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随便扔,后果很严重。这句话对于不同的人具有迥然不同的意义。对于环境保护者来说,电池含有的有毒物质可以造成极为严重的污染,而对于日本人而言,乱扔电池行为本身就会带来严重后果。
据日本放送协会(NHK)电视台报道,一家保安公司的2名前职员将废旧干电池扔在道路上,涉嫌违反《废弃物处理法》,被东京警视厅逮捕。而这家公司也由于没有对如何处理废旧电池做出正确指示而面临被起诉的境地。
乱扔电池就被逮捕,在日本并非很离谱的事情,即使是乱扔垃圾也会面临数万日元的罚款。日本在1970年就已出台《废弃物处理法》来规范国民和企业处理废弃物的行为,还制定了诸如《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汽车再循环法》等法规,对于不同种类的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都作出严格规定。
日本环保体系的成熟与其工业发展给环境带来的伤害有着密切关系。上世纪50年代,日本熊本县爆发水俣病,60年代四日市哮喘病泛滥,还有折磨富山县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痛痛病”等等,都让日本人尝尽污染带来之苦。
但更重要的是,日本蕞尔小国,资源匮乏,数百年来积聚下的危机意识,让大和民族进入工业时代之后,依旧对于每一寸土地,每一滴水都无比珍惜。这种危机意识之下,精细严格的环保实践让日本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找到了平衡。
中国如今正在重复着日本的发展之痛。版图上纷纷出现的癌症村,正像日本的水俣病事件一样是水污染造成的;笼罩在北方城市上空的雾霾似乎是四日市大气污染的另一个版本;市场上频频出现的镉大米和“痛痛病”都与采矿对于土地和灌溉用水的污染有关。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文明古国的骄傲无法取代危机意识,复兴中国的梦想更不能掩盖沉重的现实。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发展必须经历的阶段,但还需明白,日本经历环境污染之痛是由于彼时人们并不了解污染的起因与后果。“痛痛病”最初被发现是在1913年,但是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才被确定是与镉中毒有关。中国如今不能说不了解环境污染的前世今生,但不乏一些刻意地让环境保护为经济发展让路的决策。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是作为倚托“后发优势”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的国家,是否也可以发挥环境保护的“后发优势”,直接取用发达国家的环保经验和技术,来为自己的发展模式找到平衡。
(编辑:陈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