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演出活动 舞蹈知识 舞蹈家 舞蹈评论 人物访谈 舞蹈摄影 编导日记 舞蹈视频 编导 舞蹈音乐 舞蹈家杂记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即将消失的民间舞蹈

2013-08-06 15:39:07来源:北京文艺网专稿    作者:

   


杠箱舞


新疆石头舞

  一、杠箱

  杠箱是一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具有独特地方风格的民间舞蹈,山西只有原平市下薛孤村保存过这种民间绝活。杠箱这种舞蹈一般由两组共四名演员组成,道具是一个贴满各种彩带、标语的装裱华丽的大空木箱和一根长四米并用红布缠紧的榆木杠。表演者把杠子扛在肩上,两手不准抓杠,但杠子却能够在表演者的两肩、前胸、后背间任意调换,既表现出高难度的技巧,又给人以轻松自然之感。其风格动律集中地突出一个“颠”字。就是两肩举平,脚不离地,成“八字”步,小脚用力,向前擦地而行,使杠箱上下颤动起来。原平人对此有句歇后语叫“下薛孤的杠箱---紧得颠”。这种舞蹈一般在街头和广场上白天进行表演,解放后特别是在那个“莺歌燕舞”的大跃进时代,曾经兴极一时。可惜,随着薛孤村的老艺人渐渐老去,这个极具地方特点的稀有舞种如今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二、新疆石头舞

  石头舞是喀什英吉沙地区独有的舞蹈,该舞蹈诞生于1797年,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属于原生态舞蹈,在田间地头随手捡起2块石头就能奏出欢快的节奏,伴随舞蹈,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会的人很少,见过的人更少,目前已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NextPage]


舞春牛


宣舞 披头巾

  三、文化瑰宝舞春牛

  “舞春牛”发源于信宜的径口镇,流行于信宜径口、安莪、朱砂、茶山、洪冠等地,后又流入与信宜径口接壤的广西容县及玉林、北流、合浦等地。据清光绪《信宜县志·舆地志》记载:“迎春,装戏剧鼓乐,迎土牛于春牛亭,士女纵观为乐”。开初,牛用泥塑造,名曰:“土牛”,不能舞,后来由当地一位姓李的秀才(名字不详)按照《大字通书》的春牛图仿制一条牛,用竹和纸扎成牛头,用画有黑色漩涡状毛纹的深灰布拼缝成牛身,由男、女2~3人演唱牛娘调,春牛则用1人舞牛头,1人披牛衣舞牛尾,由八音锣鼓开路,春牛居中,舞蹈队在后,边走边舞,依次到各村表演。表演时先由春牛在场上绕圈、刨蹄、晃角、甩尾、滚泥,伴随着演唱象舞狮一样舞起来,动作较为简单,春牛后面,由数名乃至数十名牛公、牛娘组成的舞蹈队表演各种农事活动,青年以木叶伴奏。春牛队每到一家,先舞动春牛,以示祝贺,接着,牛公、牛娘边唱边舞,唱词都是五、七字偶句,按方言声韵分上下句,唱腔为牛娘调,配以锣鼓打击乐,节拍和谐,韵味长,通俗易懂,题材多以教人如何处世做人、孝敬老人,浪子回头,勤俭持家及养好耕牛,催耕催种,精耕细作,从犁田耙田到浸种、下种、揷秧等,一年四季的农事记要和节气特点,题材广泛,教育知识性强。舞毕,村人往往端来香茶、糯米粑粑等加以慰劳。“舞春牛”是农家称颂牛的辛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种象征性歌舞,信宜的“舞春牛”盛行于晚清,演出的场所由起初乡镇中所设的春牛亭发展到乡村的空地、晒场、祠堂或地主大厅,演出时间一般在春节至元宵期间。到1979年后,舞春牛由模型表演发展到真人表演,主要演员有牛郎、牛娘等,自此舞春牛演变成“牛娘剧”。从季节性的群众业余文艺演出活动变成专业或半农半艺的营业性演出。

  春牛舞的特点是生活气息浓厚,动作简单,多为生活动作的模拟牛的动态和习性,生动自如。表现农事活动的场面形象逼真,基本上是现实生活的再现。演员随着锣鼓、音乐的节奏走“圆场步”、“碎步”、和“十字步”,很容易掌握运用。

  春牛舞多于每年春节至元宵期间舞牛队敲锣打鼓、舞着春牛巡村拜年,先在村中平坦开阔之地集中表演,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贺岁。表演者共五人:牛郎一人,牛女二人,舞牛者(男)二人。牛朗扬鞭牵牛,牛女执扇挥巾。全舞分四节:

  第一节:贺年。鼓乐声中,牛郎、牛女与春牛载歌载舞向乡亲们庆贺新年。

  第二节:开耕。牛郎在《春耕曲》中架上牛轭,驭牛犁田,耙田。耙田毕,牛郎卸下牛轭休息,春牛在一边吃草,牛女表演播种、插秧。

  第三节:戏牛。春牛脱缰狂跳乱跑,牛郎赶上欲穿牛绳,被牛角抵弹跌倒,牛郎束手无策。牛女在《爱牛曲》中爱抚春牛,牛驯服地到河边自由自在地戏水、搔痒,牛郎顺势扼住牛头,穿上牛绳,牵牛至一边休息。

  第四节:丰收。在《丰收曲》中,牛女喜气洋洋地收割、打谷,挑起金谷与牛共舞,欢庆丰收。

  四、宣舞

  宣舞原为梵语,翻译成藏文即为舞蹈之意,是仅存在于西藏阿里地区的舞蹈种类,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此之前,宣舞曾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几乎走在消失的边缘。宣舞是一种说、唱、跳相结合的藏民族传统舞蹈,其舞姿融合了中藏和后藏民间舞蹈的精华,特色鲜明,说唱形式展现了藏族古代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宣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十世纪建立的古格王朝时期,当时多为宫廷礼仪舞在盛大仪式上表演,称为“古格十三宣”,共有十三段,每段都有独特的音乐和唱词,内容多为关于世界形成、物种起源、歌颂神山圣湖等,反映了藏族人原始的自然崇拜。宣舞属宫廷乐舞,世代担任“宣果”(领舞人)的家族后代才有资格领舞,歌词也是口口相传。历经千年时断时续的传承,“十三宣舞”的“宣果”目前已无一人在世。

  (实习编辑:刘颖娜)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