧起见——这是他发展途中的一个阶段——在《巴黎一妇人》中不再自己担任角色。这部影片的剧本是卓别林为他的搭档爱德娜潘维安丝编写的,并由他担任导演。影片描写一个最初被一个艺术家爱上、以后又被遗弃掉的少女,变成了某富翁的情妇。这个少女后来又遇到了她以前的那个情人,但一个误会又把他们拆散,艺术家因此自杀身死。
这部影片在无声电影对心理描写还很幼稚的时代,对环境和人物性格作了深刻的分析。卓别林通过这部影片,证明电影具有和小说、戏剧一样丰富的表现能力。他这种作法以后迄未为普多夫金和德莱叶所忘记。同“室内剧”侧重演技、极端简化情节和系统地应用一些幼稚的象征的作法相反,卓别林只在不妨碍一般人能够理解的情况下,才展示他的艺术,应用暗示或省略的手法。例如影片在表现女主角被遗弃时,用了车窗玻璃上掠过的闪闪灯光,来表示列车已经开走,而人们在片中始终没有看到列车。以后在描写女主人公和以前的情人又重叙旧好时,影片只表现女主人公在她房里拉开一个抽屉,从抽屉里掉出一条男人用的衬衣领子,就足以说明了女主人公的新生活情况。
这些省略的手法,是瑞典或德国的导演、甚至是路易费雅德早已用过的①。但在《巴黎一妇人》中,这种朴素的省略手法,却成了以后的一种典型。
①费雅德在他的分集片《巴拉巴斯》中表现执行死刑的场面时,片中并未出现断头台,观众是通过看到这一情景的人们的面部表情来领会死刑的执行的。
卓别林以夏尔洛的姿态又在《淘金记》中出现。这部影片是一部具有隐喻意义的经典作品,是卓别林在无声电影时代摄制的许多杰作中最完美的一部。片中有两个精彩的段落。一个段落是描写夏尔洛在圣诞节夜晚,坐在摆满酒菜的餐桌前面,痴情地等待着他的情人光临,为了排遣他的郁闷,他拿起一对叉子叉上两块面包,表演了那个有名的“面包舞”。另一个段落描写饿得没有办法的夏尔洛被他的朋友看做是一只母鸡。他啃着他的皮鞋,把鞋带当作面条一样吃进去,把鞋钉象骨头那样来吮吸。任何一部夏尔洛影片都没有《淘金记》这部影片那样赚钱。但是清教徒的宗教团体却借口片中离婚诉讼有伤风化,对这位伟大的人物立即展开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攻击。卓别林险些因此象胖明星罗斯柯亚布克尔那样被赶出好莱坞。幸而他过去的成功替他积累了一些钱,使他能够顶住这种攻击,继续摄制影片。他自己投资摄制每一部新片,都把自己的命运放在这种赌注上。继《淘金记》后三年拍成的《马戏团》,还不是他最好的一部影片;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那个场景是一个隐喻,表现夏尔洛在一条拉紧的绳索上行走,受到一群凶恶的小猴子的围攻。在这部影片里,除了滑稽、悲哀和伤感之外,在卓别林身上又出现了苦涩这个新的因素。这种苦涩此后成了卓别林永有的特色。
这时和卓别林进行竞争但演技远不及卓别林的喜剧演员还有:哈洛德劳埃德①、勃斯特基顿、哈莱朗东等人。
哈洛德劳埃德是和美丽的女演员贝贝达尼尔、喜剧演员哈莱波拉德一起,开始拍片的;他当时极力模仿卓别林,过于狭小的衣服来代替夏尔洛所穿的那身过于肥大的破衣服。以后他抛弃了他的小胡子,戴上一顶平顶草帽和一副玳瑁眼镜,变成了一个正常的、象店员那样彬彬有礼的人物。这位被法国一般观众叫做“吕易”②的角色,风流多情,但缺乏对人的同情心,怯弱胆小而又具有鲁莽的固执性格。他同时又是一个道地的美国人,整天和摩天大楼、运动竞赛、生意经、江湖郎中的骗人药品打交道。在他身上特别具有一种象蚂蚁那样孜孜不倦、笨拙但时常获得成功的工作毅力。他所创造出来的典型要比卓别林的典型在美国更为流行,因此,《淘金记》上映的收入纪录,到了1925年,就被劳埃德的《大学新生》一片所打破。哈洛德劳埃德所表演的人物性格——一种矛盾地建立在缺乏个性上面的性格——在弗莱德纽梅耶、山姆泰勒、克拉德布鲁克曼等人导演的影片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①我国旧译陆克。——译者。
②Lui意即“他”,法国人把劳埃德(Lloyd)读成“吕易”。——译者。[NextPage] 比哈洛德劳埃德更富于独创性的勃斯特基顿,原是一个歌剧演员,最初是作为胖演员亚布克尔的搭档在银幕上出现的。他的喜剧演技是建筑在漠然的表情上面。这位被称为“冷面笑匠”的演员,在和影片公司订立的合同中,规定无论在演出的影片中或在任何公共场所都不得面露笑容。他那种不动声色的镇静和噱头设计者们替他所创造的荒诞可笑的情景适成鲜明的对照。他所表现的人物也象夏尔洛那样,身体瘦弱但却时常走运,聪明、狡猾、而又抑郁寡欢,深信世界和人生的荒谬,但又准备接受一切和克服一切。在《我们的好客之道》中,他门这边走到门那边或从门那边走到门这边以后,情况就会完全改观,本来受人敬爱的主人,会突然变成一个就是把他杀掉也不足惜的人。但与其说他时常是荒诞情景的牺牲品,倒莫如说他是大量喜剧道具的奴隶。例如在影片《将军号》中他和火车、大炮打交道,在影片《航海者》中则致力于表现一艘横越大西洋而只有他一个水手的轮船,而在影片《摄影师》中,则和电影、摄影棚以及电影所用的一切特技搞在一起。噱头在他手里被扩大而成为一种怪诞的表现。例如在《小歇洛克》里,由于他弄乱了一部影片的各本次序,结果使撒哈拉沙漠的狮子一下子变成北极冰山的白熊。
基顿的演技比较含蓄,哈莱朗东的表演则直截了当。这位喜剧演员有一张发肿的脸,脸上带着一种永远没有睡醒的样子。他那种年轻人的举动和服装,和他的那张充满皱纹的脸孔适成奇怪的对照。他所表演的乃是美国生活中一种典型人物,即那些呆头呆脑和十分幼稚的人。女人能把这一人物惊吓到这种程度,以致在他结婚的时候,竟把蒙着白纱的新娘拖到森林里去,想开枪打死她。这位具有独创风格的喜剧演员所表现的怪僻虐待狂给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因而使他不能获得广大观众的欢迎。有声电影的出现,结束了朗东的银幕生涯。他的噱头设计者及导演、年轻的弗兰克卡普拉,曾摄制过他的较好影片《飘泊者》、《健壮的人》、《长裤子》,对他的成名也许有很大的关系。
以上三位著名的滑稽明星,连同另外几个富有天才而时运较差的喜剧演员,创造了一些典型的喜剧人物,并赋予这种人物以一种各自不同的性格。在法国,人们对这些演员所创造的人物,都用一些绰号来称呼,如勃斯特基顿绰号“冻肉”或“马利克”,哈洛德劳埃德绰号“吕易”,哈莱波拉德绰号“美丽的柠檬”,阿尔圣约翰绰号“毕克拉特”,汉克曼绰号“旋球”,斜眼睛的克莱德科克绰号“都都儿”,拉利西蒙绰号“鲁莽汉”等等。
直到无声电影结束以前,美国的喜剧学派还呈现出无穷的希望。喜剧在美国遭到上层人士的轻视,但在欧洲却由于“毕克拉特”或“马利克”等人物的大享盛名,而获得了补偿。
除了喜剧片以外,较好的美国影片大都是外国籍导演的作品,这些导演在好莱坞主要是表现了他们原来的风格。
在先驱者时期,除了英国人卓别林以外,只有法国人在美国电影中占有地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莱昂斯彼雷给美国人培植了对浮华喜剧的爱好,加斯尼埃则是系列影片的创造者之一。除这两人以外,还可以举出肖塔尔、阿尔倍卡普拉尼,以及协助卓别林导演《巴黎一妇人》的阿巴迪达拉斯特。
在移居美国的法国电影导演中间,最著名的要算莫里斯都纳尔。他在20年代初期,已经被认为是好莱坞的优秀导演之一。他给好莱坞带来了一种当时很少见的文雅和精练的作风。这位在安东尼手下做过舞台监督的电影导演,是在“闪电”公司由雅塞和肖塔尔培养出来的。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导演过一部玛丽壁克馥主演的最成功的影片,名叫《可怜的小姑娘》,同时他还根据易卜生、康拉德、斯蒂文生、梅特林克的原著替派拉蒙公司摄制过一些文艺片。他吸取高登克雷格、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科布的经验,在使用独特风格的布景上,比德国影片还要早些,特别是在《青鸟》一片中是这样。他导演的《女人》是一部布景豪华、表现各时代妖妇的影片。在《最后一个莫希干人》这部影片中,他给观众带来了一个新的电影明星,即过去训练大象的华莱士皮莱。1928年以后,都纳尔为了摄制《船员》一片又回到法国。留在好莱坞的还有过去给他当助手的克拉伦斯勃朗继续着他的传统。
1920年以后,好莱坞为了打倒它的竞争者起见,大量吸收外国籍的优秀导演和演员前往美国。最初到好莱坞来的乃是瑞典人。
莫里茨斯蒂勒带着葛丽泰嘉宝来到美国。但他在好莱坞专门为从德国来的演员波拉尼格丽和强宁斯导演影片。他导演的《帝国旅馆》和《罪恶之街》这两部影片,无论在艺术上或商业上来说,都不是很成功的作品。在导演了一部由波拉尼格丽扮演一个法国女人爱上一个德国俘虏的影片《铁丝网》以后,不得意的斯蒂勒就离开美国,回到自己的祖国,不久就在瑞典故世。
与斯蒂勒相反,嘉宝在美国却大走红运。这位著名的女悲剧演员,确实是好莱坞一棵摇钱树,同时也给好莱坞的摄影棚带来了艺术。[NextPage]
广告宣传使嘉宝成了传奇式的人物。她所主演的影片片名本身就具有一种宣传性质,如:《诱惑的女人》、《肉与魔》、《仙女下凡》、《神秘夫人》、《野兰花》、《接吻》等等。她在传奇式的故事中表现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多情女子。她在和拉尔斯汉松以及约翰吉尔伯特合演的影片《肉与魔》里给人以难忘的印象。由克拉伦斯勃朗导演的这部影片是根据德国作家苏德曼的一本小说改编的,描写一个痴情的女子在教堂受洗时,眼睛注视着神父手中的圣杯,想从杯上找出她的情人的嘴唇曾经碰过的地方……。
斯约史特洛姆在美国开始工作时颇为困难。好莱坞要他担任伦强内的长期导演,但伦强内这位以奇异的打扮和夸张的表情而驰名的演员,只有在和受德国学派显著影响的导演托德勃朗宁的奇特想象力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表现出他的才能(如他主演的《三人俱乐部》、《黑色鸟》、《到曼达莱的道路》就是勃朗宁导演的)。
斯约史特洛姆因有伦强内和新来的瑙玛希勒做他的演员,得以在美国导演了他第一部值得提到的影片,即根据西尔玛拉格洛夫的小说《葡萄牙的皇帝》改编的《谎语之塔》。以后他把纳撒尼尔霍桑的小说《红字》改编成影片,在片中再次表现了他在瑞典摄制的《火的考验》中描写过的那种强烈的痛苦情绪和被压制的情欲所毁灭的清教徒。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由于古装的庸俗而显得美中不足。
由拉尔斯汉松和丽莲吉许主演的另一部影片《风》,是以现代美国为背景的。这部影片从各方面来说,都具有斯约史特洛姆在瑞典摄制的那些成功作品的优点。它和这些成功的作品一样,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引起幻觉的、经常出现的自然因素,即美国西部某些象沙漠的地区上不断呼啸着的狂风。影片一开始就表现狂风向着天真的少女丽莲吉许迎面吹来,她来自南部富饶的草原地带,到西部来投靠她的父亲生活,可是她的继母却是一个凶狠的女人。为了挣脱他们的压迫,她嫁给了第一个向她求婚的粗鲁汉为妻。她在杀死了另一个追求她的男人之后,终于对自己的丈夫有了爱情。拉尔斯汉松扮演粗鲁汉,演技比丽莲吉许还要高超;故事情节激烈、紧张而狂热。虽然这部影片是一部无声片,人们却好象不断听到风的呼啸和砂土打在玻璃窗上的声音。故事描写的淋漓尽致、登场人物的性格的明显刻画,使《风》这部影片成为一部完美的杰作,但在放映收入上却没有获得多大成功。
由于这个缘故,此后斯约史特洛姆又被迫回到摄制一些商业性的作品的老路,一直到他离开美国回到瑞典时为止。1931年以后,他一直住在瑞典。从他重作演员以后(特别是在古斯塔夫莫兰德尔及英格玛柏格曼导演的影片中),就不再导演影片。1937年左右,他虽在伦敦替亚力山大柯尔达拍过一部名叫《在红袍下》的影片,但这部影片可说并不是他的作品。
除了嘉宝以外,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移民,对好莱坞几乎没有带来什么贡献。但从德国来的移民,特别是斯特劳亨、刘别谦、冯斯登堡,却对美国电影有很大的贡献。
埃立克冯斯特劳亨在1910年离开出生地维也纳前往美国寻找幸运时,对电影还没有什么兴趣。他在美国原想做一个剧作家或新闻记者,可是后来却成了格里菲斯摄制《党同伐异》一片的助手。格里菲斯看中了他那魁伟的体格,请他在《世界的心》里扮演一个性虐狂的、残暴的德国军官。在这部影片里斯特劳亨显示了他具有伟大演员的天才,并且因“恨你所要爱的人”这句广泛传播的话而获得了声誉。这部影片的成功使他从此能够导演一些影片,这些影片从编剧、演出到布景和服装设计都由他一人兼任。
斯特劳亨在《盲目的丈夫》里扮演一个自私、卑鄙、勾引女性的男子,背景是他所喜用的1914年以前的奥地利。在继《魔鬼的钥匙》之后摄制的第一部杰作《愚蠢的妻子》中,他也是扮演一个和《盲目的丈夫》中同一类型的人物。这部花了11个月时间才摄制成功的巨片,是《党同伐异》之后第一部摄制费用超过了100万美元的影片。故事情节以1919年的蒙特卡罗为背景。斯特劳亨特地在加利福尼亚海边搭起蒙特卡罗的赌窟、广场和雄伟宫殿的布景。他有一种把最细小的地方都弄得逼真的癖好。据说他曾经要求在一座大旅馆的布景中安上电铃设备。这种只用去几十块美元的开销,却受到好莱坞的指责,这种指责比后来对《宾虚传》这部影片在豪华布景上花掉几百万美元,还要严厉。电铃虽未产生什么效果,但也不能算是一种豪华,可是人们却把它叫做“斯特劳亨的浪费”。但后来由于《愚蠢的妻子》在放映上获得意外的成功,因此好莱坞暂时饶恕了他这一过失。
这部影片原来的拷贝可以放映5小时之久,在公开上映时曾被压缩到3小时半映完。斯特劳亨在这部影片里扮演一个欺骗美国外交官的女儿的白俄亲王,靠着剥削他的情妇——一个面貌丑陋的女仆——生活,由于性虐狂的驱使,他强奸了一个不幸的白痴女子。最后,他被人杀死,他的尸首很有象征意义地被扔在臭水沟里。
斯特劳亨对于自然主义十分癖好,总想把一切情况都表现出来。美国电影检查机关把他在这部影片中用特写镜头表现一个疔疮破裂的画面和别的一些画面一起剪掉,而另一方面,对于他被女仆接吻后厌恶地用手巾擦去嘴上吐沫的镜头,却仍予保留。
斯特劳亨用一种辛酸的悲观主义眼光来观察人类。他对社会的上层阶级、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富有的实业家的激烈抨击,流露出一种愤怒而不是蔑视的情绪。这种抨击带有一种近乎伤感的怜悯色彩。在斯特劳亨描写的狱里,残废者、病人、纯洁的爱情、被诱骗上当的女子,甚至丑恶,都表现得令人感动。而这一点也就是“斯特劳亨的人道主义”(引乌谷卡西拉琪语)和冯斯登堡在不久以后所宣传的消极的无政府主义不同之处。
在9个月的时间中,斯特劳亨脚穿破鞋,身着补钉的旧衣,不分昼夜、废寝忘餐地为这部影片工作。摄成的影片可以放映4个半小时,而不是象有些人所传说的那样,可以上映15小时到20小时。因此在上映时分为上下两集。斯特劳亨按照原著的次序,将每一个情节都拍摄出来。他要使观众相信:“他们所看到的一切完全是真实的”,并且宣称他是以狄更斯、左拉、莫泊桑为师的。
但这部影片却激怒了制片人萨尔堡,他要求剧作家琼马蒂斯把它压缩到两个半小时放完。斯特劳亨为了避免影片被删剪得一塌糊涂,亲自参加了剪辑工作,但拒绝承认这部影片是他的作品。这部被删剪得支离破碎的影片,在电影艺术上仍不失为登峰造极的作品之一。
贪婪和粗暴是这部影片里人物的显明特点,这些人物随着时间和剧情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影片开始时,由著名女演员柴苏璧斯杰出地扮演的女主人公是一个纯洁而年轻的姑娘,和当时丽莲吉许所饰的一些女主人很相近似。但这位女主人公在结婚以后就变得非常贪婪,并且由于家务操劳,使她逐渐憔悴。她使劲地用梳子梳着一头蓬乱的浓发,咬着手指甲,粗暴的性情使她的嘴都扭歪了。她的丈夫(吉布逊古兰德饰)原来是一个善良的胖牙科医生,当事业遭到失败和破产之后,也变成了一个残暴的酒徒,时常殴打他的妻子,最后终于把她杀死。
这种在当时还很罕见、使电影第一次具有小说某些表现方法的心理刻画,在斯特劳亨这部作品里,要比大量琐碎的细节描写更有价值,因为这些细节描写虽很真实,可是在斯特劳亨的作品中可说是一种怪癖的表现。在牙科医生和他未来的妻子(他的顾客)遇见的那场戏里,影片所表现的吐唾液和拔牙出血的情景乃是一种已嫌陈旧的自然主义表现方法。这种僻嗜的作法在让赫舒尔特(以后任好莱坞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院长①)所饰演的那个人物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①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自从1928年以来,每年都对最优秀的导演、演员、摄影师、音乐家、布景设计师等颁发奖品。这种奖品即一般所谓的奥斯卡奖,很被人所重视。1952年该学院由查尔斯布拉喀特担任院长,1960年由乔治西顿任该院院长。
当斯特劳亨撇开自然主义的夸张手法,用真正的现实主义手法来描写三个小市民由于贪财而造成灾祸时,他的表现显得更为出色。在影片结尾的场面里,被手铐铐在一起的两个竞争者相继死去,而另外一个活着的人则拖着他那疲惫得要死的躯壳在一个名叫“死谷”的沙漠上挣扎着。为了深入体验这种沙漠荒凉情景,斯特劳亨和他的摄制组曾在那里生活了一个月之久。
庞杂、冗长和夸张乃是《贪婪》一片中美中不足的地方。这部壮丽而有力的影片,标志着一个转折点,或更确切地说,标志着一种传统的开端。因为这部影片现在已成为一部经典性的作品了。
在影片《风流寡妇》上映时期,斯特劳亨曾经对观众作了这样的声明:“我之所以要导演这部下流的作品,唯一的理由,乃是因为我有一个妻子和几个孩子要靠我来养活。”但这部为了收回摄制《贪婪》一片所支出的成本、只费11个星期就摄制出来的12本影片,却比原来勒哈尔的有名小歌剧要好些。斯特劳亨利用片中的华尔兹舞,对哈布斯堡王朝时代的维也纳作了讽刺的描写。这部被迫摄制的作品,比起后来他利用这部影片在商业上取得极大的成功而细心制作的另一部影片《婚礼进行曲》来,并无逊色。
《婚礼进行曲》是一部分为上下两集可以上映6小时的影片。它虽然是一部巨作,但由于带有过多的伤感情调和象征手法,显得有些庞杂。斯特劳亨此后又开拍《女皇凯莱》一片,但这部影片他没有能够拍成,只拍了那个充满尖锐讥讽和激烈愤怒的杰出序幕。自此以后,斯特劳亨就不能再导演任何新片了,好莱坞把他的名字列入了黑名单。影片公司的老板们始终不能饶恕他在拍《贪婪》一片时花了一笔很大的费用来描写穷人,而不描写豪华;他们也不能饶恕他曾主张导演对自己的作品享有权利。这位年仅40岁、具有杰出才能的导演,发现自己除了当演员以外,制片厂的大门已永远对他关闭了。
斯特劳亨的命运是有象征意义的,它说明好莱坞开始破坏和抹杀艺术家的个性和人格。象斯特劳亨这样一类的导演——或者是象格里菲斯这样一类的导演——从此以后就成了制片人任意宰割的牺牲品。雷内克莱尔认为:从斯特劳亨在摄制《女皇凯莱》一片中间被欧文萨尔堡赶出制片厂那天起,就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也就是说好莱坞从此真正建立起来了。[NextPage] 这种排斥斯特劳亨的制度,对于另一个德国导演刘别谦却大开方便之门。刘别谦在德国所享有的盛名使他到美国以后就被重用,叫他在一部豪华的影片《罗西泰》中充任玛丽璧克馥的导演。但卓别林《巴黎一妇人》一片的出现,却把刘别谦引向另一种新的影片样式。他把卓别林的这部杰作应用到浮华喜剧上面。战后美国的社会风气虽然已经败坏,可是美国电影在描写通奸之类的剧情时,还不得不穿插一些悲剧和谋杀的故事。而刘别谦这位欧洲导演却居然敢按照巴黎通俗喜剧和中欧小剧院的传统作法,对婚姻大开玩笑,从1924年到1926年,接连拍了《三个女人》、《结婚集团》、《禁入的乐园》、《无线电警报》,居然得到美国人稍有非议的欢迎。
刘别谦这时的杰出作品乃是《温德米尔太太的扇子》,一部根据奥斯卡王尔德的有名戏剧改编的、很华丽巧妙的影片。刘别谦在这部影片里运用纯熟的技巧表现细致的心理,而无须用很多字幕说明。可是这部影片还没有超过一般成功作品的水平。在有声电影即将出现的前夕,刘别谦这位比西席地密尔更富于知识、更为聪明、但较少魄力的导演又回到大场面影片的老路,摄制了两部著名的戏剧,即《王子学生》和《爱国男儿》(在后一部影片中,强宁斯使用了一些音响效果)。
好莱坞的生意兴隆很得力于刘别谦,他给好莱坞带来了一种取悦暴发户的精巧技术。但他的技巧,对电影艺术并没有起很大的影响。
约瑟夫冯斯登堡是一个介于斯特劳亨的一丝不苟和刘别谦的那种买卖人似的技巧之间的人物,对欧美电影有很大的影响。冯斯登堡在美国和欧洲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代。他最初原想成为一个作家,但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在一家制片厂的洗印车间里做一个小职工。他在英国住了一个时期以后,成了一个电影剧作家,并在英国演员乔治K.阿瑟的经济支援下,第一次导演了一部名叫《求救的人们》的影片。这部类似试验性质的作品(这在美国可说是一个极少有的例子),乃是了解斯登堡的美学和他的道德观念的一部关键作品。
影片叙述一个妓女和她的情人寻求拯救他们灵魂的道路,使他们从“污泥中的儿女”变成“太阳下的儿女”。当剧中的男主人公鼓足勇气在象征邪恶的坏蛋脸上打了一个耳光以后,他们两人终于获得了他们所寻求的目的。斯登堡当时受“室内剧”的直接影响,这种影响使他固执地使用一些象征性的道具和细节。作品的前半部拍摄得很成功,浮在海港港口的那艘挖泥船,给影片带来一种节奏感。虽然字幕说明过于夸张,可是由于摄影的造型美,演员演技的简练,以及蒙太奇的完美,却使观众对片中用海港污泥来比喻灵魂污浊的象征意义,并不觉得牵强附会。但在影片后半部,在贫民窟展开的剧情中,那种过分夸张的象征手法,却使人感到可笑。例如:影重复地表现那位流氓用手抓着大腿,表示他心中的邪念;又如影片在揭露他的邪恶企图之前,表现他将头靠在挂着他那顶湿帽子的衣架上,旁边突出两个象恶魔头上犄角似的挂钩,这些镜头使人看了感到滑稽好笑。
《求救的人们》一片的明显优点,引起了查尔斯卓别林的注意。这部影片的主角乔治亚海尔以后被卓别林聘去在《淘金记》中演出,卓别林还请斯登堡在《海鸥》一片中指导爱德娜潘维安丝的演出。后一部影片在叙事简洁上,可说是具有卓别林的那种朴素简明的风格。但斯登堡在这部影片里却过于强调“海的象征性,以忽略了渔夫和鱼”(引约翰格里尔逊语,他还说:“一个导演除非死亡,才会变成摄影师。”他这句话几乎和德吕克的说法完全相同)。卓别林对这部象本美丽画集的影片很不满意,拒绝发行,因此这部影片一直没有上映。
斯登堡在《下层社会》一片上获得巨大的成功。这部影片的剧本系由好莱坞的一位优秀作家本海区特编写,它给银幕上带来了一种新的典型人物,即当时在美国猖獗一时的走私酒精的匪徒。斯登堡把匪徒看作是现代社会中的英雄人物。他的无政府主义的英雄们,用开枪和“绑票”的手段来回答社会的不公。这些英雄们靠着他们的暴力,在向一个缺乏正义感的社会的挑战上,变成了出类拔萃的超人。在影片结尾时,乔治本克洛夫特所饰的主人公单枪匹马和派遣大批军警前来逮捕他的社会恶斗,他被围困在他的房间里,顽强地抵抗,直到最后方才投降。
《下层社会》这部影片虽然起了很大的影响,但斯登堡最完美的作品还是《纽约的码头》一片,它描写两个社会小人物,即一个码头工人和一个妓女恋爱的悲惨结局。这部作品最显著的特点是浓厚的悲剧气氛,命运的严酷性,对下层社会的同情,以及摄影技术的精美和细微心理刻画的确切。但我们很难知道斯登堡是否已体会到这部完美的作品和他大量摄制的商业性作品(例如那部迁就强宁斯拙劣演技的影片《最后命令》)之间的差异。
强宁斯是和德国的优秀导演、演员和技术家一起来到好莱坞的。美国对于德国电影的蓬勃发展曾深感不安。1924年的德国通货膨胀发生以后,作为“拯救”威玛共和政府的道威斯计划的主管人,就是主宰好莱坞的银行家摩根。根据这个计划和以后我们将要述及的条件,德国电影界获得了美国资金的支援,可是却被迫接受它的主要名人沿着刘别谦、布科维茨基、波拉尼格丽和剧作家克拉利在1923年走过的道路,前往美国工作。因此,导演茂瑙、莱尼、亚力山大柯尔达、路德维希贝尔格、杜邦,演员康拉德伐伊德、丽亚德普蒂、尼格丽,片人庞茂以及一批著名的剧作家、摄影师和美术设计师,都陆续到了好莱坞。但是美国电影并没有从这大批移居到美国来的德国电影工作者身上获得很大的好处。柯尔达继续制作一些商业性的影片,杜邦摄制的影片完全失败。只有莱尼和茂瑙是特殊的例外。[NextPage] 莱尼在好莱坞是“恐怖片”的创始人,这种新的类型片至今还在好莱坞流行着。《猫和金丝雀》和《最后的警告》两片远逊于他以前摄制的《蜡人馆》,但故事情节很紧凑,并科学地利用了摄影机的移动和照明方法。莱尼死于有声电影出现的初期。
茂瑙的影片《日出》和斯约史特洛姆的影片《风》一样,乃是从欧洲迁到好莱坞的电影导演们所摄制的稀有的杰作之一。这部影片是由卡尔梅育根据苏德曼的小说《狄尔西特的旅行》改编成剧本的。布景设计师是德国人。虽然演员珍纳盖诺和乔治奥勃伦是美国人,可是这部影片几乎毫无好莱坞的色彩。茂瑙以他冷静的果断和精练的美学,把照明、布景和演员的演技组织在他所想表现的构图中间,这种构图与1900年的艺术照片颇相近似。移动摄影的熟练很令人惊奇,尤其在影片开始时,摄影机毫不费力地移动着,表现主人公在大雾和泥沼里奔跑。以后影片在表现主人公乘电车从乡间前往城里的镜头上,也是一个技术上的杰作。影片的主题描写一个丈夫企图杀死他的妻子,但最后两人又言归于好。
这部影片中也含有一些茂瑙始终不能缺少的人性邪恶的思想。尽管这部豪华的用形象来表现的歌剧很有艺术性,有时也表现了激情,可是它常缺乏人的热情。
继《日出》之后摄制的《四恶魔》和《都市女郎》,乃是完全迎合商业要求的影片。茂瑙为了逃脱好莱坞的控制起见,开始和弗拉哈迪合作,制作并导演了《禁忌》一片,这部伟大美丽的作品,我们将在以后再来讨论。在这部影片还未上映之时,茂瑙不幸在一次撞车事故中丧失了性命。
欧洲电影的这些示范作用,使几个美国导演倾向于摄制一些艺术性超过商业性的影片。他们之中有几个确实达到了艺术的水平。有声电影兴起的前夕,美国出现了一批有才能的新电影导演,这些导演在某种程度上开始接替了先驱者的地位。
影片《大检阅》获得的声誉,使多产的导演金维多能够自行选择影片《群众》的题材,并且能够不受拘束地导演了他和J.V.维弗、哈莱平所共同编写的剧本。这部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小职员,梦想摆脱他平凡的生活,极力往上爬,结果跌下来,成了群众中象一粒砂子那样微小的平凡人物。
在这部影片里,德国学派的影响要比斯特劳亨的影响更为明显,它表现在展示摩天大楼和标准化的办公室镜头上;表现在那个试图煽动群众的人倒退着走路的象征性姿势上。在最后一个镜头里,维多让人们象从一面镜子里看到的那样看见一个马戏场里几百个观众为一幕愚蠢夸张的喜剧所倾倒的景象。这部作品的风格完全是自然主义的风格,它是唯一一部在表现浴室的镜头中可以看见某些私人享受设备的影片。
但这种自然主义并没有使这部作品不时陷于夸张的象征主义。这部不高明的影片表现出一种浓厚的悲观主义,对社会和被表现得懦弱庸俗平凡的个人都表示绝望。它和别的灰色影片一样,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
在《群众》这部影片遭到商业上的失败以后,维多退而在《公民凯恩》一片中扮演教苏珊阿历山大唱歌的教师。他成了女演员玛丽昂台维斯的忠实导演,这位女演员并没有什么才能,可是她的情人、报界大王赫斯特(《公民凯恩》即是以他为原型),却硬要把她变成一个出色的明星。自视不凡的维多在这方面缺乏斯特劳亨那样勇敢的不可调和的精神。
生长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弗兰克鲍沙其,没有维多在摄制《群众》一片时的那样高的雄心。但他在当时号称“理想的一对情人”——珍纳盖诺和查尔斯法莱尔所主演的一些影片中,却是一个善于表现柔情蜜意和内在感情的诗人。法国人对于他在《七重天》一片中所表现的这些稀有的优点很难领会,原因是因为这部影片把巴黎描写得过于幻想了。相反地,《河》这部在美国默默无闻的影片,在法国却大受欢迎。在同一时期,《每个港口都有一个女人》这部影片在法国也受到欢迎。这是一部描写水兵粗野生活的影片,饰演女主角的路易丝布鲁克斯由此崭露头角,成了一个国际明星,后来做了派伯斯特的影片中的基本演员。这部影片是一部很成功的作品,它的导演霍华德霍克斯当时还是一个新手,从这部影片起,他开始了使他置身于美国优秀电影导演的事业。
柔情和幽默使保罗费乔斯的《孤独》一片获得成功。这位年轻的匈牙利导演在欧洲开始他默默无闻的事业,到美国后因试拍《最后时刻》这部影片而成名。《孤独》一片从某些快速蒙太奇和迭印的效果上来说,很近似先锋派的作法。但这部影片主要是对美国一些小职员在科尼岛上的杂耍场中消磨一个假日下午的情景,作了生动而有趣的描写。这种描写的动人和自然,使这部作品大大地超过那些粗制滥造或庸俗地描写风俗的影片。但费乔斯却不能进一步发展这种好莱坞少见的优点。他在摄制了一些平淡无味的商业性影片以后,就到法国、德国、荷兰和英国担任导演,以后在瑞典成了一个纪录片制作者。他最好的一部有声影片《匈牙利女英雄玛丽》,是在国际资本的协助下,在匈牙利拍摄的。这部影片是由安娜蓓拉主演,后来译成四国语言。1938年,他又在泰国为一家瑞典影片公司摄制了一部名叫《一把米》的影片,片中他应用了弗拉哈迪的手法,但人们却看不到《孤独》一片中那种丰富的人情味;这部影片可说是象一个全无热情的学生所作的作业。[NextPage] 好莱坞在它历史上最繁荣时期,对它的电影先驱者和欧洲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与其说是加以利用,毋宁说是加以排斥。随着好莱坞的世界霸权的建立,它大部分生产就陷于毫无意义和追求豪华场面的停滞局面。当然,主要导源于麦克塞纳特的光彩夺目的喜剧学派自当别论。除了卓别林因他的天才已超出这个学派之外,战后美国最伟大的喜剧演员无庸争议地是勃斯特基顿,他是自己的长片的创作者。不动声色的表情,非常准确的模拟动作,使他能够以极少的工具创造他的喜剧天地,在他最后总是利用其不真实的动作的人物之间建立一种对话。经过三十年的时间,基顿成为一个著名的典型喜剧演员,而他的竞争者如哈洛德劳埃德则不象他那样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两件接着发生的大事结束了这个时期:一是有声电影的兴起,另一是从华尔街金融恐慌开始的大经济危机。这两件大事结果造成电影创作者和演员的大更动,以及华尔街势力对电影艺术和电影企业的进一步控制。
事实上,1927年10月23日阿兰克劳斯兰德摄制的有声响、对白和歌唱的《爵士歌王》的第一次上映,标志着电影已进入了它的历史的一个新时代了。
(实习编辑:庞云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