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石膏像——视觉经验与文化身份背景下的中国现代性
展览时间:2016/04/16-2016/05/21
展览地点:北京市东城区前门东大街23号-(亿利艺术馆)
主办单位:亿利艺术馆
协办:北京亿莱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参展艺术家:范勃、方力钧、管怀宾、李洪波、李象群、李占洋、毛同强、孟柏伸、庞茂琨、邱光平、宋冬、王风华、王广义、王友身、乌托邦小组、薛松、原弓、艺术教育小组、展望、詹蕤
策展人:吴鸿
开幕酒会:2016-04-16 16:00
展览以“石膏像”为题,一方面是自中国建立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以来,石膏像写实一直是一个重要而普遍的基础教育手段存在着,在一个艺术类的院校、科系中,不管专业方向是如何划分,必须要经过长期而系统的以石膏像写生为基础的素描学习。这不仅是一个单纯的造型“技术性”训练,同时也使在艺术学生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某种美学范式与思维方式。而对于后面一个问题的思考,派生出了此次展览以“石膏像”的另一方面的延展空间,也就说,石膏像还意味着是一个社会文化象征的承载对象,喻示了中国自上个世纪初的近现代运动以来发生在社会文化与社会结构等一系列层面中的变化。
亿利艺术馆自“倒叙的美术史”展览开始,将本馆的展览学术方向定位于检讨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来的发展脉络,在此框架下,回到某种“精神原点”,从而发现和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由此,由本馆所主导的“创世纪:裂变中的中国当代艺术系列展”正是想通过展览的方式将这一学术线索具体化呈现出来。“倒叙的美术史:中国当代艺术的另一种线索”是这个系列展的首展,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中国当代艺术日益符号化和模式化的今天,我们如何回到它发生的社会学“原点”,如何回到艺术家的内心。而作为系列展的第二个分展,我们试图在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已经固化的庸俗社会学的解释体系之外,重新放置到一个更为广阔的时代背景下,从它的社会学和文化学源头去寻找某种可能性。
作为展览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在展览的同时还将举办主题为“视觉经验与文化身份背景下的中国现代性实践”的学术研讨会,以二十世纪初以来的中国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为基础,以中国人的精神史变迁为背景,问题的讨论可以扩展到社会科学、建筑、文学戏剧、美术等不同领域,从宏观上整体考察自二十世纪初以来中国社会、文化的变化过程。这既是由展览的内容和展览的方式所延展出来的话题,同时,也是对展览本身起到了一个有价值的意义补充。
亿利艺术馆的所在地北京市“前门23号”曾经是晚晴时的美国公使馆。1903年,由建筑师SidH.Nealy代表美国政府组织兴建,是典型的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设计风格。而它所临近的故宫和天安门广场建筑群,则分别代表了中国的封建时代以及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和文化性的风格隐喻。作为本次展览展出地点的一个“场域性”背景,它也可以被看作为中国近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和模型,以此来进一步丰富本次展览中所要探讨的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关系。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