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媛
[摘要]电影《阿凡达》虽然以其一流的3D成为了新一代科幻电影的杰出代表,但影片更让人感兴趣的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此片用潘朵拉星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表达了对于因人类私欲所造成的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深刻反思。影片《阿凡达》中所传达出的是现代西方在东方哲学影响下所形成的独特生命美学观。
[关键词]《阿凡达》 自然 生命美学
2009年年末的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于09年12月18日在美国本土推出,在中国2010年1月4日正式上映。此片在票房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在最短时间——仅17天,就突破10亿美元票房收入的作品。影片用最新的3D技术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感受,超越了近年来同类3D影片,成为了数字特效电影的领军之作。作品用数字特效刻画了一个科幻题材的故事,从影片的内容到形式做到了完美的结合。尽管对其质疑的声音不断,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认为其技术制作精良,情节内容却相对简单。对此电影界最高奖项的奥斯卡似乎也表示了认同,以致在颁奖上仍然延续了科幻片无缘最佳影片的传统。笔者以为这些观点虽然尖锐,但并不意味着此片缺乏艺术的价值与人文关怀。我们不能否认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与科技之间的融合正在逐渐增加。科技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技术的发展总是走在时代之前。不能因为该片大量运用数字科技就否认其艺术的价值。作为一部科幻题材的作品,此片突出的特点是立足于人性当中最重要的部分——情感。分析了在科技日益进步的将来,人们因为自己的贪欲,将破坏的能力衍生到宇宙中的另一星球——潘多拉星球,以肆意得破坏Na´vi族人的生存之地。来获取自己需要的宝贵资源。影片以宏大的场面。优美的景色,细腻的情感打动了观众,这也是其赢得票房成功的原因之所在,我们不能简单的将其艺术的成功否定。
关于此片笔者认为其最重要的特点是所传达出生命美学观,这与其说是西方美学思想,不如说更贴近中国传统的生命美学精神。影片的这一特点集中表现为对于生命的肯定,对于人与自然生命相合一的思想的推崇。尽管作品描写的是发生在潘多拉星球上的Na´vi族人的故事,但作者却道出了对生命更深层次的领悟。在一些传统好莱坞大片尽管也表现为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对于个体生命的珍惜,但更多的是建立在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对人性自身价值的肯定与高扬的基础上,全面的肯定人自身的价值追求,独特的创造个性。以此来实现对神性的彻底反叛,所以我们在这一类大片中都能看到对人性自身生命的肯定与赞美,如《阿甘正传》、《勇敢的心》、《泰坦尼克号》等。但在更多的好莱坞影片中,则是表现由于人对于自然的过度开发和利用,造成的生态灾难,这种对于由人性的贪婪、自私所带来的生态恶果的批判表现的较为普遍,如经典的好莱坞灾难片《后天》描绘了温室效应造成气候巨变,地球陷入再次冰河时代的故事。《未来水世界》中对于地球同样因温室效应造成海平面升高以后变成一遍汪洋泽国。以及一些影片中表现由于人滥用化学制剂所造成的生物异变,进而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在这些灾难性影片中大自然与人构成了鲜明对立的两极,二者的冲突及共处构成了其基本主题。在此类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社会对于人与自然关系中所采取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采取的批判与反思的态度。但在人与自然之间如何保持一种和谐的态度仍然缺乏深入的思索,生命观仍然是以“人”为中心和出发点。电影《阿凡达》之所以让笔者觉得惊喜地原因是,作品中第一次将人与自然之间看作是相互联系整体,强调人与自然之间不可分割的观点。
影片《阿凡达》以外星球潘多拉星为背景,潘多拉是电影虚构的一个天体,其属于阿尔法半人马星系,大小与地球相差无几。星球拥有复杂而独特的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众多,包括高达900英尺的参天巨树、星罗棋布飘浮在空中的群山、色彩斑斓的茂密雨林以及会发光的动植物。在这个星球上所有的生物都具有一种生体信息交换能力,如Na´vi族人的头后部有辫子一样的被称为感受器的器官,通过它星球上的Na´vi具有以生体电流为媒介进行信息交换的能力。由此星球中所有的生物体之间都可以相互感应与交流。这恰似中国传统生命美学观认为,天宇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本原,即“道”(气),人与自然皆源于道,异质而同构,人离不开自然,自然也离不开人。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强调人与万物的生命之间可以直接沟通。中国古人在把握和体验自然方面。强调心物感应,天人合一,从而形成一种人对宇宙时空的依赖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思想。让我们惊喜地是这一思想在电影《阿凡达》中也有相似的体现,影片中有一种叫做爱娃的树精灵,它是遍布于整个星球的植物的神经纤维网络的总称。在潘多拉类似于神的存在,Na´vi族可以通过感受器接上灵魂之树而上传下载知识和记忆。这一思想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当杰克与Na´vi人——女主角Neytiri相遇。夜里,杰克一个人拿着火把在丛林里,遭遇了一群外形像狼狗一样的凶猛动物的围攻,就在杰克即将精疲力竭的时候,幸好Na´vi族的公主Neytiri用弓箭帮助他解了围,当杰克要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时,Neytiri并不接受他的谢意,并告诫他杀死这些动物是件坏事。“Forgive me May your spirit run with the Great Mother……All this is your fault!They did not need todie.”认为所有的生命都是一体的、平等的,杀戮并不是好事。而Neytiri也不止一次告诉杰克生命之间是可以相互沟通和感应,要作为一名Na´vi族的人必须同的如何与周围的生物和谐相处,取得他们的信任。在Neytiri教导杰克如何学会驾驭潘朵拉星球独特的马匹时,告诫他必须用心灵与动物相沟通。第一次杰克仍然以地球人的方式来驾驭马匹时,直接被马摔进了泥塘。影片中杰克努力学习着Na´vi族人的各种生存技能,但作为一名武士。它必须拥有一只一生相随的“banshee”,这是潘多拉空中的一种生物,纳美人通常骑着它去打猎。Banshee性情凶猛。靠覆盖在骨上的翼膜飞行。生长在山区的Banshee种群较大,成年后侧翼展开可达十米之长,纳美人驯服的就是这种。而要驯服这种生物同样需要用Na´vi族人特有的生命感受器与之相连,正如Neytiri所言:“To become taronyu——Hunter——you must choose your own ikran.And he must choose you.”这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感应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才能使Na´vi族人生存在潘朵拉星球上。影片反复重复的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在此片中作为征者、与掠夺者的地球人以强者的形象出现,面对宝贵的自然资源大肆的砍伐与破坏,这也可以说是编者对于人类的自私、自大的深刻批判。
[NextPage]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态度,使中国人在把握与体验自然时,形成了人对宇宙时空的依赖以及人对自然得和谐氛围。在这种氛围当中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休戚与共的关系。正如学者张岱年所指出的一样,“在中国文化里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西方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在中国文化里,认为人与自然不是敌对的关系,而是亲密的关系,人离不开自然,自然也离不开人。”让人惊异的是在典型的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中一反常态,整个电影中的思想建立在对生命的能量理解之上,整个影片中有八次提到了energy,其中跟生命能量直接有关就有7次,当杰克看到Neytiri饮用一种类似花蜜的液体时,领悟到“They see a network of energy that flows through all living things They know that all energy is only borrowed-and one day you have to give it back.”这种认为生命能量在生物之间流转,总体守恒,谁都不可以任意、永久的占用的观点,变得新鲜而具有说服力。而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影片之中,无论是在打猎的过程中所表现的对于动物的取之有度,还是在影片中Na´vi族人用自己的感受器(辫子)与神树相连,借助神树的力量,将杰克的精神(灵魂)转移到他的阿凡达身上,杰克最终成为了这个星上Na´vi人的领袖。无不体现着这种能量守恒的观点,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的思想。
当传统西方文明立足于主体的地位追问“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时候,其实质造成了是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此岸与彼岸的永恒对立。所以他们的视线始终失落于无穷的世界中。在无穷的世界中开展着永恒的追寻与探索,试图控制客体的世界,因此表现出难以遏制的热情。其结果是欲壑难填,造成了与自然的对立。而中国传统哲学中则表现为对于自然无比的亲近,“古者包牺氏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附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正是在这种俯仰的观察之间形成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在“近取诸身”的观察中形成了用生命的眼光看待自然界万物的产生和发展,从而认为世界万物皆是有生命的,是生生不息的生命观。在《阿凡达》中所传达出来的生命美学观更贴近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不可否认的是现代西方哲学试图在东方哲学思想中寻找对抗传统的以理性主义精神为根基的形而上哲学,正如美国学者多尔·阿什顿在《西方现代绘画与东方传统》中所阐释的一样“战后助长了存在主义悲观思潮的氛围,促使许多年轻的艺术家注意到东方哲学。在这些人眼中,存在主义和禅宗都展现了某种反叛,亦即支配着西方文化的过于理智化和形而上哲学的反叛。……然而,就东方智慧与西方当代观念之关系而言,直接的源头在19世纪。波德莱尔信奉的相似关系和心理感应,就同一种东方观点密切相关。这种观点蔑视物质论的传统,转向艺术家的天人合一。……东方艺术的哲人深知,不应使自己与自然对立。甚至波德莱尔的看法也仍使他外在于自然,进而在自然中寻找某种途径。”由阿什顿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现代西方哲学重大转向,受东方哲学的影响,进而出现了西方哲学在对待自然的态度的转变。这不仅表现在哲学上,在艺术的领域也悄然发生了改变。例如画家马克·托贝通过自己的绘画来表现自我与自然为一体的思想;艺术家弗兰兹·克莱茵在受日本书法艺术启示后而创造的“抽象书法”。而作为2009年的年度好莱坞大片《阿凡达》在影片中所传达出来的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也具有这一特质。由此引发我们的思考,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经济快速增长的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对待自然,人如何能做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当人们已经忘了怎样才能和自然达到和谐,对自然的背离也使得我们不断遭受到自然灾害的报复。我们或许可以在中国传统生命美学中获得启示,对我们当下因为个体的私欲而滥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展开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进而实现重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
(编辑:罗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