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小秋
长期以来,在文艺界中,都是提倡“雅俗共赏”。但是,真正能把握好分寸,做到这一点,难度很大。在社会上,凡夫俗子占的总是大多数。他们当然是喜欢看娱乐性很强、适合平时消遣性质的“俗”的节目。这个要求其实很合情合理,并不过分。问题在于,过去一些民间艺人,文化素质不高。为了蓄意迎合广大观众的“俗”的口味,常常会在台上,信口开河,逗人发笑。喜欢将一些男女关系大事张扬,影射“性”事,大说“荤段子”。或是无所顾忌,随意取笑,说些粗鲁恶俗、低级趣味的“脏段子”。因而使人觉得品位不高,引起人们的反感与抵制。这样的“俗”,自然不足为训,不值得提倡。
同样的,高雅的艺术当然是大家所需要与欢迎的。但是,“雅”也不能雅过了头。搞得“曲高和寡”,无人问津。有些昆曲的一句唱词里,要包含着几个典故。连大学教授去看戏,都要捧着曲本,才能听懂唱词的含义,那末,一般的观众又如何会再去欣赏?“雅”是雅了,知音却愈来愈少。那也只能渐渐衰退,面临危机。于是就只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求保护起来。其实,要求“保护”并不是桩好事。一旦走到了这一步,才是真正的悲剧。
现在,在相声界好像也出现了“雅”与“俗”的问题。姜昆曾经在政协会议上,批评一些“小剧场”演出的相声段子,有些“黄”,很低俗。对于这样的批评,自然可以见仁见智。相声,本来就是“通俗艺术”。说相声,就是为了让观众听着开心,让来剧场的人快乐。只要是健康向上,劝人为善,不是过分的低俗、庸俗与恶俗,都可以容许存在。现在,郭德纲领衔的“德云社”比较火爆,这就是他们敢于以“俗”的艺术,奉献给观众的结果。而现在,还有很多文化官员与艺人们,仍然一直在坚持“高台教化”。自认为是“高雅艺术”。放不下“艺术家”的架子,总是想在台上教育人民大众。结果,很少有人买他们的账。门可罗雀,观者寥寥。只能够自拉自唱,自吹自擂。这样的“雅”,结果可想而知。
最近,韩寒提出:作协与曲协等都可以不要。话虽有些过激,但细细想来,也不无道理。凡是体制内政府管饭的艺人,一般都“自命高雅”。因为他们在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主要是协助政府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观众多少,并不在乎。他们与自给自足的“德云社”,并不在一条起跑线上。如果有一天,姜昆与郭德纲“打对台”,大家都是让观众买票演出,这就能显示出观众倒底是喜欢那一类的相声了。
“俗与雅”,应该说并非是绝对对立的。只要处理得当,双方都不要走到极端,那末,就能水乳交溶,相互融洽,做到“雅俗共赏”。按照郭德纲的说法:“俗到爱看就是雅”。这句话可能还并非那么贴切与正确。但是,倒确实很值得广大文艺工作者们去好好的回味与体会。
(实习编辑:庞云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