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演出活动 舞蹈知识 舞蹈家 舞蹈评论 人物访谈 舞蹈摄影 编导日记 舞蹈视频 编导 舞蹈音乐 舞蹈家杂记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云南映象》——开辟民间艺术的新天地

2008-05-25 06:10:03来源:    作者:

   

    市场魅力

    最初,《云南映象》曾经因为投资人撤资而差点胎死腹中。原因是投资人缺乏信心,一个由70%农民组成的舞蹈团,跳的是云南各民族的传统舞蹈,能创造多少经济效益?那时候,云南山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云南映象》的经营管理公司,总经理荆林负责包装经营,从投资公司那里收取管理费。但是投资人撤资以后,无论是杨丽萍还是荆林,都不愿意轻易放弃这个项目,最终决定由双方共同投资,按照市场运作的模式和企业化管理机制,全盘打造《云南映象》产业。

     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22个民族使用着26种语言和23种文字,民间文化形式的丰富令人惊叹。仅舞蹈一项,就有1095个舞蹈品种,有6718个舞蹈套路。杨丽萍采集了这些民族舞蹈文化素材,整合重构,达到了原始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对于歌舞本身,她坚持任何一个细节都必须是“原生态”。而舞剧所有的服装、道具都是专门从各少数民族的村落精选出来的,舞台上的玛尼石更是珍贵的圣物。这也正是《云南映象》的最大魅力。

     云南省委宣传部部长晏友琼第一次看到《云南映象》就被打动了。那会儿她觉得这戏在国内演出肯定会火,可是在云南省内就不一定了,毕竟云南人号称“还没说话就会跳舞”。结果,在昆明的首演,观众的反响出奇的热烈,她对这台舞蹈的前景也就更有信心了。

    尽管《云南映象》已经在上海、江浙等地巡演了9场。但眼下的北京演出,才是荆林更关注的——北京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只有在北京被认可了,在全国才能立住。在北京的演出,荆林同时带来了38双精美的绣花鞋,全部手工制作,而且没有一双是雷同的,无法仿制。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非常精美,有的一套要做5年,这样的一套少数民族服装可以卖到1000美金。

    品牌塑造

    《云南映象》的名称定位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确定,就是希望观众能够通过《云南映象》的视觉、听觉映象,思考感受到云南之美、民族之美。而歌舞集则表明了这是一个系列产品,第一部歌舞只反映了9个民族的歌舞,彝族的舞蹈有9个支系,第一部也只表现了三四个支系。荆林希望从一开始就为《云南映象》产业留下延伸的空间。

    《云南映象》舞蹈团目前是一个民营团体,其独立法人主体是山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荆林的目标是,在未来的一年时间内,以《云南映象》为平台,打造云南映象文化实业发展总公司。因此,从一开始,他们就用CI的方法规范经营理念、行为理念,《云南映象》拥有自己的视觉识别系统,名称标准、字体、中英文名称等,一切都是按照经营企业的理念来运作的。

     4月1日,《云南映象》邮品正式出品,而云南映象普洱茶也即将出现在市场上,此外还有云南映象烟等等,这些产品不仅延伸了《云南映象》的空间,而且也为那些与《云南映象》合作的商家增加了文化含金量。未来,荆林还计划开发杨丽萍的服饰系列、化妆品系列。

    杨丽萍和《云南映象》,似乎浑然一体,似乎又不尽相同。荆林解释说,在《云南映象》的品牌初期,需要借助杨丽萍品牌的知名度和信誉,而随着产业的逐渐发展,杨氏品牌将逐渐退到幕后,《云南映象》品牌也就真正完成了从作品到产品的完美合一。

    前景很诱人,但眼下还远没有成功。目前剧团的122个人的生存保障问题,第二集将会增加到200多人,还有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目前仅能维持3个月。《云南映象》的生存根本,基地、剧场等,现在都还停留在规划蓝图之中。企业精神的塑造、企业规范的建立,未来一年是《云南映象》产业发展的关键。[NextPage]

    “云南映象”模式

    曾经,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习馆的创立者田丰提出了“原汁原味,求真禁变”的概念,寻访民间艺人和有歌舞天分的孩子,集中在馆里进行文化传习,不允许对民族传统做任何加工,甚至不允许学员看电视。由于缺乏足够的商业素质,田丰的传习馆在后期与种种商业合作机会擦肩而过,传习馆以师徒反目,学员自组土风舞团而收场。传习馆模式宣告失败。

    云南作为民族文化大省,一直十分注重探索传统文化保护与产业开发。《云南映象》舞蹈团虽然是一个民营团体,但是从剧目创作伊始就受到了云南省委的充分重视。在去年非典期间,《云南映象》连着三次推迟演出,几乎陷入绝境,是云南省文化厅拨款20万元启动资金令该剧重生,省里还拨款100多万元购置了现代化的灯光设备提供给剧组使用,尽全力支持《云南映象》。

    正是来自于政府力量的支持,《云南映象》今天才能在舞台上独领风骚。《云南映象》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这样的模式被认为是可资借鉴的。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说,《云南映象》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展示了彩云之南的神秘魅力,云南的很多舞台艺术精品也可以通过商业运作的途径走出云南。


    (实习编辑:庞云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