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没有看过的观众来说,《不完美的她》这个剧名,本身就很有意思。
以“她”为主语,“不完美”为定语,从文字上的组合开始,创作者首先便对“她”做出了一个价值上的判断。
如果我们首先从这个标题的逻辑出发,来推理这部剧的内容的话,故事有可能会向观众解释这个“她”为什么是不完美的,以及“她”为什么会变得不完美,或者是提出一些建议,“她”如何能变得更完美。
带着这样的疑问,去审视这部从宣传到片头设计都在向“女性主义”靠拢的新剧,其实,还是有些令人担忧之处。
“不完美”的四个母亲
改编自日剧《母亲》,《不完美的她》保留了原剧中基本的剧情结构:一个小时候被母亲抛弃了的女人,在长大后,无意间遇见了一个遭受家暴的小女孩。在与小女孩接触后,这个女人决定将小女孩从原来的家庭里带走,两人一起开始新的生活。而在这个过程中,她也完成了对自己,以及与生母之间的和解。
而在中国版采用了如今这个剧名之后,除了要写出不逊于原版的母女情深,编剧更需要向观众解释,何为“不完美的她”。
因此,对于剧中主要的女性角色,编剧都在原版日剧《母亲》的人物设定上,给予了其更多与社会普遍认知相背离的地方。
作为一部女性题材剧集,这部剧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果你要讲“她”的故事,那“她”是谁。
“她”自然是本剧的女主角林绪之,一个看起来不太会与人交往和相处的孤僻女人,像是一个电脑高手,用着一个笔名,经营着一个微信公众号,偶尔还需要乔装打扮,潜进黑心企业明查暗访。
或许是为了能尽快地扣题,《不完美的她》在第一集一开头,就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林绪之的“不完美”——她对火有恐惧,她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她一直认为自己是被亲生母亲抛弃的,也因此产生了强烈的身份焦虑。
因此,她逼迫着自己去面对恐惧的来源,去寻找自己缺失的记忆,都是为了解答“我是谁”这样一个困扰她许多年,甚至让她变得有些神经兮兮的问题。
而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林绪之在一片海滩上碰见了她的“同类人”穆莲生,在发现莲生遭受了母亲与其男友的家庭暴力后,林绪之选择把穆莲生带离了她的原生家庭,成为了她新的母亲。
故事讲到这里,不完美的“她”就开始多了起来。
穆莲生的亲生母亲由着男友虐待女儿而不敢反抗,她的确是“不完美”的,甚至是一个“坏母亲”;林绪之的亲生母亲似乎是一个纵火犯,并且抛弃了她,作为母亲来讲似乎也不合格。
而林绪之的养母,一个事业有成的女强人,领养了孤女林绪之并视为己出,对于女儿带回来的小姑娘,也毫不吝啬。而对于这样一个足够强大的女人,对其“不完美”的注解是,她有一段失败的婚姻,丈夫埋怨她生不出儿子,而与其离婚。
可以看出,剧中女人身上所谓“不完美”的部分,都与其作为“母亲”这样一个身份有关。
“中式”落地,性别冲突成关键
无论是日版还是内地版,“母爱”都是剧中最突出的情感线索。日剧《母亲》里着重刻画这几个女人作为“母亲”的情感和选择,以此表现“母爱”的复杂。
《不完美的她》显然更希望能借“拐带儿童”这一犯罪行为带来的戏剧张力,更深入地讨论女性在社会上的生存困境。比如家暴,比如男性对于生儿子的扭曲诉求,比如女性独自育儿的困难等等。
因此,剧作需要一个能让大量女性观众所喜爱和崇拜的主角,来引领其价值观的讲述。林绪之不是日版中温柔的失业研究员,而是一名事业成功的女性,还是一个有勇气单枪匹马对抗恶势力的女人。这样的形象,与如今许多“女权博主”在网络上所呈现出来的形象,也是相符的。
一方面强化女性的形象,另一方面增强男性角色带给她的阻力。《不完美的她》比起日版的温情脉脉更有一种杀伐之气,在剧作上,加入了更多紧张和悬疑的元素。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剧中的男性角色数量。
在火灾中幸存并回来寻仇的父亲,与林绪之在事业上针锋相对的男记者,以及一名揪着林绪之和她生母不放的男警察。三个性格鲜明的男性角色,被安排在了林绪之的对立面上,相当刻意地,让他们成为了剧中的“坏人”角色。
放大性别对立在整个故事中的比重,一方面自然是因为这是国内性别议题的讨论焦点;另一方面,这也让编剧得以采取一种自己熟悉的写作方式进行创新,而不至于像其他改编作品一样,困于日剧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叙事中。
《母亲》里的男性角色,最后理解了女人们的犯罪与困斗。而《不完美的她》则通过支线剧情,不断地渲染女性在亲密关系中所受到的伤害,并试图通过激烈的对立,来引发女性观众对角色的共鸣。
这是一次贪心不足蛇吞象的尝试,创作者希望能将女性从“母亲”的固定身份剥离,去展现其更独立强大(却不一定真实)的形象。
《母亲》给出的是一个非常现实而冷酷的结局:女主作为“诱拐犯”被判刑,并且,在孩子20岁成年之前,不能再与其见面。
而比起母爱,更强调与家庭暴力相对的“救赎”和“治愈”的《不完美的她》,要如何在中国现行的法律和社会现状下处理人物的命运,这无疑是一件更困难的事。
一部“中国特色”的女性叙事
毋庸置疑,中国需要女性叙事,即便是非常稚嫩甚至混乱的女性叙事,其存在都是有价值的。而将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上升”到两性对立的高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称为是一次具有“中国特色”的改编。
这一改编成功与否还未可知,但能有一部直面性别问题的作品,也是一种进步。
只是,我们也不禁担心,“中国特色”除了强冲突以外,还总是偏好“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大团圆结局,而受害者的原谅、宽恕,在众多情感中,也总是被视为最高尚的一种。比如,《都挺好》的大团圆结局。
但对于一个想要强调家暴对女性的伤害的作品来说,我并不希望剧名中所提到的“不完美”的“她”,会在最后受到这种高尚情感的感召,而选择原谅伤害过自己的人,成为一个社会普遍价值观中更加“完美”的女性。
虽然都说“人无完人”,但在中国的社会思维体系中,对于“完美女人”,的确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标准,就像“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贤妻良母”“三从四德”……从我们对这些熟语的熟悉程度,也不难感觉到,这一套标准是多么深入人心。
明显,这并不平等,并不适合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准。事实上,“她”和“他”一样,都应该有“不完美”的权利,可以拒绝来自社会约定俗成的“要求”,也可以拒绝传统价值观强加的社会身份,与随之而来的责任。
对于一部女性主义剧作来说,《不完美的她》的剧名中暗含的“完美女人”逻辑,似乎与其主题背道而驰。但如今剧作只展开了一半,我们还不知道剧作最终的结局会走向何方。
这些并不完美的女人,是否都能以“母亲”的身份,成为另一个女性生命中的“完美”英雄?如果编剧能写出这一层意思,那也不妨可以看作是对如今的父权社会,进行了一次有力的反讽。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