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2012年12月29日-2013年3月30日
开幕时间:2012年12月29日 周六 19:00
展览场馆:伊通生活空间
场馆地址:台北市伊通街41-1号2楼
概念发想:王嘉骥、林贤俊
展出艺术家:夏阳、杨元太、林良材、董振平、黄铭哲、黎志文、蔡根、萨璨如、赖纯纯、姚克洪、萧长正、杨柏林、徐永旭、陈正勋、林文海、梁平正、林鸿文、余连春、拉黑子、李真、甘丹、罗得华、张乃文、王志文、蔡宗隆
理念概述-王嘉骥
以“五行”命名的雕塑团体或展览,在台湾最早有成立于1975年的“五行雕塑小集”。之后,以五行为题所举办的雕塑展览,亦偶有所见。将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视为构成宇宙最基本元素的观念,最早见于中国上古经典《尚书》的〈洪范〉篇,叙述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时期的史事。“洪范”意即天地至法;按照〈洪范〉篇的记载和观点,治国安民的常道与秩序一旦败坏,五行连带受到搅动,造成天地或宇宙安定的危机。
《洪范》篇描述“五行”如下:“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简单说,水向下渗透,火向上燃烧,木可以弯曲伸直,金可以任意屈伸,土可以生产百谷。此一说法大致将五种最基本物质的物性、质性,以及和民生的关系,做了扼要的勾勒。成书于汉代的《礼记》,在〈乡饮酒义〉篇中,则是用“五行”来形容五种具有典范意义的社会行为。在此,一如物质的五行,人行为上的“五行”同样被视为观察“正身安国”与“国安而天下安”的“王道”秩序指标。如果说,物质五行象征宇宙本体的秩序,那么人文五行体现的则是人作为主体的伦理道德意识及理想。
对雕塑家而言,水火木金土无论直接或间接,都指涉创作材质的物性与质性。综合上述关于“五行”的考掘分析,如果可以也值得引申,五行除了可以展现为艺术家对于物质及其属性的个人偏好,应该也可以演绎为深富人文创造意义的美学观。人类雕塑的历史以生活和祭祀用途的器物制作为起始,从模拟动物之形渐进地演变至以“人”作为主体的观照;此后,又有人文价值为核心,所发展出来的以寰宇大地为对话对象的自然美学。雕塑家推动物质五行,转化甚至升华其物性与质性,使雕塑成为能与广义的人文五行对话的一种艺术。
自1990年代后期以来,“公共艺术”成为台湾雕塑家重要的生活与工作平台。反讽的是,台湾当代艺术对于“雕塑”作为纯粹创作的探讨,反而就此停滞。追问与探索“雕塑”本质及其议题的策划展,也久已不见。向来以鼓励创作发表作为核心价值的“伊通公园”,虽然仅能以“替代空间”的形态,栖居在台湾艺术市场的边陲,然而,其坚持纯粹创作的初衷却始终没有改变。正值迈入25周年前夕,浅质粗糙的文创产业在台湾蔚为媚俗的主流,“伊通公园”二楼“生活空间”尽管空间与力度皆微小,仍有心坚持在纯粹艺术创作和生活审美之间,营造一种可能的相互渗透与相互养分供给的氛围。如何在严肃的创作和休闲的生活之间,让雕塑进入日常的审美空间,正是此次“伊通生活空间”策划展的企图,更期盼受邀艺术家不吝参与,从而扩充并丰富“伊通公园”的美学内容与能量。
本展回归“水火木金土”在天地秩序中最原始的物质本义,延伸“五行”作为宇宙和人文美学秩序的历史概念,同时,也将水火木金土的物质性略作另类解释与调整,以便含括各种可能材质类型的雕塑创作。在此,“水”特取其作为一种流体的概念与特性,可以指涉玻璃/琉璃或塑化类原初所意味的流性材质;“火”专指特需炎火高温烧制的陶与瓷;“木”仍取其“木”之物性;“金”则取金属冶炼及锻制的概念,举凡青铜、不锈钢,乃至于金工艺术的类型等等;“土”,上述玻璃、陶、瓷、金属作为雕塑的材质,也都掘自土中,不过,此处所指的“土”更有意对应土中之石矿。
相应于“伊通公园”即将迈入25周年,本展预定邀请参展的艺术家25位。有鉴于“伊通生活空间”的有限性,本展以邀请艺术家的“微型雕塑”作为形式策略,同时清楚认知,微型雕塑往往等同于雕塑家在创作发想时的“概念模”,不但浓度高,且最具纯粹度、原始性与原创性。鼓励发想的多元性与异质性,预计邀请每位雕塑家创作三件新作,尺寸以45×45×45公分为体积上限,分三次档期进行。
(编辑:符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