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戏剧写真 演出动态 戏剧视频 戏剧教室 戏剧文本 札记随笔 理论家专栏 戏剧名家 戏剧评论 人物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谈“二道幕”

2008-07-31 16:52:15来源:    作者:

   

作者:邓小秋

    现在,大家在观赏传统戏曲时,经常会看到舞台上的“二道幕”,不断的开开闭闭,忙个不停。对此,观众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不以为怪。但是,我一直认为,“二道幕”的如此应用,根本就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其实,过去的戏曲舞台,就是不用“二道幕”的。空旷的舞台,三面面向观众,无遮无掩,连大幕也没有。这并非是因陋就简,而是接近观众。虽然台上一无所物,但只要演员一上台,马上便景随人移,气象万千。这,原是中国戏曲的“写意”特性所形成的。所以,即使是在皇宫与公侯府中的戏台,也是如此。最多,在台后掛上一幅“出将”、“入相”的“台面”。因为保留古制,便称“守旧”。

    民国初期,上海的京剧艺人潘月樵、夏月珊等,依据西方的舞台式样,将突出在观众席中、三面临空的中式舞台,改建成封闭式、半圆型的西式舞台。自那时起,舞台上就开始增设了大幕。后来演唱“连台本戏”,时兴“机关布景”,为了不使换景时中断演出,于是,“二道幕”便应运而生了。可见,原来的“二道幕”,是为了舞台上的“写实”布景而添设的。

    但是,“二道幕”的大量使用,还是建国以后的事。过去演出传统戏曲,搬移桌椅、布置道具,全由“捡场”人员担任。所谓“捡场”,就是舞台上的服务人员。他们负责在演出中,搬置道具、撒放火彩,帮助演员更换服装、递给茶水等等。建国后进行“戏改”,为了“净化舞台”,不让“捡场”人员在舞台上出现。每次,当他们在搬移桌椅及道具时,都要闭起“二道幕”进行遮掩。于是在演出中,那“二道幕”就不断的开开闭闭。次数频繁,干扰视线,实在令人生厌。

    “二道幕”的应用,明显的是受到西方的“写实”戏剧观的影响。但是有趣的是,话剧舞台倒是很少看到设置“二道幕”的。有些甚至连“大幕”都不用,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充分利用灯光来变换布景,制造氛围。还有一些戏剧界人士,非常推崇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崇尚这一流派的导演,常常有意的让一些剧外的人物,上台来更换布景,搬移道具。很多戏剧界的专家学者们,对此还都拍手叫好,赞赏不已。可是,轮到我们的戏曲,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有些戏剧界的专家学者们,对于“捡场”,就很看不入眼。跳出来指手画脚,大肆指责。外国的布莱希特让剧外人上台是“高明”的,中国的戏曲有“捡场”则便是“落后”的。外国的“间离效果”被尊为是世界上的一大流派,中国戏曲的“写意”本质却常常要受到非议。这是一种什么逻辑?怪不得现在很多的戏曲剧团,都要请话剧导演来排演。很多戏曲都变成了“话剧加唱”,被搞得不伦不类。这还不是“鄙视传统”、“崇洋媚外”的观念在作怪么?其实,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是在看了中国戏曲以后受到启发所形成的。是中国戏曲奇妙的“写意”特征,促使他在“写实”的话剧中搞起了“间离效果”。外国人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作宝贝,而我们自己却“弃之若屣”,毫不足惜。“写意”的中国戏曲,非要搞“大制作”,向“写实”靠拢。可以允许外国话剧让剧外人上台来搬移桌椅,中国戏曲则必须要“净化舞台”。长期以来,中国戏曲的“写意”特征,已经在一些似是而非的戏剧观的“指导”下,受到歪曲与消失。“二道幕”的应用,只是其中的一例而已。它究竟是得还是失?这牵涉到维护戏曲的“写意”本质的原则问题,很希望大家能够引起重视,进行研究与探讨。


    (实习编辑:庞云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