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曹禺经典之作《雷雨》诞生80周年。
今年5月,两个不同于人艺经典版本的《雷雨》曾接连上演。林兆华版围绕周朴园展开,全剧80分钟,没有完整的故事,具有浓重的实验色彩;瑞典导演马福力版以四凤的视角展开,故事完整,却单把周朴园这个角色抽走。
下个月,由杨立新、龚丽君主演的《雷雨》将再登首都剧场舞台。“经典不该只有一个版本。”经典的《雷雨》依然经典,新版的尝试各有得失,而面对经典该有什么样的阐释态度,则是具有不断探讨和实践价值的永恒话题。
毋庸置疑,由于大众传媒的发达,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典型的“非经典的时代”:日常生活中,人们不是远离经典,而是似乎处处都有经典。如若不信,在网络上,在电视里,甚至在大街上,在经意或不经意间,你不是总能接触到各种经典的文本和符号吗?
然而,经典,虽然作为常识充斥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但是,真正的经典距离人们似乎又越来越远。经典,已经不再源自创造,而仿佛只是提供着一种消费。
从而,经典之于我们,究竟意义何在呢?
经典的诞生及其意义:
直面经典体现文化反省 重释经典定义当代价值
那么,何谓“经典”?经典本来专指历史上的各种重要典籍而延及各种文化艺术的传世精品。也可以说,那些能经得住时间的淘选,从而在历史的绵延中恒具人文陶养之德效的典范性的作品,包括艺术领域那些具有权威性的精品佳作,都可以被称为“经典”。
首先,经典是和传统分不开的。如果说,传统,就像一条历史的长河,那么,无数的文化经典,就是这条长河中流淌不息的河水。经典的诞生,离不开一个历史的过程。从而,真正的经典不仅是在时间中不断得以绵延,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其人文精神上的典范价值,代表着一种“恒久”之“至道”的精神传承。
其次,经典乃是被历史建构出来的。中外文化史上,经典一经建构成功,也就构成了某种传统,并在特定领域内彰显其神圣性、权威性、典范性。艺术经典既为后世的创作提供模本与典范,同时又难免在某种程度上对后世的创作产生禁锢。后世作者要想使自己的作品跻身经典序列,就必须在传承经典、模仿经典的同时又必然要超越经典。
再次,经典的意义,还离不开不同时代人们的具体的阐释。人们关注经典往往不仅仅是为了经典本身,而更主要的还是为了寻求经典的当代意义,并且是通过当代人的审美阐释而使得不同时代的经典能够重新获得一种全新的价值定位。因为一个时代的结束就标志着一种价值体系的弱化乃至解体;而时代的变迁必将带来文化性质的差异甚至裂变。从而,彼事物要在此时代获得价值和意义,就必须被不断地做出符合此时代的价值重估与意义阐释。艺术经典的“真理性”也必然是在历史过程中具体地形成的。
(编辑:王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