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舞蹈欣赏的双重通道

2009-10-27 13:41:58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作者:任洁

    舞蹈是空间(视觉)艺术又是时间(听觉)艺术。因此,舞蹈艺术的审美通道也具有了视觉通道与听觉通道双重属性。舞蹈的肢体在空间展现,在时间中流动,在展现与流动中融合为舞蹈语言;观众对舞蹈的审美,便要同时调动视、听两个审美通道的协调配合,方有舞蹈审美的整体性。

    作为综合艺术的舞蹈,动作与音乐是构成作品的两大基本成份,他们象一条铁路上的两根铁轨,共同承载着作品的内涵,向创作的预期目的奔驰而去。故而,舞蹈审美虽是双重通道,但视觉和听觉并非各自为阵地单独活动,它们彼此协调又互相监督、共同配合地进行审美活动。当动作与音乐处于高度谐合状态时,双重通道的协调功能便大显神通,共同接受着动作形象与音乐形象的输人。一旦动作与音乐处于不协调状态(或动作优于音乐或音乐优于动作),双重通道的监督功能便积极活跃,并呈现出不平衡的倾向。

    舞蹈审美经验丰富的观众,很快能辨别出问题的所在;一般观众虽不能具有这种专业能力,但审美感受的失衡、视听通道的失调、观赏心境的破坏、复合心理机能的阻塞等等心理现象的出现仍是有感觉的,只不过说不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罢了。

    以前曾有一种说法: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持不同意见者立即反问:在舞蹈作品中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那音乐的灵魂又是什么呢?从世界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名著《天鹅湖》的早期演出实看,舞蹈作品中的动作与音乐是相得益彰的互相构成,只强调某,都有失之偏颇的遗憾。

    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写于1876年到1877年之间,当《天鹅湖》第一次搬上舞台时,由于舞蹈创作者对音乐所蕴含的深刻感情理解不准确,没有把音乐的内涵外化为准确的舞蹈形象,因而失败了。

    直到1893年柴可夫斯基逝世,他也未能亲自目睹他所满意的天鹅形象翱翔于舞蹈的天空.1894年为纪念柴可夫斯基逝世一周年,由列夫·伊凡诺夫排出了《天鹅湖》的第二幕以示纪念,这才重新唤起人们对《天鹅湖》音乐的重视。伊凡诺夫借助音乐的启示,别具慧心地塑造了一个坚贞、纯洁的白天鹅形象,使演出大获成功,并引起舞蹈大师彼季帕的重视,决定排出全剧。

    1895年1月《天鹅湖》首演于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引起轰动性的反响。后来,人们在谈起《天鹅湖》时,争论的焦点总是集中在舞蹈与音乐谁主谁次问题上。即是说,《天鹅湖》的流芳百世主要应归功于音乐的成功还是舞蹈的一成功。争来争去,各持一端,终无定论.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给白天鹅形象提供了最恰当的内在依据,但从《天鹅湖》第一次演出、因为没有找到白天鹅的动人形象而失败时,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也未能流传开去。

    第二次复排时,由于伊凡诺夫把天鹅拟人化,把受恶魔禁锢的少女纯洁而热烈的心灵以圣洁夭鹅的形象体现出来,准确地理解了音乐的内在激情,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才随着白天鹅的双翅飞翔于世界。由此可见,在舞蹈创作过程中,一无论是先有音乐还是先有舞蹈构思,最终.音乐与舞蹈均须合二为一,融为一体,欣赏者的视、听双重通道才有和谐协调的审美感受。

音乐对于舞蹈编导而言,也是一种感受对象。同一首音乐,由于舞蹈编导主体的内在结构的差异,虽在大致的情绪基调上会得出大致相同的感受效果,但在更为细腻、更为深刻的方面,不同的舞蹈家有不同的感受,并因此而创造出不同的舞蹈形象来。斯特拉文斯基的名曲《春之祭》,被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编导以肢体语言给予个性化的诠释,至今,已有一百多种根据《春之祭》编成的舞蹈作品。

    我国青年编导陈维亚于1993年8月完成的大型现代舞《绿地》便是出于他对《春之祭》音乐的理解,港台评论界认为,《绿地》是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问世八十年来的中国大陆第一部《春之祭》舞蹈版本。

    陈维亚在编创这部长达四十分钟的现代舞时,正是北京酷暑难耐的季节,他每晚短裤赤膊躺在顶楼平台上,一遍又一遍地听着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脑中映现出匍匍迁移的人群,预感毁灭的惊恐,网索禁锢中的奔突等种种肢体表情。音乐的内在激情使他产生了动作形象,动作形象的不断闪现又使他对音乐加深了理解,他从音乐中感受到人类在经历了毁灭、混沌之后,向往一片绿地,一方净土。从纷繁的感形形象中,提炼出“绿地渴望净土”的理性“内核”。

    当他的创作思维、情绪感受从混沌到清晰之后,从顶楼平台上走下来进入排练厅时,他已经有了心中的“绿地”,排练过程更多地成为操作过程了。作为完成的作品《绿地》在舞台上呈现给观众之后,观众所接受的《绿地》是音乐与舞蹈融为一体的《绿地》,是陈维亚式的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通过观众视、听通道的接受,经过主体复合机能的复合,每个观众又有了自己心中的《绿地》,自己心中的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

    舞蹈艺术的综合性特点,培养了观众双重审美通道的协调、配合能力;反过来,观众双重审美通道的审美经验,又强化了舞蹈家寻求舞蹈与音乐协调一致、共同表现的自觉意识。舞蹈家的创作意图同观众的审美期待相契合时,舞者与观者之间那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理解、默契与宽容,不仅是表演者的最佳境界,更是观赏者的最佳境界。

    (编辑:魏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