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戏剧《秘而不宣的日常生活》
多年来,我们的戏剧创作,习惯于“社会现实”的范围。一切的出发点,一切的目的地,都瞄准着最实际的功利目的。小到具体的政策、运动、方针,大到道德、伦理、观念,时时处处将戏剧的内容与社会的内容契合在一起。实际上,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伦理并不应成为戏剧家们反映的重点。
人生大舞台,舞台小天地。话剧《秘而不宣的日常生活》不像一般的演出那样去喋喋不休地证明真理在生活中的游刃有余,而是一次次揭开人们世俗的真相,使世俗生命状态呈现出斑斓的认知意义。在近些年的戏剧作品中实属特立独行,这种创作上的深入,在某种意义上说使其具备了经典性的标志。
该剧平静细致地讲述了两对夫妻(一对已是夫妻,一对即将成为夫妻)的生活遭遇。这些奇特的遭遇将四个男女置于几乎所有男女相关的情感关系中:男女朋友、恋人、夫妻、爱人、亲人、情敌、入侵者、待嫁者、护花者、施虐者……从过去的感情到未来的邂逅,以及几乎可预期的衰败与出轨——可能想象到的饮食男女的一切关系,都有在他们四个人身上生成。在这些复杂关系制约下,男人女人的一切情感状态都在同时生成,同时变化,同时发酵,同时影响着其他人。这些关系组合渗透,生成为一个个假设的但确实是有生命力的实体。在观众观看演出的过程中,随时向观众发出辐射。同时这些形象又给予观众各种可以解释的理由,让四个男女的灵魂在剧场中完成各种各样的蜕变,如同层层脱皮的蚕宝宝。人物的不确定性、人物的变化性、人物内心的分裂性逐一展现出来。舞台形象大大地超越了观众对此类角色的心理预设,在具体场面中爆发、焚烧。人物再互相撕扯,互相补救,互相把对方打回原形。而观众在十分“烧脑”的过程中并没有后退,他们依然坚定地跟随。剧场中没有特别的掌声和笑声(甚至在剧终时掌声也有限),但随着剧情的发展经常能听到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叹和议论,有时也产生一些刮风似的议论和喧嚣。
这个舞台剧,没有讲述离奇的故事,帅哥、美女、老板、丈夫像是遭遇了情感上的“鬼打墙”,各自拼命地努力,想更加对得起应该对得起的人。美女在计算着和心上人分离的日子;帅哥在想婴儿属于自己的可能性;女老板期待着儿子能在“声音很好听”的环境里成长;男中医由衷期待着妻子的情感苏醒。而事实却是事与愿违,这是为什么?什么叫做“秘而不宣”呢?它也许就是日常生活的基本规律:变化与无常。
研究人类学的专家指出:研究人的学科至少受到三个特点的挑战:即主客共变(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是人,是人就不免受社会文化的制约,也会因条件变化而变化)、互变(共变的另一种形式,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相互理解越多,就会吸收对方的特点而改变自身的特点和认同)和价值介入(人都是寻求意义的动物),编剧在这方面一定会有与人类学家类似的感受。戏剧评论家彭琍先生指出:“《秘而不宣的日常生活》讲述的是一种尴尬,不是成功的爱情,是一种酸楚、破碎、破裂的感情。可是在我看来破裂的、碎片式的感情不亚于像花瓶、俄罗斯套娃似的那种给我们一种美好感觉的作品。”
同时也该推崇导演李伯男的认真和贡献。打开的落地窗、高悬的秋千架和平行向远方的铁轨,展示了导演对剧本内容的准确把握。导演不僭越,不逾规;强力地控制着演员的分寸感,使人物得以从容地展示。虽然大剧场演出比小剧场演出困难加大,但毫无疑问,导演的总体把握堪称优秀。
多年来,我们的戏剧创作,习惯于“社会现实”的范围。一切的出发点,一切的目的地,都瞄准着最实际的功利目的。小到具体的政策、运动、方针,大到道德、伦理、观念,时时处处将戏剧的内容与社会的内容契合在一起。实际上,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伦理并不应成为戏剧家们反映的重点。即使反映也要与人的生存条件、人的物欲要求、人的情感变化等联系起来。戏剧家最主要的工作,应是深入体验和关注人的精神和情感的世界。所以,追求个性化的人格,追求人格的健全、独立与完整是其进行艺术创作的主要目的。在现代社会里,他们更关注的是人的情感、精神与心灵的痛苦,那些人际关系没有被破坏,而人的精神世界却在垮塌的痛苦;那些在外表看来毫无痕迹而人的内在心灵却已被剥离、被抽空、被贩卖、被撕裂的痛苦;那些关于人生美好的期望无法本质实现的痛苦。体验这些苦难,描写这些苦难,因为这些才是戏剧家能够做而应该做的事情。话剧《秘而不宣的日常生活》正体现了戏剧家的这种努力。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