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千家万户都收到财政部预算部门编印的小册子。这是一本仅有10张纸共20页的小书,其最大特色是用四种官方语文编写。华文的书名是《2013年财政预算如何惠及你和你的家人》。
我读完这本小册子的华文部分,总的印象是一个“好”字,文字相当浅白,句子通顺流畅,虽是根据英文翻译,但不像是简单的“搬字过纸”,而是用华文的“原创”之作,加上一些生动的卡通式插图,增强了可读性。
此书的目的性非常明确,整个陈述的中心是:2013年的财政预算案如何帮助弱势群体与低收入家庭,主要就是惠及低收入者、年迈多病者与残障人士。另外还涉及教育、住屋与公共交通等,都是言简意赅。
印发这样的宣传小册其动机是好的,然而并非没有改进的空间,比方说,文字是够浅白了,但稍嫌生硬,是不是可以写得轻松活泼一点呢?甚至可以适当地加一点民间通行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由这本小书,我想到近年来新加坡的官民关系,尤其是官民之间如何沟通的问题。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人口白皮书问题,以及最近出台的新闻网站管理新办法,引起各方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政府忙着出来解释、澄清,但还是未能完全消除疑虑。这两件事让许多人产生一个疑问:官民沟通的渠道是不是十分通畅?如果人口白皮书能像2013年财政预算小册子那样,用四种语文进行通俗易懂的宣传,情况也许会好一些。
不可否认,政府高层知道官民沟通的重要性,然而,原则上知道是一回事,具体实践中有没有认真研究官民沟通的有效渠道和方法,又是另一回事。有时候,沟通的渠道不通畅,与执行者有关。不是每一名公务员都充分了解政策的精神实质,也未必了解其核心与关键,再加上一些公务员面对公众时缺乏耐心,态度生硬,没有亲民的作风,好的政策到他们的嘴里就“变味”,在他们的手里就“变样”。
不论是公务员还是执政党的干部,都需要掌握与民众联系与沟通的有效方法,都需要有亲民的作风,而且应当熟悉民众的语言,尤其要知道民众的思维逻辑,知道民众的想法与期望。否则,当官的用自己的那套逻辑去解释政策,而民众自己却有另一套逻辑,那就变成各说各话,鸡同鸭讲,其效果之差是可想而知的。
常常听到有高官说:这个收费(或调价)是大众负担得起的,“潜台词”是:政府定这个收费或调价,有考虑到大众的负担。然而,“大众负担得起”这个逻辑却有商榷的余地。如果在熟食小贩中心或普通咖啡店吃一碗面要付10元,喝一杯咖啡要付5元,有谁付不起?问题不是付不起,而是那样的收费合理不合理?
政府对大众进行宣传有没有说服力,就看能不能从大众的角度来考虑事情,这正是改进官民沟通渠道不容忽视的问题。
(编辑:陈家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