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把自己10年的生命,交付给了一个天大的冒险,那就是完成环球拍摄世界名人的计划。只身在异国他乡,不大懂外语,没有钱,也没有任何背景,而他终于让100位叱咤风云的世界名人上了他的镜头。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这个传奇的主人公就是邓伟。
2007年4月的一天,我在中国美术馆观看“追逐太阳的光影——邓伟捐赠摄影艺术作品展”,邓伟从他28年的摄影创作作品中筛选出100幅精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馆首次收藏一位摄影家的这么多作品。我看到照片上的邓伟奔波在世界各地,把镜头对准他的拍摄对象,图片说明是邓伟的一句句格言式的警句:“我能够实现最初的梦想,不过是在别人乘凉的时候,自己仍埋头登山罢了。”“我不用眼睛拍照,而是用心拍照。”“成功不是便宜货。”……那一幅幅体现人的心灵之光的人物肖像摄影作品,有一种摄人心魄的神采。邓伟通过他的摄影作品、也通过文字传达他的心声。这时我听到展厅里响起一个宏亮的声音:“你们好,我是邓伟,今天是展览最后一天了,谢谢你们来看我的展览。”个头高高的邓伟正对着一对老夫妇观众说话,他的人也和他的声音一样明朗,给人很热情、很阳光的印象。观众们围了上去,纷纷和他合影留念,还有人向他请教摄影问题,他都耐心地予以满足。
寻找梦中的青鸟
“我不过是干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在和邓伟的交谈中,邓伟淡淡地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他的作品在观众中引起的反响:“自己的作品能对社会有用这是让我高兴的。”从河北怀来县来的一群孩子中有一个小淘气看了邓伟的摄影《老阿妈》说:“我学会了应该帮助别人。”一个湖南来的少数民族观众把一双银筷子送给邓伟。以色列大使夫人在邓伟拍摄的拉宾总理像前合影,要把照片带回自己的祖国。一个读者将邓伟以前发表过的文字用手抄了10多页,拿给他看,后面留着空白页准备继续抄。前来参加开幕式的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主席宣布今年10月将给邓伟颁发该学会荣誉高级会士衔。
邓伟曾说过:“在传说中,人们相信世上有一只美丽的青鸟,一个人寻找到自己的青鸟就能获得幸福。而我愿意相信这只青鸟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或许,它就是我们不经意间的一个闪念幻化的梦想,只有在执著的努力中,我们才最大可能地接近幸福。”在邓伟的眼中,为实现梦想的执著努力过程本身就是接近幸福。邓伟回忆起在中学时代师从李可染先生学画的时光是他最幸福的时光,李可染先生把他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还有他跟朱光潜先生学美学,冬天里朱光潜先生家里给他做土豆烧牛肉,他走时朱先生不停地往他书包里塞橘子。这些文化名人的文化思想温暖了他的心。1978年他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开始追逐他的摄影梦。早在读大一时,刚会使用相机。他就有计划地在父亲的指导下,利用节假日为朱光潜、李可染、茅盾、巴金、冰心、钱钟书、俞平伯等百多位中国文化老人拍摄肖像。由于当时文化名人大多年事已高,他只想做一点文化抢救工作。大学三年级时,得知画家石鲁生命垂危,邓伟自费专程赶到西安为石鲁拍照,得知这个学生专程来看望他,石鲁先生很激动。拍照时,老人坐在病房外的走廊里,沉浸在和煦的阳光里,邓伟发现他脸上的病容被一种坚定而昂扬的神情所替代,眼光中流露出热情,那是难以磨灭的对生活的爱,就在这个瞬间,邓伟按动了快门。这次经历让他感受到拍摄肖像不仅仅是单纯的形象记录,它是心与心的碰撞,是捕捉和激发某种内在的情绪,从这时他开始对拍照产生兴趣。邓伟的中国文化名人肖像摄影在海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被誉为中国前所未有的一项文化工程。
大学毕业后,邓伟留校任教,拍摄过电影《青春祭》等。这时他又有了一个大梦想,那就是自费环球拍摄世界名人。当时与他成为忘年交的钱钟书先生并不赞成,担心他没有雄厚的资金又没有过硬的关系,语言也不通,困难太大了,就像置身于漂浮在大海上的一叶扁舟,船上没有桨,只能借双手向前划行,要想靠岸,谈何容易。但邓伟决心已下,向着他的梦想出发。1990年,他应邀去英国讲学,为期一周的讲学以后,他决定留下来,开始为他的宏大计划做准备。为了谋生和筹措经费,他成了一个打工仔。那时他的同学张艺谋等都已经叱咤中国影坛,并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而他每天在躁人的机器声和呛鼻的烟尘中出卖体力。为了节省开支,将近一年的时间,他借住在一家外卖店的杂物间里,晚上就凑合睡在长凳上。与别的打工仔不同的是,每年他都会向世界各地寄出上百封信。“约请世界名人就像跑一场看不到终点的马拉松。”从1986年开始,他就陆续向世界各地的名人发出拍摄邀请信,却如泥牛入海没有回音。到英国后,他在牛津的世界名人传记中心可以查到比较确切的联络地址,他加大了发信量。忍受着寂寞的煎熬,他在无望中默默等待。终于,在英国等待了一年半后,1991年8月13日,他走进了新加坡,为李光耀拍照,他的环球名人拍摄自此拉开了序幕。当他1994年得到美国总统里根的同意,有了十几分钟的拍摄时间,不禁感慨万千。他从1986年起就给里根发信,之后的每一年,他都会发出同样的邀请信,信中唯一变化的是他的年龄,从27岁、28岁一直到33岁、34岁,直到8年后,35岁的邓伟终于得到了里根的回音。就这样,创造了20世纪风云历史的当代世界著名政治家罗纳德·里根、乔治·布什、李光耀、伊扎克·拉宾、德斯蒙德·图图,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费雷德里克·桑格、乔治·夏帕克等纷纷神奇般地被邓伟摄入镜头。
[NextPage]“我唯一的资本是执著”
邓伟说:“我唯一的资本是执著,我相信真诚的力量能够叩开紧闭的大门。”当初为了拍摄钱钟书先生,二十出头的邓伟来到钱钟书家门口,第一次敲门被来开门的杨绛女士拒绝了,第二次敲门又被杨绛女士拒绝了,第三次敲门,钱钟书先生亲自拒绝了他。邓伟在门口一直站了一个上午,终于打动了钱先生,钱先生和杨绛破例答应了他的拍摄请求。
邓伟小时候父亲就有意识地磨练他的耐性,父亲将信稿撕碎,让他一点不差地重新拼贴好。为培养他吃苦耐劳的作风,从小学起,父亲就带他远足,每逢节假日的雪天,父亲必把他“赶”出家门远足。上中学后,父亲支持他寒暑假外出旅行,写生,写日记,还让他把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抄一遍。在拜李可染先生为师时,当时住在积水潭医院的李先生分别给他和另一个女孩子留了同样一个写生作业,那女孩子不足一个小时就交了卷,而邓伟花了整整6个小时,结果李可染先生收了邓伟为徒,也许就是这份耐性打动了他。李可染先生对他说:“我要感谢你的父亲,磨练了你的耐性。”大学实习时,邓伟跟了一个老牛倌3个星期,终于拍摄了《老牛倌》这幅照片。在青海文化艺术节上,一个藏族老阿妈善良期待的眼神打动了他,为了让老阿妈同意拍照,邓伟跟了老阿妈一天。邓伟说:“我是个认死理的人。”
李可染先生给他讲过张良的故事,由于张良的耐性,得到了黄石公传兵法,还有张良的遵守时间。邓伟记住李可染先生的教诲,大学时代从未迟到。在为美国前总统福特拍照时,遇上6.6级地震,邓伟还是准时赶到。为哲学家奎因拍照时,遇上特大暴风雪,邓伟用双手扒开雪墙,来到奎因家里,奎因十分感动。旅途上不仅有天灾,还有人祸。一次在以色列机场,离邓伟半米远的一只垃圾桶里,有人放置了定时炸弹,邓伟死里逃生。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为拍摄名人,他还要做大量资料准备工作。在英国,他从传记中心复印回资料,由一对新加坡盲人夫妇译成中文讲给他听。在为以色列总理拉宾拍照时,拉宾显得精神有些疲惫,邓伟知道他是个老兵,于是大吼一声:“您昔日驰骋疆场的军人风采哪里去了?”拉宾被他的话刺激得亢奋起来,脸上的倦怠一扫而光。
发现生活的美好
“肖像摄影是我一生都在做的事。”去年邓伟应聘担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继续进行肖像摄影工作,他现在正在进行与奥运有关的拍摄。他的摄影作品分别被中国国家图书馆、大英图书馆、美国国家图书馆、联合国图书馆、英国皇家摄影学会、英国女王、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收藏。他说:“进入我的镜头的首先是感动我的人,这些人也给我不断充电,给我滋养。”美国“9.11”事件发生后,邓伟来到美国,拍摄了成群做义工的人,但他总觉得力度不够。后来在美国联合国总部举办邓伟的摄影展时,特大暴风雪袭击纽约,邓伟被一个清理积雪的小男孩眼中的坚韧和坚定所打动,拍摄了《纽约少年》,找到了他想表达的东西。拍摄美国西部的一个老火车司机时,对方告诉邓伟,他最幸福的是他做了一辈子劳动者,工作着是幸福的。还有进入邓伟镜头的体操运动员刘璇说过,她在平衡木上的那一瞬间不能有私心,不然就会掉下来。邓伟还拍过一个阳光下的藏族小孩,既用手遮挡阳光,又享受阳光,邓伟喜欢阳光和灿烂,生活中尽管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邓伟用心去体验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他愿以灿烂的东西削弱丑的东西。“让我心甘情愿地付出寂寞年华,依然义无反顾的是那些走入我镜头里的人们。”
(编辑:肖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