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火星救援:硬科幻告诉你怎么玩转过时技术

2015-12-04 10:04:25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刘天亮

   
良好的科学素养,不仅意味着面向未来的视野,更意味着和自己的过去、历史保持对话的能力。

《火星救援》
《火星救援》

  近期上映的《火星救援》,作为一部套路感很强的灾难片,或许还不够动人心魄;但作为一部“硬科幻”风格的电影,让不少中国影迷感受到了什么叫质感。


  硬科幻的硬,是指以严格的技术推演,预测未来的发展道路,探讨前沿技术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这种风格的电影,极重视情节的科学性和细节的准确性,甚至会尽量让故事中与出版时的科技进展保持基本同步。从呈现效果看,它追求一种纯粹的科学感。以《火星救援》为例,影片采用了绝境求生的情境设定,但对心理考验和情感冲突毫无兴趣,放过了许多展开戏剧冲突的机会,比如太空旅途上的情感纠葛、电车难题式的伦理冲突、技术思维与官僚政治的内在矛盾等,基本是点到为止。因为,以科学的方式呈现科学的力量,才是这类电影的兴趣点所在。


  尽管影片也把绝境中的乐观当作一个卖点,但片中主角的插科打诨,情绪上缺少铺垫,逻辑上脑洞大开,和普通人理解的乐观主义恐怕是两个品种。即便被当作罹难者一个人被遗弃在火星,他也很少纠结死亡的阴影面积问题,而是迅速转向了技术层面:如何解决食物不足问题,重新和不知能否指望的地球总部联系上,再想办法抵达商定的救援现场。这不禁让人怀疑,科学家之所以掉坑里了还保持乐观,完全是因为不知道悲观有什么用。这个群体在这个问题上的粗线条,有许多先例为证。可以说,他们的“乐观”是专注的副产品。帮他们战胜恐惧的不是天性,而是“先解决一个问题、再解决下一个”的技术主义思维。


  硬科幻电影让人着迷,是因为它把真实感奉为最高法则。其拥趸相信,市场不会排斥追求极致风格的电影。所以,《火星救援》中的前沿科技,才胆敢“素颜”出镜。飞船舱、宇航服、火星车及科考基地,大多基于现有技术设计思路,并未刻意去营造未来感。最先进的科技,都是踮起脚尖就能实现的。比如,为营救计划立下莫大功劳的宇宙飞船近地加速方案,就是一项触手可及的技术。换句话说,赋予科技当下感,才是不可动摇的第一使命,塑造人物形象、营造视觉冲击,都得为它让路。让人津津乐道的火星种土豆情节,只是捎带呈现了人的幽默感,更重要的任务将含有微生物样品的地球土壤混进去,给火星土壤带来“活性”,让这件事在技术上变得可能。尽管,一些类似的细节多数观众都没注意到。


  由于这种对科学的严谨态度,硬科幻电影中展示的科学观念,就有了某种超出电影以外的意义,甚至可以成为观察和培养公众科学素养的窗口。《火星救援》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把科学思维置于先进技术之上。整个救援过程,最不可或缺、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主人公对基本科学原理和过时技术的灵活运用。比如,火星种土豆,只是用到了氢气燃烧产生水以及借助粪便创造生长环境的简单原理和古老技术。和地球恢复通讯,则得益于他还记得一项可以存入博物馆的技术,他挖出一台1997年已报废的火星探测车,利用它的摄像功能与十六进制的编码技术相配合传递信息,为自己争取到唯一可能的被救机会。最后冲出火星,他坐的也是一艘被迫对先进设备做减法的“敞篷”飞行器。从这个意义上讲,良好的科学素养,不仅意味着面向未来的视野,更意味着和自己的过去、历史保持对话的能力。


  科学,从不会怠慢自己的历史博物馆,也不会只注视着最先进的部分。对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因素并存、正走在科学转型路上的当代中国而言,记住这一点其实很重要。


  (编辑:纪晨辰)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