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可成
今年9月,香港高中推行新的课程计划,“通识教育”成为中文、英文、数学之外的第四个必修科目。通识教育是培养现代公民的重要基础,因为它打破了传统课本教育的狭隘和死板,面向的是变动之中的广阔世界,培养的是学生广泛获取资讯,并有理性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在内地大学都尚未普及通识教育的情况下,香港已经在高中全面推行通识教育,的确是领先不少。
走进香港大学图书馆,最震撼我的不是它舒适的环境,而是书架上被摆在一起的那些书——既有《共产党赞歌》,又有《来生不做中国人》……实际上,只要你在香港逛逛书店,翻翻报纸,都能感受到强烈的通识教育氛围。在几乎所有的书店里,都有一个或一层书架专门摆放通识教育书籍。这些书来自不同的出版社,有不同的编辑者,但它们基本上都有着类似的特点:选取鲜活的现实材料(通常来源于新闻报道),辅以丰富的背景资料,并以开放式的问题引导读者的分析思考。
在香港教育工会的书店,楼道里贴着一张推荐给中学生的书单,排在首位的推荐阅读书目是《改革历程》,而《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已经在这里卖断了货……书刊可以使公民拥有充足的信息,学会理性的判断,此起彼伏的社会运动更是培养现代公民的温室。
翻开报纸,同样容易找到通识教育的内容。特别是《明报》,几乎每天都会推出4个左右名为“通通识”的版面,以呈现多元化观点。在香港,批评特首是很正常的现象,给要竞选特首的人上上课自然就更没什么可惊讶——当然,特首候选人们听不听课又是另一回事,是他们的自由选择。
公民教育不仅停留在口头上,为了保留历史文化,香港公民发起了皇后码头保卫运动;为了争取区内福利,居住在天水围的香港公民发起了单车游行……
《南方周末》曾经刊文说:“仔细观察香港的社会运动,在抗争的表象下,依旧有强烈的秩序观念在支撑。行动者不是为纯粹反对而来,更不是为破罐破摔的破坏而来。他们诉求清晰,就事论事,愿望合理,时常还有建设性的良善主张。”
(编辑: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