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湖北宜都的魈鸣这些年一直在写乡土散文,这种文体和题材古来有之。我曾对这种文体表示轻视,认为古老、陈旧,不时尚,不新潮,不创新。但最终我成了一个回归国学和传统的人,欢喜田园,欢喜乡村,欢喜自然。
怀旧是一种世纪情绪,人为什么要怀旧,人为什么要追忆似水年华,古往今来很多大师的作品已经诠释了太多太多。无论是张爱玲笔下落寞的旧上海,还是萧红的悲喜爱情和呼兰河,甚至是《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山楂树之恋》这样的电影,都表现出人们对于过去岁月的一种追忆。精神家园这个词汇说的已经太多了,但人不能不滋养心灵,不能不有枝可依。
人来自于泥土,终结于泥土,这是一个哪里来哪里去的问题。回归自然,回归本色是一种本能,是人的遗传记忆。美国出现中产阶级后,《瓦尔登湖》中这样的简单朴素生活方式受到追捧,因为人们发现,人不需要那么多伪装,那么多虚荣和不必要的品牌,而可以简单一些,自然一些,在和自然的拥抱里,更能找到自我。
我这些年时常行走田园,去一些小镇、县城。我在找什么?我只是在找我自己,追寻逝去的岁月。中国城市化的过程,使得许多乡村、县城消失。我小时候生活的郊区,荒僻的河滩成了碧波荡漾的水面,无人的河岸成了车水马龙的餐饮区,原先的花园、果园成了高档的住宅小区,周边的农田可怜得只剩下一点点被商业住宅小区包围,苟延残喘。我在不断的行走中寻找自己和过去。
我想,每个人其实都是在找自己,找一缕缕阳光,这般的怀旧不是在逃避生活,而是在拥抱生活。行走是一种宗教,怀旧也可以是信仰,信仰的是纯真、美好,这种对于乡野的描写,质朴、清新,它唤起你过去的记忆,让你安静下来,让你如同喝一杯清茶,在平淡里慢慢宁静、淡定,让你找到世界之初的那抹光亮。这是心灵的滋养,这是自我的修炼,这是一次心灵之旅,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里,慢下来,让灵魂追上自己的脚步。这也是我现在比较爱读一些田园、乡村题材散文的原因。
其实很多古典田园诗词都蕴含一些禅意,禅无非是让你快乐,让你平静,让你欢喜的一个东西,并不神秘。一切文字,如果让生活简单、纯粹、快乐一点,那么它就是有价值的文字,这也是魈鸣先生和我们可以分享的经验和感受。文学是人学,即便这个类型和题材在魏晋时期就有,延续千年,但人性没有多大变化。我们依然渴望宁静和安详,我们依然要喝中国茶,要让温暖和阳光常驻心底,一如那些日益模糊的乡村事物,它们成为一个坐标,一个标明我们回家方向的符号,只要它们还在那里,我们心里就踏实了,就不会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编辑:白俊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