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世界杯有关的记忆总带着浓郁的男人味,女人似乎永远都是配角。她们通常充当这样的角色,C罗携火辣超模女友登上《VOGUE》封面,英格兰太太团成为场外美丽风景,人气女主播接棒“章鱼保罗”大胆预测赛果……你知道,一顿生猛的海鲜大餐总要搭配些调口小菜才好。尽管时至今日伦理纲常早已不再束缚性别,然而女性距离真正在足球这一传统雄性领域里获得分庭抗礼的地位还差之甚远。
电影世界从不放过容易引发讨论的矛盾题材。摄制于2002年的英国电影《我爱贝克汉姆》和摄制于2006年的美国电影《足球尤物》都将视角投向了“女性在足球运动中的自我实现”这一题材。《我爱贝克汉姆》里的印度女孩杰西和《足球尤物》中的美国女孩维欧拉都热爱足球,天赋过人。为了获得与男性球员同样驰骋绿茵的机会,杰西买通姐姐和好友充当幌子,谎称自己在外打工赚钱而骗过恪守传统礼教的印度双亲,获得在女子球队里训练的机会;而维欧拉则更是彻底,为了向身为队长的前男友证明自己的球技丝毫不逊于校队里的大部分男性球员,干脆女扮男装,混入双胞胎哥哥所在学校的球队。
故事就在热热闹闹的种族冲突、家庭矛盾和性别错位中展开,她们不再像其他姑娘那样只负责婀娜动人取悦众生,反而与男性球员一样有板有眼地认真训练,在球场上熟练地带球过人,拼抢射门,在速度与力量中褪去普通女孩的甜腻与花俏。而足球,这项以往由男性主导的运动逐渐成为女孩们摆脱既定命运的寄托。
为了突出对比和冲突,两部影片均采用了大量符号化和极具夸张意味的表达方式。母亲,是其中最重要的符号之一。电影里,母亲们变为礼教与普世价值的化身,亦成为不安于成规的女儿们挑战传统社会角色最直接的参照物。杰西的母亲是印度女性的典型代表,她们谨慎地遵从着所有妇道,相信神对女性角色的定义仅限于家庭,对跨种族恋情、同性之爱和女性独立嗤之以鼻,将能为全家烹饪一桌印度菜肴作为女孩成熟独立的重要标准。即使是在以开放和平等著称的美利坚,母亲的刻板与唠叨同样是维欧拉的噩梦,母亲精心为女儿筹划成人礼的每一处细节,对女儿甩掉帅气有型前男友的行为更感到迷惑不解。此类来自母体天生的继承,成为杰西和维欧拉在追求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时刻反抗却又无往不在其中的核心矛盾。
在两部影片的配角身上,性别的角色分工亦通过细节展现得更为立体,无论是《我爱贝克汉姆》中在男球员面前搔首弄姿的少女们,大胆追求自由恋爱却又回归礼教轨道的杰西姐姐;还是《足球尤物》里永远等待真命天子降临的女书呆子尤妮丝,试图通过与他人亲密接触而出道“男主角”醋意的美女校花,抑或维欧拉在抱怨哥哥前女友麻烦恼人情商低时得到的那一句理直气壮的:“那又怎样,她很辣。”这些看似平常的辅助性人物与情节都较好地完成了丰满影片主旨的任务。
虽然拍摄背景不尽相同,但直向同一主题的两部影片在很多艺术手法上都出现了有趣的“撞车”,高潮的关键一役,恰是矛盾激化的最佳时刻,《我爱贝克汉姆》选择了在杰西比赛现场与家姐大婚场景之间平行切换的剪辑手法,让传统女性与现代女性的命运加速碰撞;《足球尤物》通过三角恋的人物设置,逼迫维欧拉亮明女性身份引得众生哗然。在影片结尾处,点题的方式更加如出一辙。杰西和维欧拉在决定命运的关键比赛中都承担起射出关键一球的重担,站在球门前,两人的眼前都幻影般出现了她们心底反抗的根源,杰西的父母、穿着大婚纱丽的姐姐和维欧拉歧视自己女性身份而拒绝她加入球队的前男友贾斯丁是二位姑娘完成自我实现所要突破的最后关卡。结局当然不由分说,一球踢出她世界,略显俗套的同时起码把“花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说圆了。
至此,占据片名半壁江山的贝克汉姆或是足球都已不再是电影的主角,化身男性世界的表征,女孩们通过“进球”赢得比赛的最终胜利,打破种种藩篱,实现了性别突破与自我实现。
然而,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对两部影片的挖掘都还稍显直白,将影片还原到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细寻,不难发现家庭失格、文化冲突与自我模糊的影踪。杰西作为移民英国的印度后裔,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中接受现代与传统割裂的挣扎;在单亲家庭环境中长大的维欧拉亦经历着父亲角色缺失与美国少年青春迷惘期的双重考验。令人欣慰的是,两部影片都远离了忍辱负重的女性崛起,选择让姑娘们在接受传统,不游离社会大背景的同时适度觉醒,这种轻快不冒进的处理方式未尝不是艺术家们对性别问题的另一重暗示。
(编辑:王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