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思蕴
看一场舞蹈演出,有时记住的不只是超然的舞艺或是作品深刻的意念,更可能透过舞蹈,感受到舞者对生命的热忱,释放出心底呼唤的那种感动。《沙丘》(Dunas)集合世界两位顶尖舞者玛利亚佩琪(Marie Pages)和西迪拉比(Sidi Larbi),以佛朗明哥舞蹈和现代舞蹈为创作元素,以沙丘为意念上的创作灵感,配合舞台和灯光的装置设计,透过玛丽亚佩斯和西迪拉比奔放的演绎,把这种感动再一次呈现在舞台上。
演出一开始,舞台灯光渐亮,慢慢地穿过薄薄白布,营造出多层次的舞台效果。阿拉伯歌声与乐器演奏响起,融合了西班牙与阿拉伯音乐的现代编曲,牵引着观众的听觉。
其中一幕影像,延用了各种灯光效果,让舞者的影子产生变化,影子在灯光和位置转移下时大时小,时远时近,时少时多。一段双人舞在平面的舞台上,营造出立体又繁忙的空间。
另外一幕,拉比利用摄像机,在天幕上投影出他的现场涂鸦沙画,配合玛丽亚在天幕前的舞蹈动作为沙画的“笔芯”,予人很深刻的视觉感受。拉比在沙面上拖移手指所用的不同力度、张力以及速度的变化,就正如现代舞蹈中所追求的在肢体和肌肉的运用上注入不同元素。
观众除了在那一瞬间看到玛丽亚舞动的线条,更在天幕上看到拉比用手指在沙面上划过的痕迹。仿如在动作发生的同时,拉比的指尖也刻画下了舞蹈律动形态时的画面。虽然这个画面很快就被抹去,但在画面停顿的那一刻,表演艺术中动态的美,却凝固成一种静止的力量,让人不只感受到,更看到了动力的发生和流动。
找到小世界里的大同
而最让我想随之而舞的,是后半部分的双人舞段。拉比以他个人的舞蹈形态,诠释了佛朗明哥舞蹈中最标志性的动作。现代舞蹈律动中,追求对肢体的解放、身体与地面的联系以及与空间的关系。拉比完全运用了这些元素,把整个身体转化成了音符,跟随着节奏的变化,特别是旋律里的重拍和跳跃拍子,仿若流沙和细沙般,在空间里跌落,与玛丽亚高昂激情奔放的演绎佛朗明哥舞蹈,形成了一个强烈对比,却又完美的交融在一起。
《沙丘》除视觉和听觉上的欣赏,也透过舞蹈形态,深刻地诠释了当代舞蹈艺术创作不同生命个体的交集。玛利亚和拉比或许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生活态度和语言,却因舞蹈而有了沟通渠道,找到小世界里的大同。
(编辑: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