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是投入巨资的画商,一位是国家画院的院长,合作八年的恩怨情仇,一纸诉状,可否了结上亿纠纷?”知名学者吴丹红是参与一起画商与画家纠纷一案的一方代理律师。他认为,“书画市场,鱼龙混杂,著名画家身价如何从每平尺六千元涨到每平尺十五万?这个案例或许是揭开庞大的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冰山一角的钥匙。”
这起纠纷的双方主角分别是国画大师范扬,投资商南京澄怀美术馆馆长吴立平。
吴立平,南京一位投资商;范扬,原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现任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昔日奔赴共赢的盟友而今为何反目。由于此纠纷还待法庭审理,在此避开双方矛盾集中点不谈。但从事件的起因与演变中可窥中国书画投资交易状态一斑。
“战略合作”模式
吴立平与范扬在2007年12月签订了一份合作协议,双方约定范扬委托吴立平为其处理艺术品推广及协助等日常服务工作。相应的,范扬每年底给予累计不低于500平尺的作品作为费用支付,最初约定两年合作期。而最终,持续八年之久的合作关系却最终以走上法庭而终结。
说起荣宝斋,中国的书画市场并不陌生。
荣宝斋坚持“以文会友”的经营模式,搭建起书画家与收藏家之间的桥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荣宝斋预感到中国艺术市场将火,于是在全国各地收画,他们选择了范曾,并将其早期作品包下来。后来,荣宝斋每年一度展出范曾作品。2009年的范曾画展,参展作品卖出4800万之高。荣宝斋与范曾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是现在较为广泛的画家与投资商之间的投资模式。
吴立平本人是学艺术出身的,1986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系。毕业后从事外贸工作10年后,辞职自己创立会展公司。恰逢上世纪90年代会展刚兴起,而中国的画廊业与收藏机制也刚起步。当时的中国书画市场,正处于第一个高峰期,书画的价格在当时以几何级数的成倍递增的速度上了一个新台阶。十余年外贸和会展的工作经历,让吴立平看到了这块市场的升值空间。
2005年,正是书画市场的一个降温状态,比起2003年、2004年书画市场的疯狂,这一年算是走入低谷,大家都对艺术品比较冷静,对画家的选择和认识度都比较严谨。
而就是在这一年,吴立平在朋友的聚会上与范扬结识,并且聊得很投机。据吴立平回忆,结识之初正是画家范扬的动荡期,他辞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一职,正在办理往北京的调动。因为收藏爱好,吴立平当时以大约4000/平尺购买了范扬几幅作品,此后二人一直保持来往。
6000到15万,画价飙涨?
2005年也正好处于中国书画市场的第二个高峰期。这个时期书画市场上海派、浙派、金陵和长安画派的作品备受地域内买家的追逐。当时有很多企业家喜欢艺术,却不太了解收藏,虽然有经济实力去收藏却不能真正去了解有价值的艺术品,他们缺乏专门的渠道去打入这个圈子。
显然,这个画家与市场之间的距离,比起今日是裂缝要大一些。而吴立平这一群族,相当于这道裂缝的融合剂,也有人称之为“艺术经纪商”。
两人长期往来期间,吴立平开始密集关注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并了解国内的展览馆运营的模式。大量的筹备工作后,2006年开始,他正式介入,为北京第一个艺术机构做准备。成立艺术机构的设想是围绕范扬做全方位的服务工作,让艺术家有一个完整的时间来进行艺术创作。
经过2006年的磨合期,2007年底正式开始签约。双方约定范扬委托吴立平为其处理艺术品推广及协助等日常服务工作,相应的,范扬每年底给予累计不低于500平尺的作品作为费用支付,最初约定两年合作期。
吴立平十余年外贸工作经历,接触到海外画廊经营模式。他认可国外的画廊,并花很长的时间去了解如何培育一个画家作品与市场对接的模式,与范扬之间的签约也借鉴了这种模式。
2009年年底,合约到期之时,恰好是中国书画市场的第三个高峰期开端。此时,在吴立平团队的资本运作以及范扬本人的宣传下,范扬的作品已经超过了10000元/平尺。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5胡润艺术榜》总榜单,范扬排在第15名。
有公开数据统计,中国书画在2010年市场上的交易额度近700亿元,而2005年书画市场全年交易额度只有100多个亿。五年的时间,这个市场扩增了五六倍之多。
“画”“资”决裂
书画进入民间收藏体系,符合民间资本需求。投资商在完成画家初期大量作品收购后,往往会投入资本大肆炒作,迅速让画家成名,从而使资本通过作品的急剧升值达到投资的回报。书画家的成名与包装需要投资商的资金投入和资本运作,而投资商看重书画家未来的发展潜力以及作品的升值空间能给投资商带来的丰厚回报。二者是互相依存的,而且是长期的投入与回报的关系。
看起来是双赢的模式,最后为何有很多案例,却以“画”“资”决裂收场?用著名艺术市场评论家齐建秋的话说,两者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合作愉快实现双赢的就好像法兰西画廊与赵无极,合作不好的可能就出现了类似范扬被诉的情况。”
据吴立平代理律师吴丹红出具的起诉书显示,双方从2014年起多次协商无果,并在2014年11月签订了一份回购画的小结性协议,约定600万回购5件作品,因范扬只支付了部分回购画款双方再起纠纷。
2015年1月,双方又在调解下签订了一份由范扬起草的协议,协议中以隐藏性条款约定之前的所有协议无效。
正是这个隐藏性协议,导致吴立平起诉范扬。
吴立平借鉴国外画廊模式与范扬之间合作,这与国内实行经纪代理制度的画廊合作模式又不一样。一般国外经济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画廊会通过签约、包装、推出艺术家的方式经营原作。采取长期投资和开发,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包装和宣传画家,画家的发展取决于画廊的投资和运作。
吴立平认为这种合作模式可以让一个机构全心全意地为一个画家提供周全周到的服务,从而使画家潜心创作。这样是一种甲乙双方的关系,时间久了双方的信任度很高。国外画廊的经营模式是建立在以信誉至上为基石的,画廊与画家之间能长期合作。
曾有人谈到中国目前的艺术品经纪人大多是学艺术出身,而西方的经纪人是学经济或法律出身,所以中国需要更多的经济管理人才来做艺术市场。
吴立平对记者表示,现在中国法律在不断完善,可是官司纠纷仍然不少。他认定的这种合作模式强调高度的合约精神,合约协议只是一个保障。在当今商品社会,艺术品的价值随着经济的发展一路高涨,投资商和画家的合作关系的维持,不仅仅需要法律的保障,更要强调合约双方的合约精神。最终合作的决裂,关键还是在于合约精神没有建立起来。
“画家的价格除去艺术本身的学术价值自然也离不开机构合理的运作,而这些运作手段并不是黑幕或者一味的炒作,它也要遵循市场的规律,并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去开展。”吴立平对记者表示。
然而,吴立平所言是否就是事实全部,因为此纠纷尚待法庭审理,而记者也曾多次联系画家范扬,进一步了解这种合作模式裂变的因果,但直到发稿时,没能如愿。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