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地人
并不是所有的金牌音乐人,都是包治百病的老军医。就像在张学友和孙燕姿等身上取得过巨大成功的李伟菘、李偲菘,就不可能在张靓颖身上也取得他们在台湾和新加坡那样的成功。因为李伟菘、李偲菘的音乐模式,还是比较传统的华语小情歌模式,对于大多数国语歌手来讲,他们的作品几乎可以说到了一拍即合的默契度。而对于张靓颖这样具有黑人音乐血统、走真正国际主流化路线的歌手来讲,李伟菘、李偲菘,也包括“深白色”之类的创作路子,偶尔做几首单曲,或许也能起到清新雅致细腻温馨感性的效果,但想以这个做为全局来引导张靓颖的发展路线,就显然有点南辕北辙了。
而告别两张李氏风格的专辑《The One》和《Update》后,张靓颖在2007年年底的EP《Dear Jane》中,却仿佛一下子找到了适合她的茶杯,尤其是主打曲《Dear Jane》和《围城》两首作品,不仅是将流行与R&B融合处理得最恰到好处又适合张靓颖的作品,也是张靓颖入行以来最入味、最融入音乐氛围里的单曲。方向已经找到,接下来的问题,显然就是对方找歌,这要比“华谊兄弟”刚接手张靓颖Case时连曲风概念还处于探索磨合的阶段相比,完全就已经是一种上路的感觉了。
但如果唱片封面设计会说话的话,那么《张靓颖@音乐》这张新专辑的封面着色,首先就又预示了另一种可能。告别《The One》和《Update》的白色似乎并不意外,而更为富贵大气的紫色,甚至也与《Dear Jane》梦幻般的情调大相径庭,难道这又是一次另起炉灶?
的确,紫色的《张靓颖@音乐》几乎完全不同《Dear Jane》里典雅婉约的浪漫内敛气质,这张新专辑里呈现出的张靓颖,显然是一个重回舞台、接受鼓掌的张靓颖,音乐整体都偏重华丽和大气。如果这是有意为之的话,不知道这是不是“华谊兄弟”布的一个局,在EP里就表现得更个人、更私密、更闺房;专辑就又呈现出明星、偶像和开放。如果是,对于张靓颖这样的歌手来讲,倒也不失为一种两栖音乐路的好思路。
《张靓颖@音乐》很明显是一张直冲大流行路子去的专辑,不过这种大流行,却不是华语乐坛通常的口水大流行,而是国际大流行。音乐总体都显得很国际化、很精致、很华丽,而选曲制作及演绎,则又都非常大气和那种想具有统治力的野心。因此,整张专辑至于从音乐形象和气质上,确实是对张靓颖的一种大提升,跳出了《The One》和《Update》的歌手圈子,而接近了NS化的明星感觉。
音乐的选曲和制作还是很对路的。同样是走国际化线路的舞曲,《那不会是爱吧》、《我的音乐让我说》和《靠近你》也并不是那种大滥俗的节奏电子模式,而是将拉丁、放克和摇滚元素乐队化的呈现出来,这就让快歌不仅仅只是歌手对着电子伴奏带唱卡拉OK,而是以一种接近现场的感觉,更好地和音乐、乐队融合到一块儿,让演奏和演唱成为一体的同时,后者也能在前者的衬托下更好地发挥出一些即兴的东西。
而《花开的声音》、《黑夜里的光》这些慢板歌曲,此次也并没有往死里钻当代R&B的西化路线,在如今的华语乐坛还缺乏此类音乐人才的情况下,此次张靓颖新专辑的慢歌部分,突出了华语传统情歌和类似舞台剧效果的文艺情歌的融合,倒也从另一方面,呈现出那种华丽、优雅和古典的气质。尤其做得突出的,就是专辑的和声部分,以《花开的声音》为例,这首作品真正最醒目的部分,反而既不是主歌,也不是副歌,而是副歌里的和声拼贴,以精致的后处理提升了作品原有的品质。
同时,此次邀请台湾女词人娃娃填写了六首词作,倒是一个不错的尝失,在整张专辑在旋律上还无法做到杀伤力的同时,用娃娃这种感性和流行兼容的文风,来为张靓颖的音乐至少从文字上塑造一种细腻、敏感同时又不乏青春活力的形象,也算是比起前作的突破之处。
在专辑具有好的结构和好的后期的同时,《张靓颖@音乐》最缺的,其实还是老问题——主打歌。十首作品,依然还是无一例外缺少霸气的旋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专辑封面以及制作上的那种开放和大气的效果,在关键部分又缩回了局部范围里的自娱自乐自精彩。而对于想要成为华语乐坛天后的张靓颖来说,仅仅只是这样是不够的,想要成为时代歌手,有时候不仅需要作品来感动自己和知音,而是需要将音乐感染力辐射至最大的范围,其中甚至包括竞争者和对手的阵营,在作品全民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一种乐坛的统治力,也才算是对得起张靓颖的潜质,及“华谊兄弟”对她的期望。
(编辑:许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