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西北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南部,居住着一个神奇而古老的民族——毛南族。毛南族的族称,在历代的汉文史籍中,曾有茅滩、茆滩、茅难、冒南、毛难、毛南等不同的写法。尊重本民族人民的意愿,国务院于1998年6月5日批准同意将“毛难族”改为“毛南族”。毛南族的《创世歌》和《谭氏始祖歌》是比较出名的史诗。民间故事《覃三九赶山造海》,歌颂勇于开拓和造福人类的毛南族英雄人物故事,体现了毛南族人民顽强不屈、改造自然界的精神风采。毛南族是个善歌的民族,民歌非常丰富。“罗嗨”是毛南族山歌的一种唱法,俗称唱“比”,另外还有“欢”一种唱法。毛南族傩文化中的傩戏、傩舞、傩歌、傩塑、傩雕,在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被中外专家称为戏剧的活化石,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大毛南”地区,即现在环江的上南、中南、下南等地区,主要有谭、覃、卢、韦、蒙等姓氏,其中以谭姓最多,约占毛南族总人口的80%。下南乡位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西南部,群山连绵,层峦迭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毛南族多以同姓聚居于一个村屯,杂姓极少。村庄依山而立,住房多为泥墙土瓦,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和壮族的“干栏”相似。毛南族以大米、玉米为主食。“毛南三酸”风味独特,是深受当地人喜爱的酸制品。
毛南山乡人杰地灵,素有“三南学风颇盛”之美誉。良好的学风,造就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毛南族优秀人才,涌现了一大批博士、教授、作家、画家等名人名家。
分龙节(又称庙节)是毛南族特有的民间节庆,也是毛南族一年一度最传统、最独特的喜庆节日。过此节日,意在祭祀神农氏,祈求风调雨顺,保佑五谷丰登。“下南菜牛”又称“毛南菜牛”,是毛南族闻名遐迩的地方特产,饲养历史悠久。毛南族多能工巧匠,其石雕、木刻、竹编等技艺远近闻名,花竹帽被誉为毛南族“族宝”。
春暖花开,大地一片生机。作为全国人口较少的毛南族人民,在新中国的阳光下茁壮成长,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教育、卫生事业蒸蒸日上,文化、体育事业繁荣昌盛,毛南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86年11月1日,幸运再次光临毛南族,经国务院批准,毛南族走上了民族自治的历史新阶段,成为祖国第108个成立的自治县。自治县成立后,毛南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拓创新,勇于探索,顽强拼搏,千方百计发展经济,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放眼毛南山乡,村屯公路穿梭村里屯外,电线架通家家户户。宽大的公路代替了昔日崎岖的山路,明亮的电灯代替了昔日昏暗的煤油灯,一幢幢钢筋水泥楼房代替了昔日泥墙瓦房,一件件高档家用电器走进了毛南农家,一辆辆摩托车成了毛南人的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现代通讯工具也逐步走进了毛南人家。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毛南族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美满。
(编辑:王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