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不知魔镜里 何处好呼吸

2017-04-11 09:10:13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梁盼

   
英国来的话剧《呼吸》,毫无水土不服的生硬:在京西的中间剧场,观众脑洞大开,咀嚼着,呼吸着。

  英国来的话剧《呼吸》,毫无水土不服的生硬:在京西的中间剧场,观众脑洞大开,咀嚼着,呼吸着。我们花了一个半小时,静静地坐着,痴望着,竖起耳朵聆听两个人的对话——比老太太教导自己的孙子都更有耐心。剧场外面,正是人间四月天。


  舞台上的一男一女,他们一上来就呼吸不畅,很狂躁,而这只源于人类最原始、最朴素的繁衍习惯。地球人,不分英伦中国,无论男人女人,管你中产屌丝,都会碰到繁衍这档子事。可大伙儿即便不是吃瓜群众,而是研究瓜果的农学专家,也一辈子赶不上眼前这对夫妻黑格尔一般的思辨素养。


  《呼吸》是多么的坏,才开始,我们观众就被裹挟,身临其境,仿佛这对夫妻只是代替我们站在舞台上。甚至,我们的灵魂早已出窍,塞入这两个演员的躯体里面。似乎我们正主导着一切,可慢慢地,我们的呼吸变得困难,比这对夫妻还要压抑。


  想要逃出来,没门。我们早已欲罢不能,一旦进入,我们自己就成了这对夫妻,回头已无岸,只能被压抑到底。不,不仅仅是压抑,更不是所谓的城市人的富贵病——焦虑,而是身体实实在在地遭到碾压。


  这种观剧体验,本就是一个巨大的隐喻:婚姻生活真可怕——即便是看别人的表演,都能造成自己的快速崩盘。这究竟是《呼吸》这出戏的厉害之处,还是人类最致命的弱点,一触就疼,一点就着?其实,又不是隐喻,只要你邯郸学步,步这对夫妻之后尘,思考了那么一下下——婚姻与生活,经不起掰扯。经得住掰扯,也经不住思考。还有,话剧之外的世界更经不住思考。


  昆德拉有云,人类一思考,上帝便发笑。可如果人类不思考,那么上帝该咆哮了。上帝他老人家创造人类那么艰辛,如果人类不思考,那就根本无必要造人,直接全都造成快乐的动物。譬如猪先生,毋庸思考,配偶自来,完事拜拜,继续在粪坑里享受泥样年华。


  这对夫妻真是作啊,为是否需要一个孩子,或和颜悦色,或冷暴力,用语言斗争到无语。好不容易怀孕,却流产。好在年轻,休养生息,接着造人呗。可男人出轨,婚姻结束。结束就结束呗,还弄成一个电视剧般最恶俗的大团圆结局:男人还爱着前妻,没有管好自己的下半身,或曰女人也只习惯了与前夫“非典型”的虎猫相处模式。


  为此,男人吃了回头草,告别现在的未婚妻,重回前妻的怀抱。前妻再次转正为现任,而妻子也不是博士在读,而是如假包换的女博士了。


  他俩倒是呼吸顺畅了,但我们这些吃瓜的,却被搞残了。我们无法理解他们的幸福,就像对烂俗电视剧无法抑制的较真。他们不再思考与缠斗,孩子也仿佛团购似的,如约而至。舞台上还是千年不变的“跷跷板”和两根摇曳生姿的灯管,他们却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如歌词上说的那样,“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结果真的,孩子长大,他们变老,幸福得叫人诧异,亦令人发指。


  如果按照钱钟书的“围城”理论,这对高智商、高情商、够文青、够烧包的冤家,本来都逃出了围城,可他们还是回过头,携子之手二进宫。难道,他俩是想告诉大伙儿,人生何处不围城,结婚了是围城,离婚了也是围城,反正得过且过,原来的那个人毕竟知根知底,干脆,继续拉着他,数城墙上的砖玩儿。


  他俩爽了,归于和谐,臻乎完美,也让观众——城里的中产阶级——获得了安慰。可这种“呼吸”的果实,是烧包换来的。难道,我们都得在抽象的价值观讨论中离婚,然后再因怀旧式的性爱复苏,才能在围城里过得踏踏实实,心安理得吗?


  我们烧包得起吗?夫妻之间,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进行形而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思想论战吗?我们能付得起离婚的代价吗?我们还有老马吃回头草的精气神吗?正如男女演员在访谈里提到的户口与房价,这才是压在贫贱夫妻身上,使其呼吸困难的大山。


  我们是不好欺骗的,在哪个地方、哪个时间、因为哪件事情和哪笔开支而焦虑,谁都冷暖自知。观众之所以跟着演员一起呼吸受阻,当然是因为这部剧所特有的思辨魅力,但这只是一个巨大的壳,容得下中国所有夫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呼吸》是英国人写的、瑞士人导的、中国人演的,中西合璧,其哲理放之四海而皆准,但中国观众自有透过概念看到点滴生活的狡黠。尤其女主角孔雁,一个三十岁的上海女人,她的每一句台词,都看似女博士在为论文写初稿,每一个神态与动作,都只是小资女人的放肆与纠结,可我只要看到她那张不演话剧绝对是浪费的脸,便感到呼吸困难——很多瞬间,具体的“大山”远去,仅仅被她营造的氛围所淹没。


  好在淹没的时间只有一个半小时。走出剧场,外面的春光比“牡丹亭”还要赏心悦目,可《呼吸》的一张一弛还在眼前跳动。我仿佛深陷一个照妖镜之中,不管逃到哪里,只要还在一张一弛地呼吸,我就是一个原形毕露的妖孽。不是妖孽,也把你照成妖孽。对,《呼吸》这部剧是一个魔镜。可是,呼吸是我们生存的头号法宝。大千世界,魔镜内外,我们都得呼吸,再困难,我们都得呼吸。到底有没有能使我们好好呼吸的极乐世界?


  李白有诗,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现实却是,不知魔镜里,何处好呼吸。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