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翁敏华
当人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越来越多元,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戏剧承担的使命便也越来越重。在上海,戏剧的好时光正在重来。笔者用古老的“勾栏瓦舍”类比今天的“戏剧谷”,意思是说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这一类比能够成立,那么接着我们该说: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在上海,戏剧的好时光正在重来。5月,筹备多时的“现代戏剧谷”正式启动:以华山路、南京西路为主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戏实验剧场、上海商城剧院、同乐坊梦工场……以及百乐门、美琪大剧院等等,新潮、老牌戏剧表演场所携手,勾画着一道文化风景线。10月,第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好戏连台,其中作为“节中节”的第一届国际木偶戏节,尤其让人感觉新奇。
这让我不禁联想起中国“勾栏瓦舍”初起的宋元时代。所谓“瓦舍”,相当于今天的游乐场;所谓“勾栏”,相当于今天的舞台和剧场。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都城汴梁的东西南北四城,都有瓦舍勾栏的存在,尤其城东,一连几个大瓦子,各有几十座“勾栏棚”,使这一带成了家喻户晓的文化商业中心。南宋都城临安,城里城外的瓦子更有20多处,最大的有勾栏10余座,一般是2座,也有“独勾栏”的瓦舍。大有大的好处,小有小的妙用,如同今天大剧院与小剧场并存一样。到了元代,勾栏瓦舍更已遍布黄河上下、大江南北。
“勾栏瓦舍”的出现,在中国戏剧史上是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它使营业性表演成为可能,戏剧从此走上商品化之路,同时中国戏剧的职业化艺人队伍最终形成。笔者之所以用古老的“勾栏瓦舍”类比今天的“戏剧谷”,意思是说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这一类比能够成立,那么接着我们该说: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中国戏剧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宋元,究竟有哪些经验值得今人记取呢?
戏剧既要轻松又要深刻,既要减压又要提升
我们知道,当年随着勾栏瓦舍一同繁盛的,是一种叫做“书会”的组织,相当于当下的“文艺沙龙”。那里面,主要有两拨人,一拨叫“书会才人”,一拨叫“书会艺人”;这两拨人天天在一起“侃大山”,聊天漫谈,酒肉共享,插科打诨,嬉笑怒骂,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分不开了的团体;他们切磋技艺,构思故事,智慧互补,灵感激荡,宋元戏剧里面的许多篇章,看得出来正是他们共同的创造——一起“侃”出来的,尤其那些本色当行、特别适合舞台演出的剧作。如杂剧《黄粱梦》,第一折署名马致远,第二折李时中,第三折花李郎,第四折红字李二,花李郎与红字李二都是艺人,参与了创作不算,而且他们写的后两折比前两折更优美动人。这当然是特例,大量的合作并没有在署名上表现出来。说到书会,有名的如玉京书会、元贞书会、古杭书会、九山书会等,诞生过《窦娥冤》、《西厢记》等多少戏剧杰作,培育过关汉卿、王实甫等多少剧作大家,还有珠帘秀、红字李二等多少戏剧明星。
今天,我们应当着力打造现代“书会”。剧本在任何时代,都不应该是剧作家一个人闭门造车的产物,一个人闭门造车,绝不会写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剧作。尤其今天,当人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越来越多元,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戏剧承担的使命便也越来越重。对观众而言,戏剧既要轻松又要深刻,既要减压又要提升,因此,发扬集体的智慧格外重要。这样的现代“书会”不是没有,北京的孟京辉戏剧工作室、台湾的赖声川戏剧工作室,堪称当今“两大”,他们的那些个代表作,那些拼贴式“互文见义”式的好看戏剧,正是开始于团队的即兴创作,是许许多多碰撞、来来回回摩擦、反反复复修改的成果。
如今,孟京辉工作室和赖声川工作室都要入驻上海,这当然可喜可贺。但这对上海剧坛也是一种刺激:我们本土的“书会”何在?何以至今出不来以某一个人为核心的、主要以“才人”和“艺人”两大块组成的、富有创新能力的创作集体?上海剧坛缺少的是否正是这种“书会精神”?
得是专业与业余兼有、雅艺与俗艺共处才好
还有个值得记取的历史经验是:宋元勾栏瓦舍从来都是雅俗共赏的所在。宋代瓦舍里,这个勾栏正演出《莺莺六幺》歌舞戏,也许隔壁那个勾栏有人在“学乡谈”逗人笑,更有“数果子”、“数药名”这样的耍嘴皮子节目。元代杜仁杰的散曲套数《庄家不识勾栏》,描写一个庄稼汉去看戏,那天勾栏里演的戏,有比较正规的后来关汉卿也写过的《调风月》,也有俗不可耐的民俗小戏“刘耍和”:“满脸石灰更着些黑道抹”,“把个皮棒槌则一下打做两半个”。
如今我看大上海的“勾栏瓦舍”,似乎少了为民间小戏、民俗戏剧搭建的平台。蜿蜒伸展的“戏剧谷”,到处皆是“精英”旗号、“白领”招牌。最近在上海一些重大节庆活动的“群众舞台”上,曾经上演像土家族“毛库斯”这样的民俗演艺,却看不到上海“家门口”的类似节目。而在第一届国际木偶戏节上,也见不着我们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崇明扁担戏”。要知道,崇明扁担戏前不久还赴韩国参加人家国家级的一个戏剧节,公演十场,载誉而归。俗话说,萝卜青菜,各人喜爱,若只有“精品”没有“俗品”,那么精品就不成其为精品了,也不能说这就是艺术的繁荣。韩国首尔早就有类似“戏剧谷”的戏剧一条街,可人家还有一个公园常年表演假面戏,现在都改称“假面戏公园”了,名气大得很,是外国人特别喜欢光顾的地方。
上海打造自己的“勾栏瓦舍”,一定得是专业与业余兼顾、雅艺与俗艺共处的才好!
(实习编辑:崔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