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愚
华谊兄弟上市仿佛深秋里的一把火,烧红了中国的文化天空。
有心人为几大明星股东算账,让更多的文化人和投机资本眼热心跳。看上去,一个文化的春天似乎要降临了。
文化从意识形态的神台退而为产业,中国政府有不得不为之的理由。
庞杂的文化事业单位,一直吞噬着财政收入,用经济飞速发展获得红利反哺文化的结果是,养成了一批吃大锅饭的懒汉,资源浪费,人浮于事。许多单位倚靠国家给予的频道、刊号、版号、场地等资源公然自肥,蜕变为社会的食利阶层。他们所生产的“精神产品”在市场上毫无竞争力。真正的文化创造者被迫加入行贿行列,乞求行使《宪法》规定的文化创作与经营权利。这种荒唐的文化垄断正在窒息国家的文化生机。
甩掉每年庞大的财政支出包袱,只是出台振兴文化产业新政的一个原因。深层的动力在于,外来文化借助资本优势攻城略地,已经培养了众多自己文化产品的拥趸。他们在切分文化市场的同时,切割着一代人的思想。这或许使中国政府陷入某种忧虑——民族自信心正在丧失。文化侵蚀造成文化不认同。既不认同传统文化,又不认同新中国文化。不同异族异质文化的侵蚀,最终造成文化断裂、价值观混乱,这显然不是一个渴望伟大复兴的集权国家所愿意看到的前景。
中国政府振兴文化产业的做法却值得反思。做大做强、打造文化航母、以国有制为主、国家级产业基地等等提法,不由让人生出一股忧虑。在1958年,中国曾经有过一次“文化大跃进”。当时制定了出产鲁迅、李白、梅兰芳的宏伟计划,以为拿起笔的劳动人民越多,文化就越能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高级文化官员周扬亲自编撰《红旗歌谣》,收集了诸多所谓劳动人民创造的“民歌”。纸墨唾沫齐飞,花费甚巨,结果是彻底把中国文化弄死了,空留下一堆文字垃圾。如果忘记了精神产品的生产特性,任何看似可行的计划,到最后难免不落个鸡飞蛋打的下场。
在制定政策的人眼里,以为文化是可以批量制造的,人可以速成为文化人,文化人可以如母鸡下蛋一般,只要每日喂食,便可以连续生蛋,喂的越多生的越大。思想正确,政府提倡,资金支持,一个蓬勃兴旺的文化产业便如探囊取物般唾手可得。
我相信,振兴文化产业这场国家行动一定会造出“文化产业”、“文化需求”和“文化市场”。我只担心,这股庞大的力量会用错了地方,造出无数赝品和垃圾,再依靠指令推销:参与者脑满肠肥,“被文化者”叫苦连天。
被组织化了的文化,一定是没有活力的;被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注定是平庸的。中国这些年出现的一个文化奇观是:文化垄断部门和民间资本合力塑造了一个荒诞的文化市场。这个以刺激大众需求、满足大众需求为主导的市场,源源不断出产了一大批没有精神内核的产品,胡编乱造、无中生有、荒诞不经、下流恶俗。注水文化产品覆盖了市场,从策划到发行的一干人马攫取了巨额财富,跃然成为社会新贵。最新的证明是《历史是什么玩意儿》,一个用极不严肃口吻讲述宋史的历史教师,在民间书商的操作下横空出世,硬要强行挤入读者的视域。对历史缺乏理解和敬畏感的人,以无厘头精神兜售所谓心得。无良书商借助无耻的炒作,完成了对文化的全面蹂躏。在金钱的腐蚀下,所谓的学者作家之流粉墨登场,扭曲着无辜大众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一堆堆畅销的文化垃圾,形成新的精神污染源,毒化着中国人疲惫的心灵。
在常年的意识形态管制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呈现出可怕的平庸和恶俗。任何文化生意都与政治密切勾连,文化变成一种抽取了灵魂的游戏,浅薄而快乐。
我们惧怕以文化产业名义所实行的财富掠夺。依附于政府文件、专吃政策溢价的商人,早已经习惯于借助新政策暴富了。
回到华谊兄弟事件本身,这是一个在特殊国情下的成功个案,政治操作加商业营销的投机模式,其出品固然能赚个钵满,但绝对不能说于人生有多大助益,因为它不能提供普世价值观,它是依附于政治,迎合政治需要的技术制作,无法给精神饥渴的观众以真正人性的滋润。令人恐惧的是,这些高手已经从好莱坞影片中学到了某种技巧:用人性来拉动市场,他们并不关注人性本身,人的境遇成为噱头,指向一个设定的商业效果。在这样的影片里,人性是被精心设计好的可出售的玩意儿。安全的主题追求,注定了其作品的半吊子本质:看上去似乎有追求,但实际上异常贫乏。他们把一切都变成了赚钱的游戏。嘲讽、戏虐、滑稽,唯独没有崇高。我担心,它的上市将会引起某种文化亢奋。政策资本等要素向大型企业的倾斜,会使市场充斥更多更平庸的产品,从而驱逐有独立精神品格的文化产品。文化市场的现状就是如此。国营书店的做大做强,消灭了大批小书店;国营电影集团的一枝独秀,背后是无数独立制片公司的死亡。政策扶植的意识形态属性,挽救了一大批缺乏文化创造力的企业,逼迫民营企业向国有企业投诚,从而获得生存保护。如果决策者无视文化企业的垄断趋势,一味强化国有特征,将会窒息已经颓靡不振的最后一线文化生机。
一味求大,恰恰与文化的创意特性相悖。政府更应该鼓励创意小作坊,一个好的创意,或许就能使他们长成参天大树。若由于过分考虑安全与控制,而执意偏向国有企业,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如果出现了被利益集团绑架的政府,那将是中国的悲剧。
不言而喻,塑造文化认同是振兴文化产业的潜在目的。但超越功利的文化,其核心问题只有一个:让人活得像人,活得有尊严,目的乃是提升人的幸福指数。
文化振兴包含文化输出的意图。但无法回避价值观问题。一个没有价值观的文化产品,一定没有出路。价值观不是一个静止的传统复现或复原,它体现在当代中国人看世界的眼光里,体现于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中。一大批当代艺术家作品的成功输出就是明证。[NextPage]
中国有无价值观?如果有,它是什么?
文化的传播不等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艺术拷贝,靠的恰恰是差异性——每一个作品所体现的人性味道打动异域受众。做大做强的大工业生产可以为优秀作品提供生产及推广保证,但无法保证创意的正比例提升。弄得不好,还将极大地抑制创意,制造成批的文化垃圾。
创意是无法成批涌现的。创意产业只有一个要求,思想的自由与想象力的发挥。文化自有其衡量的标尺,它不能忍受成为GDP的奴隶。没有文化生产力的彻底解放,难以想象我们会出现蜡笔小新之类的霸王产品。
从意识形态到文化产业的转变,关键是政府的退出。内容管理必须依法行事,彻底取消意识形态的寻租空间。只有当文化产业享有《宪法》所授予的所有权利时,应该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才可能真正成为主角。他们自主创造经营,优胜劣汰,只能被消费者这一个上帝淘汰着。政府所应该做的就是完善立法,洁净市场,税收支持。如果连满京城的盗版书刊音像网络都视而不见,被号召进去的企业最终只会倒闭。振兴文化最后会变成文化圈套。
我以为,振兴文化产业的要旨在于,政府解除意识形态紧箍咒,让文化人敞开胸怀,自由创造,自由传播。
(实习编辑: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