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大港,很多人都听说过“板舞”、“竹板舞”。提起这个舞蹈,观赏过它的人都会记忆犹新,知道它是大港区文艺活动中的一个品牌节目。它是在传承民间艺术,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的过程中,在挖掘整理民间舞蹈的基础上,由大港艺术工作者精心创作出来的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新型舞蹈,既吸收了民间舞蹈的精华,又赋予了新时代的鲜明特征。在改编创作过程中,大港艺术工作者遵循了“让艺术来源于民间再归还给民间”的原则,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倾注了大量精力和心血。
这个舞蹈的编导张玲老师,从事舞蹈艺术已经20多年了,现为天津舞蹈家协会会员,曾经获得全国秧歌大赛编导奖、天津市鲁迅文艺奖等多种荣誉。她介绍说,“板舞”、“竹板舞”是人们对这个舞蹈的俗称,它的专业名称是“花板落子”。它是一个有声舞蹈,使用的道具是发出响声的竹板,跟一般的舞蹈不同。一般的舞蹈都是无声舞蹈,靠音乐烘托气氛,演员的动律、节奏都是跟着音乐来变换的,而“花板落子”除了音乐以外还多了一个有声道具——竹板。演员在舞台上,手拿一幅竹板,右手一个大板,左手一个碎板,边打竹板边舞动身姿,竹板声、音乐声与形体,默契配合,融为一体。
寻踪觅迹
落子是曾经广泛流传于河北、天津一带的民间舞蹈,属于秧歌文化的范畴,但是到了现代逐渐失传。对落子的发掘整理始于一次偶然的发现。上世纪九十年代,大港区举办秧歌花会展演,在太平镇太平村,张玲等舞蹈人惊喜地发现,在现场表演节目中有一个“落子”,表演者有男有女,围成一个圆圈,装扮的行头很有民族特色,类似于戏曲中的装束。表演者每人拿着一幅竹板,跟着舞蹈的节奏啪啪作响,使现场气氛热烈而火爆。这一发现,让张玲等人惊喜不已。演出结束后,他们到村里走访老艺人,了解到落子在民间流传的历史。此后,张玲等人远赴河北沧州等地寻访考察,向民间老艺人请教落子最原始的表演。并开始着手对落子这个民间艺术瑰宝的挖掘整理。
花板落子
起源于沧州的“落子”,在表演过程中可分为男性表演群和女性表演群。历史上的沧州,民风强悍,百性尚武,因此,在男性表演中更多地含有武术色彩,整个情绪威武矫健,尚武精神贯穿始终。在女性表演中,构成女性形象的形体动作基本上是屈膝、拧腰、腆腮,舞步充分显现了一种“韧”劲。艺术家们对“落子”中的道具“竹板”的运用进行了复杂的处理,采用了打板、夹板、磕板、抻板等表现形式,不同的音响形成了多变的节奏。“落子”的改造由于采用了这些多变的形式及鲜明的节奏,既烘托的广场气氛,又受到青年人的喜爱,为广场舞蹈提供了群众基础。
首关打板
大港区文艺工作者对“落子”的挖掘整理工作引起了舞蹈界的广泛关注,专家们根据落子打竹板的表演特色,正式将它命名为“花板落子”。1990年,花板落子正式搬上舞台。
“落子”,过得的第一关就是打板、掌握握板、打板的技巧。其次是手和身体的配合,不但要扣上鼓点,还要跟形体动作结合起来。在训练中,演员们往往是顾了身形,忘了手上的板,顾了手上的板,却又忘了身形。一个打板有时就要用上半年的时间。训练中,指甲打飞了、板打劈了,都是常有的事。演员们的手打青了、打紫了、打肿了、甚至打得流血了,演员们都咬牙挺住了。就是这种对舞蹈的热情,和将对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下去的信念支撑着他们。
花板落子以它特有的魅力形成了凝聚力、感召力。今年“七一”前夕,为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88周年,大港区里举行大型文化汇演,其中,花板落子被列为演出节目。
伴随着啪啪啪的竹板声,观众们的目光随着声音寻去,只见身着绿绸衫、胸系红肚兜,手拿系着红丝带的竹板的姑娘们,花枝招展,轻风一般依次飘上舞台,在鲜花簇拥的舞台上,翩跹起舞。音乐声时高时低时缓时疾,姑娘们踩着舞点,动作时而如杨柳抚面,轻柔徐缓,时而如快马奔腾,急促忙碌,她们把中国妇女含蓄典雅的美与奔放开朗、积极向上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音乐戛然而止,伴随着又一组啪啪啪清脆的竹板声,姑娘们又如轻风般飘下舞台。灯光逐渐黯淡下去,恍如梦中惊醒一般的掌声从台下骤然响起。这是对演员们精彩演出的肯定,也是对这种传统艺术形式的肯定。
美好未来
在大港表演花板落子的都是女演员,都是业余选手,都有一定的舞蹈基础。她们来自各行各业,有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也有个体户、私企老板。舞蹈的新颖性、时尚感吸引了许多年轻的女孩子自觉自愿地参与到这个行列当中。经过多年的发展,队里现有老演员30多人,每年都有新生力量补充上来。
随着演出场次的不断增加,花板落子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大港区各种重要庆典活动都少不了它。此外,它还代表驻区企业参加了全国企业舞蹈大赛,代表天津市参加了全国广场秧歌舞大赛,并荣获二等奖。今年,在大港区庆“七一”文艺汇演、消夏纳凉晚会、大港区建区三十周年等大型文艺演出活动中,花板落子都有出色演出。
(编辑:王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