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不设防的城市和摄影规则

2014-05-30 08:54:55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陈帆

   

  

  城市摄影这个概念,在当代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是一个现代后概念。

  现代概念是摄影跟外观的都市时尚用语直接相连,人们用于摄影的意义是在追求新潮时尚的心理欲求中,求得外观后刺激的补偿,在情感愉悦这个过程中的一种心理延续的外化,它没有更多的价值意义,更多的是愉悦情感刺激所额外的一种顺手所得,感的成分不具备任何理性的成分,是手舞足蹈中的一种采点式的掀快门,没有瞬间的典型性和决定瞬间的价值意义。

  城市摄影,或者在中国大陆可称之为都市摄影的那部分,是非常浅肤随意的,玩耍性和戏闹性的成分很重。在中国现代摄影的概念中,真正形成城市概念的,绝大多数并不是出于理性的需求,而更多的是产生心灵看点的欲求,所谓心灵看点,是指一种完全情绪化的所取。所以,对不少摄影者来说非理性玩趣采点占主要成分。谈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批从事影像艺术的行动艺术摄影家的作品,它是现代后中国大陆城市摄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大多数作品介于非理性与理性之间,让人有一种迷离感和不确定性。很具社会特征。

  这正好说明,这些从事城市摄影的影像工作者,力图表达个性化的心灵欲求,他们所感应的这个综合种种压力的社会认知,是一种发泄欲求情绪的个人精神心态。所谓非理性,实质上是一种类似鸦片的麻醉剂,他们之所以如此注入于自己的作品之中,反映了他们个人对社会认知的迷茫和困顿,远远不是如梦初醉,而是根本不想苏醒,而且也无法苏醒,这种无法苏醒的精神内聚,是恰合了他们的心灵欲求,即麻木比清醒更好。中国现代后的这种城市摄影趋动,是先锋派试验艺术的结晶。中国大陆现代社会的综合结构,造就了他们这种特殊的精神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不乏其人的大众摄影,已从长期禁锢的大一统表像摄影、面具摄影步入到自由到心态的随意摄影,另一方面一批具有文化认识的艺术家却利用摄影来表达个人的困惑与不安,这说明总体认知当代中国大陆城市摄影的状态,应看成具有潮流性的心理欲求,说穿了,所谓现代后中国大陆的城市摄影,已不是我们一贯注重的审视现实社会,直面现实社会的决定性瞬间摄影了,而是一种城市解脱摄影的欲求的所需所致。

  城市摄影的纪实成份,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性和历史责任感,这对城市摄影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前题。遗憾的是,像李振盛、李晓斌这样极具代表性的社会纪实摄影家是极少见到的。不能说,没有这样的摄影人存在,而是它的保质期甚短,或者说这种保质期对摄影的时代与社会价值认同的摄影人是愈来愈不多见了。

  

  中国大陆最具社会与历史意义的是,即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改造中国大陆的战略,虽然是他一个人提出来的,但愿意同行的响应者,包括中国大陆一批高官和各阶层的同行者。在这里要揭示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当这一股“改革开放”的劲风刮起来的时候,作为具有众多摄影人的大国,却出现了一个极反常的现象,劲风起处便让不少摄影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微妙的变异,摄影的镜头模糊了,不少摄影人改弦更章了,有的投身商海去寻求资本,有的却放下了相机坠入了彷徨的迷茫中……

  关心中国大陆经济变革现实的摄影人有没有?始终如同李振盛、李晓斌那样执着于坚持社会纪实摄影并始终把镜头对准城市巨变的摄影人有没有?我一直至今并没有发见这样成熟的摄影人出现,社会纪实摄影的摄影人是有的,而最说明问题的是他们有没有系列的城市巨变的作品问世?奇怪的是,进入中国大陆城市经济骤变的社会进程中,却突然出现民俗摄影的风潮,愈是进入城市变革的高峰期,这种追逐民俗摄影之风却刮得正猛。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中国人特别是从事大陆摄影的具有一定社会认知和艺术底蕴的摄影人,为什么对城市现实的巨变熟视无睹?为什么丢弃眼中所见,却要去追逐具有社会距离感的民俗摄影?我的认知有这样几个见解:

  在中国大陆,解脱摄影的心理欲求一直占有相当的位置。中国民俗,如同世界各地民族所各自具有的异国民俗一样,的确是具有历史传承遗风和社会价值的。问题在于,认同民族民俗,包括民族的民风以及各自民族丰厚的历史传统文化和习规,是我们无法不面对不去追寻和研究的,问题却在于面对民俗摄影的认知是建立在何种社会价值基础上的?中国大陆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与中国大陆民俗价值之间,具有何种内在的联系?这才是我们应该认真审视的课题。乡野、蛮荒、封闭、民族的原始习俗习规,甚至包括语言文字、服饰佩戴、民歌、祭神等等,却不是真空地带,而在当代中国大陆城市演变中,这种解脱的摄影之风,是出于民族文化的研究,还是一种猎奇的汇聚。

  我仍然要说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在中国大陆长时期大一统思想意识禁锢后的中国现代社会,无论娱乐时尚摄影还是行动艺术摄影,甚至包括民俗摄影,却都存在这一个无法抹去的事实:解脱心灵的负重,便成了中国大陆现代后摄影的主髓,这是一个无法否认的命题。

  

  中国大陆城市的巨变,让不少有良知的摄影人变得困顿和迷茫,这正是中国大陆现实社会人们的心理特征的必然反射。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纪实摄影在中国大陆没有必然的结果,只有断续的存在过程,其中具有深度的社会纪实摄影家也有一批存在,但断续的不持续却葬送了他们的才智。这一点,远不如李振盛具有持久力。原因何在?这不能不涉及到个人对社会的价值认知和个人的生命价值的认识。奇怪的是,断续的把握常常会发见他们对决定性瞬间把握的才智,却如同瞬间拍摄一样,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却缺乏执着的持久力,也如同烟花一般,突然的放射耀眼夺目,可惜也是一瞬间的闪现,很快如同灿烂的烟花,突然消失在黑暗之中。

  李振盛的世界认知,如同他认知中国大陆“文革”这一持续了十几年的灾难性人性大浩劫一样,他的镜头拍摄虽然是瞬间的,但把悟镜头的思考却不是瞬间的。这种认知是非一日所修就的认世观的集中体现。这种决定性瞬间,完全取决于他认知中国大陆社会的决定性认识社会的方法和态度。这就又回到了我一直阐明的一个观点,中国大陆社会对人们长期造成的欺骗是从非真实走向真实,再走向非真实的的演变结果,不能说人们一开始不是出于不真实的,正因为面对非真实的血腥,造成了人们常规心灵触摸产生了严重的失陷,人们意想的合理,不仅变得不合理,反而酿成了一坛苦酒,让人们一喝便痛苦异常。人性从良性的意愿变成了恶性的梦呓,人们精神从所谓有理想和追求,变成了一场可怕的恶梦。李振盛正是从反常态的画面中,揭示出了产生这场恶梦的现实根源,所以,他的“文革”作品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和反思性,才使人们从他一系列的“回放”中再一次触摸到良知所在的高尚、伟大和神圣不可侵犯。

  从人文价值观来说,李晓斌多少是个例外。他心志如一,甚至跨越了几个时代也同一惯通。这里,我当然讲的就是做职业摄影的李晓斌。初识他时,是因为我加入了“四月影会”,而晓斌正是这个当年最具影响力的民间摄影团体“四月影会”的创始人之一。晓斌记者出道,《新观察》做新闻摄影年纪青青,就显示出独具的视角与焦点,相比之下,很多人都不如他,倒不是因为有些摄影作品不如他,而是因为他独具的视角和焦点的一惯性和平民化。

  正如阿城所言:“晓斌最令人敬佩的即是,他几乎是不管各种时期的指定,只是按下快门,冲洗胶片,之后收藏起来。但是我相信有不少人也这样做,问题是晓斌不断发表出来的,总是很标准地表达了他当时的直觉。我们其实对这样的人有一个都不陌生的说法,就是‘天才’。”进而阿城评价说:“晓斌的厉害在于,他过去的摄影作品已经积累了太多,他会随着开放的程度,不断拿出东西来。他不囿于各种意识形态,因此对人的直觉判断力令人惊异,所以他的图片造成了几代人都受看的现象。我预感,晓斌的摄影,会成为共和国的影像编年史。”

  

  研究摄影在城市摄影中的价值,是因为社会发展或者巨变,都将通过城市的这个大舞台演译出来。城市,人类文明的展示台和人类欲求精神的发射场。城市的发展并不是一般的指街区建筑的弃旧图新,中国大陆的城市变化,一个最明显的两种变化是:第一,时尚潮,一浪又一浪的拍打着人们心灵的堤岸;第二,各种设计模式的楼厦,千篇一律像积木般堆砌在大陆各个大中城市。那么,我们想要说的问题是,人们面对城市巨变的历程,人们的心理历程聚集了些什么?传统的历史陈迹还存在吗?为何不少城市的古迹遭受毁灭?那么,人们对千篇一律的高厦、小区楼宇将持何种心理认同呢?各阶层的人们如何看待价格攀升的各类商品房?其实,中国大陆的城市变迁,带给人们心理的变异不正是我们所关注的课题吗?或者其中会有很多故事,反映了他们对这种巨变的期望、不安、烦恼、躁动、反抗和失落……

  中国大陆的现代后文化观是极其微妙而复杂的。可惜的是,不少曾从事摄影术多年或者具有文化个性和社会体认的摄影人,在不断放弃自己的自持力,他们对城市变迁的认识,却渐渐的趋于冷漠甚至不动于衷。呼唤对城市化的关注,不仅具有实际的社会价值,更具有启动人们良知的安抚作用和唤起人们对城市亲合的自信心。

  中国大陆人的城市观具有多重的价值体认,人们依存于一个城市,接受多于怨恨,这是因为城市滋养了他们,一代又一代人,习惯于用习惯去依存环境,哪怕是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或者熟悉的街区或者久居的固有房屋。但一旦发生了变迁,他们的心理错动是最大的,牵动他们心灵的不仅仅是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而是心灵深处带来的情感重压,他们的这种心灵变化可以说巨大得如同整座城市的变化。

  

  不设防的城市和摄影规则,是说我们对城市的不设防是要消除,至少要减轻我们对城市的心理障碍的不设防,城市摄影的不设防亦是同样。

  在漫长的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社会历史变进中,摄影人的心理障区,我曾称为中国大陆摄影的第二次心理障区,而漫长的文革时期却是中国大陆摄影的第一次心理障区。李振盛却是前所未有的极少数能够突破第一次心理障区的摄影人。我不敢说在经历了中国大陆摄影第二次心理障区的过程中,没有出现过像李振盛这样冷竣审视社会的成熟的摄影人,但我起码至今仍未见到有这样冷竣审视成熟的摄影人浮出水面,有还是真正没有?我不好轻易下这个结论。

  但,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人们在面对“改革开放”的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仅置身于这个具有翻天复地般的神州大地变迁中的众多普通人,在物质价值观和金钱价值观引起的心理巨变,应该是震撼心灵的。泛拜金主义的盲从导致为数众多的普通中国人对传统文化、道德伦理观念、公民责任意识和个人自我尊严产生的变异是惊人的,这种系列引导,造成中国大陆人的民族意识的弱化,造成人性本质人格的异变,这都是令人感到悲哀的。而摄影人作为受众体中的一部分当然无可例外。

  

  在中国大陆现实,正是呼唤良知反省的时候了,我们呼唤一种民族自省精神的目的,是需要我们的从纷乱的诱惑中清醒过来,让人们心灵获得尽多真正的安抚,这种出自心灵的安抚,是从人类朴实价值观作为根本准则呼唤出来的。人们的确需要朴实价值观的滋润和滋养,人们其实并不胡涂,只是这种包围在城市中的人们,被围城禁锢了久未泯灭的良知,仍然在心灵深处存在。人们之所以在初始的纯正期待中痛触了失望的折磨,是因为人们共有的心灵良知的凝聚力焕散掉了,或者人们采取了另一种面具式的作弄,无奈的把仍存于心灵深处的良知包藏在深处不愿意抒展出来。

  摄影人的责任,当然首先要解剖自己,把自己的心灵之门真正的掀开,让自我良知见见现实的阳光。生活的阳光仍然是灿烂的,不要因为阳光下的阴影而感到沮丧。人们仍然盼望在获得心灵安抚的同时,获得对未来生活的信念,这是一个美好的生命主题。

  对中国大陆人来讲,美好的生命主题并不是梦中的东西,中国人从来都知道,美好是要奋斗是要选择的,这是一个要在选择中去伪存真的过程。这正是当下中国大陆现实的一个人们心理变革的历程。

  一位智者曾说过:“20世纪最大的发现,就是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心灵的方式改变人生。这一个伟大的秘诀,首先就在于去掉自以为是被封在只有有限能力的躯体内的可怜想法。”这是一个值得推荐的哲理,因为人们的心障将会阻止人们的正确而客观的心理认识,用“改变自己心灵的方式改变人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生命命题。因为,人们与之抗争,与生命抗争的目的,是要延续生命的力量,使生命永存。

  城市的不设防是指人们心灵的不设防,是人们心灵障区不被设防,这正是当下现代后时期中国人重要的生命变革意义。

  城市摄影的不设防,是呼唤摄影人的心灵障区不被设防,这也正是当下现代后时期中国摄影人重要的生命变革价值。

  

  我曾在《跨越第二次障区》一文中,阐明了如下几个基本观点:

  一、中国摄影的现在告诉人们:困惑与新的选择,交迫着摄影人;

  二、如果说,曾被“文革”动乱祸害的中国红色年代,是造成中国摄影难于生机的第一次障区期的话,那么,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的年代,却明显地出现了中国摄影滞步不前的第二次障区期;

  三、经济改革大潮,是极其躁动的,开放的大门一敞开,人们便手足失措,价值观的冲击和带来的形形色色的变异,聚成强刺激冲击着人们久已封闭的心灵,不仅有国有企事业的管理机制,行业结构机制、工薪机制、人事制度的变革,同时,已经逐步触及人们对社会变革的认识差异以及对价值取向、人格道德意识,生存欲求意识,甚至包括情爱的放纵、婚姻的传统围城遭遇危机、子女养育的迫压等众多问题的变异,这都是对人们心灵变异的挑战。

  四、人们的心理趋于不平衡,程度不同的牵动着人们的心理情绪,传统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已被打破,固有的和变异的,传统旧有的和突破的新人为格局,彼此交错着,重迭着,混沌一体构筑成以往所未曾有过的复杂局象。

  五、在这样错综复杂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心灵错动是可想而知的,由于泛拜金主义的普遍倾销,使众多的中国大陆人特别是都市人群,对金钱的价值,变得更实用、更实际,甚至更庸俗。

  六、城市生活的现实,始终是充满生机,也充满着是非真假,无论是偏见或是求实,生机而多变的生活流,猛烈的冲刷着每一个中国大陆人的心灵,泛拜金主义和物质优化的多样诱惑,正直脱脱反射着现实中国大陆人的生存态度。

  七、经济大潮促使摄影人思变是无法避免的。但对自身摄影社会责任的轻视和疑惑,是一种偏失;多变的管理机制的不正常多变,造成了不少摄影人的不稳定感和不安全感;经济大潮的猛烈性,使正常的社会规程和生活规程受到挑战,不少摄影人一时无法扭转常态,至使创作审视重重受制。

  

  我以为,总结起来:中国大陆摄影第一次障区期,是从根本否定人性的理性存在,而中国大陆摄影第二次障区期,则是放纵了人性非理性的一面。两个极端,两种歪曲人性的极至,善与恶逆反了,恶却大大超量于善,从本质上是对人类朴实价值观的诋毁。

  这对城市摄影的探究,是不能脱离一个主权国家政治与经济的演进与变异,也不能脱离这个国家所经历的不同历史年代和社会环境。就中国大陆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而言,我们足以确定,作为有志向的摄影人,他(她)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是头等重要的,当下中国现代后的社会现实,不仅反映了中国的强盛,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仍存在极需要在民主化的进程中,来完善人们的心理体认,这是十分要紧的。城市,是集中反映这种大众认同的体认坐标,摄影人的心灵完善是在这一个个坐标中体现出自身的纪录现实的生命价值。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去伪存真的确立,对一个民族对一个主权国家,仍然是非常关要的课题。如果经济的迅猛发展,不断的超越固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那将是十分令人耽忧的事情。如果先进科技与经济增长的速度,不断的跨越一个主权国家的主体文化的滋养,那这种民族所必须的主体文化(请注意,不是具有政治色彩的主旋律标语文化),将会逐渐削弱,甚至被新生代和后人所遗忘,这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人文社会课题。

  十一

  当下中国大陆的俗文化,其糟粕成分,已不是过往曾经有的哪种涵盖着浓郁民间、民俗、民风的乡土文化为基础的纯熟俗文化,而蜕变成了一种低下的包含着黄色成份的垃圾文化,这将是对城市文化的一种亵渎。

  一种持续的经济发展是否反映了一种社会文化特质?应该是这样的。中国大陆自“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经济持续发展,它所反映出来的一种社会文化特质是什么呢?以商业娱乐文化为中心的消遣文化和享乐文化,逐步得到了滋长和延伸,这是经济繁荣和物质生活富裕带来的必然结果,这也就是当下中国大陆都市文化,在物质基础调控下的欲求文化。它具有大众性也具有阶层性,它的核心是休闲娱乐,以减轻工作、业务带来的负压,是一种完全自在的解脱精神负压的大众文化,其中包括的夜总会、歌舞厅和酒吧文化,无疑存在着情色文化的浸染,所以,在整体都市文化的范畴里,性的开放和性交易是存在的。经济发展引发了中国大陆民营经济的空前崛起和繁荣,是促进情色文化滋生的经济基础。

  情色文化在中国大陆的滋长和发展,明显具有鲜明的阶层性,由于它具有依赖性,所以,带有共生依存的社会特性,进而可以说情色文化,不仅对夜总会、歌舞厅和酒吧的娱乐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心理娱乐需求,而在消遣过程中会促进接受心理娱乐的参与者,进入生理愉悦需求的渴望,而这种渴望也并非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适应过程,一般来讲,从心理娱乐需求进入生理愉悦需求,只是一个极短时间的进入转换。重要的是,由此而引发出来的社会问题,比如家庭解体、离婚率增高、包二奶等日趋普遍。

  十二

  都市文化的概念,在中国大陆具有特性。这与西方世界的都市文化概念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因为,情色文化在中国大陆,特别是涉及性的开放问题和包养情人及乱性的现象,与中国传统性文化和传统的重男轻女的伦理道德观也有着传承的关系。

  探究中国城市文化,不可缺少对它的社会发展的依存关系的分析。中国当下物质时尚文化,我认为只是一种社会公众化了的面上文化,情色文化却是另一种隐私化了的私欲文化。城市摄影的概念,在中国大陆的取向,应从三个方面探析:

  一、社会的细观纪实

  它需要摄影人有客观审视的冷峻态度,它需要摄影人有“深入角色”的直接感知和洞察现实社会的敏锐力。同时,具有持续坚持深层纪录的综合能力。比如,成专题的,有目标对象和特定社会环境的主题摄影。它包括,城市建筑象观,人物象观和城市各种生活象观。

  二、社会的杂观纪实

  它需要摄影人对社会的城市流有明确的体认,它要求摄影人具有充满融入当下社会的生活激情,你眼前的时尚社会恰如中国把玩的万花筒,你善于选择,而不是被眼花撩乱的城市百态所迷离,所以,它仍需要摄影人具有敏锐的洞察社会的能力。

  三、社会的随意纪实

  它是充满随意拈来的瞬间需求的,但这种需求又来得十分随意,它不需要你要怎么样,而希望你随便怎么样。这是一种自己进入城市角色的一种摄影,你就是城市中的一员,你的眼中见是充满不自觉的收放,就如同你在街上走着,见到卖冰糕的小贩,你突然想吃冰糕那样的感觉。

  城市文化(在中国大陆的别称是都市文化),它是一个国家大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城市文化,应该具有个性特征而并非千篇一律,比如京都皇城文化、成都锦官城文化、开封汴梁文化、西安长安文化、上海海派文化、济南泉城文化、杭州西湖文化等等。

  十三

  大中华文化是由这些典型的城市文化所组合而成的民族文化,这是有机探研中国民族文化的切入点。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不是抽象的文化,都是在具体而有久远历史底蕴的城池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汇流而成的那种民族文化。

  如果从当代先进的网点学的分析入手,将特定的城市文化作为点,并将最能用影像表达的摄影作为发射台,能会透放出怎样的传统历史文明与当代社会文明相融合的影响力来呢?这种以点构网的文化探究,极需要有志向的文化抱负者来开拓。因为,在中国大陆至今尚未形成一种或者某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成熟的城市文化专题推向社会,进而推向世界。

  城市文化专题的整体推广、介绍和宣传,是宏扬大中华民族文化的战略性举措,如果地区性的城市文化专题,从历史的、社会的沉积高度,与当代城市经济发展的主潮结合一体,那是非常生动具体和具有大众感召力的。中国版图上最重要的西南重镇——成都,不仅是中国大陆西部战略的前沿中心城市,也是中国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大都市之一。成都的锦官城文化,它的传统文化核心是历史久远的,其中包括震惊于世的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此次由成都政府与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间摄影团体,联合推出的“大聚焦”,将城市文化与摄影艺术紧密结合,向中外社会推出锦官城文化是前所未有的,它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性,对于改造中国平民文化,进而促进文化与经济同步,十分值得推崇。[NextPage]

  十四

  很多人并没有留意,他(她)们在不知不觉的打发着眼前的时光,无论他(她)们在哪个城市,也无论他(她)们在哪个城市的哪个角落,他(她)们对眼前的一切,总是不屑一顾,总是随其自然。人们常常被习惯所左右,常常会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一切熟视无睹……,过去的人是这样,现在的人大致也都是这样的。

  那,你如果是做摄影的,你会是这样么?

  一张若大的中国版图挂在你的面前,那么多划圈圈的城市,就象星罗密布的天宇,它们默默的坐标在那里。那,如果你真是做摄影的,你能跟它们对话么?当夜幕掀开星辰的舞台,你远远遥望着它们,那无奈的瑕思和漂渺的幻境,终是不可思意的,既便你用相机如何尽情的描画着它们。但,这毕竟是隔岸相望的,得不到任何属于心灵的沟通……

  面对城市,无论它有多大,但它无法大得无边大得让你无法接近。因为你要生息在这里,你要与它们共存共生而息息相依。

  有一位老人,他已经到了垂暮之年,老人扶着拐杖蹒跚地行走在他儿时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他左顾右盼,他早已茫然不知所措了,眼前尽是高楼大厦,楼厦之间仅有有限的一线天,就如同岩峰之间的一点点天宇,老人颤巍巍的从干瘪的唇呶呶地吐出伤感的话语:“我的老柳根,我的小北屋!哎哟,我的妈妈呀!……”老人竟然蹲在了大马路的花坛旁,呜呜地哭泣着。

  人们无法摆脱记忆,也无法摆脱命运的驱使。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不仅仅需要吃穿,也需要聚合而成,世世代代共居的城市。但是,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又给人类带来的什么?

  十五

  先要确定都市和城镇的定义概念。

  都市,是指具有典型的大城区格局,人口在一百万以上的城市;同时又具有典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本质特征。也就是说,它不仅城阔人众,而且在城市质格意义上,代表着特定时代的统领社会发展的作用和领先社会最新发展潮流的作用。

  都市的概念,当然具有人类文明发展史过程中的极其鲜明的据点特征。所谓据点特征,就是它的特征不变量,也就是具体所指的“这一座”城市的特殊发展史和相匹配的社会性传承关系以及固有性、变异性风貌的特征不变量。换句话说,无论它怎么发展和变化,其典型都市的特征不变量,将其特质永久的保存下去,这都是每一座都市所独有的。

  被称为都市的城市并不是很多,就中国而言,所说的省城,一般都是都市,而称得上大都市的却具有国际性,比如北京、上海和香港。

  城镇,是指中、小城市。也包括以突出的经济或文化活动着称的典型乡镇。中、小城市在我国数以千计,加上典型的乡镇,共计上万之多,而中、小城市也就包括了县城和县级市在内。

  城市发展的文明和繁荣,是人类创造世界的必然结果,它无不与人类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息息相关,城市的发展、成熟和再发展也无不跟一个民族的气格、强弱和兴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城市的稳固和完善,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象征,也是一个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稳定、繁荣和丰厚的标志。

  十六

  中国版图辽阔,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中华民族又是一个勤劳、勇敢而智慧的多民族大家庭,众多人口的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甘苦以共,泱泱中华历史悠久。那么,城市这个大概念,就决定了中国社会据点网状的独特的社会生息结构。它最显着的特点是,已形成了成熟的社会生息链圈和圆周型中心扩散式的城市架构。

  中国城市这种多趋于有中轴核心的特点的圆状及有规律绕圈扩展的建城结构,应是带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特色的传承的浓厚色彩,它是中国城市布局模式中的一种最为明显的造城方式。

  当然,也有不少城市,因为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因素,它并不完全是这种城建结构,但,中轴核心点亦较鲜明。

  为何要分析城构形式?这个话题,对于我们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递进、延续和变迁的关系,具有不可忽视的认知意义。

  我认为,它的认知意义具有如下三方面的启示:

  1、这种城建结构,原始于古代皇都布城的君主思想。以皇城为轴心,内城及外城都要依存围绕而筑,比如北京、西安等城市。这种古代的君主与臣民划有等级的筑城方式,便完整的保存下来。

  2、这种城建结构,对后人特别是现代人改建或新建城围,都有深刻的影响。其一是要保存先人留下的古建筑文物;其二是中轴扩展式建城,也具有一定的规正街区和交通便达的特点。古人筑城除了受君主思想所限,其实,都同时考虑了街区的方向规划(比如正北、正南、正东、正西的地理指向等)和交通的方便通畅这些因素,它无疑具有城建的传承性。在这悠长的围城生息过程中,同时又孕育了一种特有的市民习风和市民文化,它有极强的传承性。

  3、这就明显的道出,建城的历程和城建的变迁,无不是浓重的市民习风和文化孕发、滋养、成型的过程。这种市民习风和文化因悠悠岁月而磨砺;因迭迭变迁而成熟。

  十七

  城市摄影应分为两大类:都市摄影和城镇摄影。

  作为职业摄影人,你将如何面对城市摄影?或许细说起来,你又将如何对待都市摄影?又将如何对待城镇摄影?

  资深摄影家陈锦,花了十多年的时间,专注于城市中的市井生活,他在拍茶馆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一些事情,也触摸到了有关城市摄影的概念问题,我不妨将他的体会实录在此:

  陈锦认为:“可以说,我现在对城市摄影的了解,还不算很深。只能说我所接触到的周围的一些事情,谈谈我自己的感受。我以为城市摄影是随着社会发展的一种形态,比如几年前我拍市井,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沾上了都市摄影的边。尽管,那时它还不叫都市,没有现代大都市的概念,但它毕竟是属于城镇生活,或者说市井生活。这种概念,就把它放大了,我们现在用都市这个概念,来判断现代摄影人的镜头和他们头脑拍摄与思考现代城镇,我们把它叫都市摄影。”

  陈锦说:“都市摄影,它就脱离不开时尚的东西,一种文化前卫性和潮流性,如果脱离了这些,它就不叫都市摄影。尤其是一些新锐的年轻人,用他们的敏感的触角,去感悟年华。这也应该是我们现代都市摄影人的行为方式。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仍然脱离不了现代都市发展或者说现代都市文化发展的一些问题,比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所带来的问题,也就是说,现代工业的发展,现代科技的发展,不仅破坏了森林,破坏了水源,污染了环境,我们所面对的城市,无论都市还是城镇,关键是面临着人的价值质量的重新解构。在解构过程中间缺乏很多的东西,所以城市人现在感觉到危机也就在这里。比如,现代人需要一种新的对人生的看法,或者对人际关系那种变化,或者对物质追求的一种看法。从我个人的角度讲,人在对待物质生活的追求上,它是有限度的,就象现在这个社会的资源有限一样。如果你的这种物质追求是无限的,你就违背了自然规律的法则,同时也就违背了人的生存价值上的社会规律,因为社会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建立在自然的发展规律基础上的,你一旦首先把这基础颠复了,那你今后的发展就会出现问题。”

  十八

  陈锦指出:“现在包括我们的都市摄影人,当你用很敏锐的触角和眼光,去看待我们城市的发展的时候,你必然也要受到这个城市环境的影响,因为你每天要吃要穿,还要生活,所以也要受社会本身的制约。所以,我就有很多困惑,对现代人的行为方式,社会的一些现象就有很多困惑。这种困惑有待于不断的去改进,随着社会的发展,都要不断的去改进,包括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腐败和人们内心的扭曲及某种失落。为什么叫失落?就是因为丢掉了我们过去很多可以传承的那么一种很好的价值观,一种价值体系。它丢掉了,它没有了!可以说,我们曾经是有理想的人,毕竟是有理想的人。甚至还有过誓约要为某种精神而奋斗,既使是宗教的,都有一种理想的寄托,哪怕是心灵中的神灵。在我们现在社会中便有一种缺失,这种缺失它就表现在过多的缺乏一种精神上的追求,而把自己放在无限制的一种物质索求的位置上。为什么现代人有那么多的贪欲?那种诱惑那种刺激已经无法控制自己。我们的所谓城市摄影,它自然摆脱不了这种现实。作为摄影人可能在这方面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感悟,但未必就能把握得住。比如上海和广州有一批年轻人,他们的镜头在面对都市的时尚,同时也表现出了他们一种浮躁的心态。他们在影像的把握上甚至很奇特、很怪诞、很反常规,把一些影像(弄)得很模糊,或者光圈不足或者曝光过了。但,他们会不屑一顾地觉得,你们是很传统的,我就是要用这种方法来表达我对这个世界的判断。当然,他们这种做法并没有什么不对,它正好反映出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一种非常扭曲、非常怪异的心态。但,仅仅作为一种个人的(因为你也是现代社会中的一员)情感感受,我个人认为,这种东西,最终不能保存下来,都是过眼烟云的东西。所以,如果我们面对自己生存的城市,真正能够留下来的,一定是更深入思考表现出来的社会影像和更成熟对社会有一种感悟后表现出来的社会纪实影像。”

  他认定“都市摄影,它是处在社会发展的前沿,这是肯定的。正因为有都市摄影,它才能够告诉我们:我们的时代曾经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或者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社会发展阶段。但是,我就觉得一般的表现,它最后都会了无痕迹,可能最终能留下来的,都是非常有深度非常有社会内涵的东西,而最后能留下的也是极少数极少数的。”

  十九

  陈锦的上述见解,我归纳有这样几个要素:

  1、城市摄影,包含着都市生活和城镇的市井生活;

  2、摄影人镜头的判断,是与自身的思考和感悟直接有关;

  3、都市摄影具有文化前卫性和潮流性;

  4、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会给城市带来诸多新问题,关键是使人们价值质量面临重新解构;

  5、这种人的重新解构,表现在物质追求价值观的恶化;

  6、城市观念的错动,引起多种困惑;

  7、困惑需要改进也需要化解它;

  8、人无法没有精神目标,精神价值的确定为首要;

  9、面对城市,表像真实仅是主观自解的情感喧泄,只有内象真实才能从客观真实中捕捉具有自审价值的历史性影像。

  城市摄影,无论都市摄影还是城镇摄影,正如资深摄影批评家顾铮所示:摄影面对“普通老百姓更有视觉亲和力”,更能客观而准确“传达中国正在发生与曾经发生的事情”。也正如顾铮讲到的:“用影像去看中国社会变动。”

  顾铮尖锐地指出:“许多中国摄影家对中国的现状把握没有独到的个人视角和立场”,“对城市化进程的呈现,只是满足于表面的摩天大楼,高消费生活方式等等。这只是一个方面,而作为一种平衡甚至抗衡,从一种个人独特的视角去审视城市化的进程的摄影家还是很少。我想,强调一下摄影家需要个人的视角,从独立的立场出发还是有必要的。尤其是现在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宣扬政绩,请十几个摄影家来搞‘某城一日’‘某城一周’好吃好住好招待,把照片交给当地政府编选,结果编出的画册与一些有自己眼光的摄影家所看到的与想表达的完全背道而驰。”他痛心的结论是:“他们编出的都是很漂亮的画册,但都是城市中最表面的物质的东西,回避了基本的真实。”

  二十

  那么,什么是当下中国最本质的城市真实呢?顾铮认为,“中国现在正是社会变动最剧烈的时候。”这就不难审视到,当下中国的城市现实,正是社会变动最剧烈的焦点,进而说城市纪实摄影将是最值得关注的专题影像手段。

  中国当下城市的现实,具备着何种特点呢?

  我以为有如下几种特点:

  1、城池内市外郊区域地带的建筑物争夺战空前活跃,一方面是旧房拆迁和改造,另一方面是圈地占地大兴土木,房地产业泡沫化;房产销售量偏激化,供需失调,贫富需求因财力参差不齐皆失调,市民心态情绪化;

  2、时尚旋风席卷城市每个角落,无论都市还是城镇皆无法阻挡。时尚潮流随之涌来,不仅是物质流的也是文化流的。比如它不仅是新款服饰、配带和家装,而已是网吧文化、流行音乐、DJ文化、酒吧文化和影(音)像文化的多种汇流,人们对时尚孜孜以求而迷醉;

  3、市民价值观正在变得百态不苟、浮躁不已。城市呈显着喧啸和默然悬殊的情感错动;新型情爱观如汹涌的潜流,冲击着人们的心灵,卡拉OK、夜总会KTV包厢、桑拿保健、各式按摩、粗俗歌舞、艳舞表演,夜生活的浸染,使常规的休闲娱乐和传统家庭面临巨大的挑战;

  4、经济变革促进国企发生快速的裂变,打工潮席卷全国大江南北的都市和城镇。个体型经济发展迅猛,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生存意识;文化团体及个人同样面临市场的挑战,文化产业进程举步维艰;高等教育面临严重的供求失调,扩招新生入学成为怪圈。

  现实是客观而无可避回的,现实就是现实。中国城市呈现出来的社会多种复杂面,它无时不刻的在提醒人们思考、选择和取舍。浮华市景灯火栏栅处是何等的催动人的情思!当你扶栏站立在夜都市人行天桥上,凝望着车水马龙的流光欲河时,你又在想些什么?

  二十一

  面对现实的围城,美好是什么?不美好又是什么呢?

  作为城市的摄影人,你又是如何通过影像来体验?你又是如何通过影像来感悟的呢?一位资深的影像传播人说: “如果我看到了,当你看到的一切,你想这个世界上,千般的山川风月,有百代的悲欢离合,当你用影像把它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好!你一定会给大家一种生动、新鲜的况味。让大家在一种生动、新鲜的况味中,感觉到影像中碰撞出来的一种生动而新鲜的生命活力。”

  这就是真实通过影像带给人们在视觉上的况味及碰撞出来的感觉,它不是疑惑也不是困顿,而是一种与生命抗争的生命活力的显现。那,我们还有必要用得着去苦苦思寻什么是美好,什么又是不美好吗!

  就连普通人都知道,人没有思想就没有发展。这就是人们为什么需要思考、选择和取舍的重要前提。城市人是这样,城市的摄影人更应是这样。那,于丹所说的“况味”和“感觉”其中还有什么深意呢?

  二十二

  真情实感的处身于城市之中,你感受的生存价值应该是强烈的,而城市摄影影像所体察的“况味”和体验的“感觉”,它的深意就在于使人们的内心得到安抚,从而使人们在与生存抗争的核心价值中求得延续和永生。

  上海一位年轻的城市影像制作人陈青松深有感受地说:“作为影像作品,当它出来的时候,它就会帮助不同年龄层的人彼此来体察内心的错动,对他们应该是一种安慰。然后,又可能让他们彼此对内心有一种清理。”他的体认是:“很多不同年代的人,都有不同的境遇和存在着不同的内心焦虑,这是很正常、客观的。就是说年龄层的不同,但都会有内心的喜怒哀乐,特别是面对现实内心纠葛产生出不同的焦虑,人们需要沟通,但现代人的沟通又特别少,内心的沟通基本没有,四、五十岁的人跟二、三十岁的人之间都很少沟通。”

  人们的内心是需要清理的。人们面对希望和失望,交炽着复杂的人生体验,就必然面临着思考、选择和取舍。而使人们的内心得到安抚,进而从失望中寻找到信心,再走向新的希望,这正是城市摄影在当代社会中最重要的功能。而只有这样,真实纪录中国现在社会最剧烈变动的现实,摄影人的镜头才能表现出活脱脱的生动的城市现实。

  二十三

  星罗密布的中、小城镇像天宇的繁星错落在辽阔的中华大地,除了首都北京和直辖市天津、上海和重庆以及特区香港、澳门和台北,那数得上来的省会就像环绕太阳的恒星,在中国若大的行政版图上,又形成了无数个都市的中心圈。

  有十几亿户口的中国人,都还是秉承着老祖宗的观念要“进城”或者“到城里去”。城在哪儿呢?有还是有的,比如西安,还要平遥和荆州,还能见到高大延围的古城墙和城门楼子,那都是为了纪念老祖宗,硬留下来给后人和外国人观瞻旅游用的。

  不过,你细品着大中华的民风和传承,骨子里多半仍浸染着很深的围城斑痕,血管里流淌着很浓的城民意识改天换地了么?没有。天,还是那样神秘莫测的天;地,还是那样厚实固有的地。可,人们所面临的都市生活、城镇生活,却在发生着惊天动地的变迀和发展,这就是中国当下最大的城市社会的舍离现实。

  记得陈凯歌有一部只有10分钟的故事短片《百花深处》,他就活脱脱演释了胡同动迀后一位痴颠男人硬顾了一辆搬家车,返回巳一无所在的空旷地里的那种丧魂失魄的离舍狂情。

  二十四

  影像是什么?持相机的城市摄影人又会做什么?就在去年,我在成都所见的盐市口动迀拆屋和文殊院动迀拆屋的情景,那场景的悲壮和残落令心灵颤抖,却没见到任何一位摄影人的踪影。上海老西门一带的动迀拆屋,以及徐汇、静安、黄浦和长宁几个区的动迀现场也极难见到摄影人的踪迹。再往早一些说,深圳和广州的动迀前后呢?摄影人都在什么地方?

  其实在全中国的各个大中小“围城”里,在人间漫长岁月中悲怆失错的命争故事,都深深埋藏在了人们脆弱和屈从的心窟里。城市生城市长的摄影人触摸到了吗?或许你早巳熟视无睹?

  对生息巳久朝夕相依的城市家园,人们都会长久的培育一种难以言状的生息依赖和亲密共融,它没有浪漫激赿的跳跃,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浮沉,平凡平淡甚至孤寂无聊,但那道边的老电杆,檐沿的杂草,院内的挑李草花,街坊的寒喧,童年的孩趣,公厕的嗡蝇,拉煤的乡夫,送奶的大妈,小杂货店,修鞋补缺的大叔,收破烂的,带红袖章的小脚老太,……这昔日的街巷里外,还有什么值得你记忆的呢?

  二十五

  逝去的总归多消失在无尽的时空中,当哨鸽仍在你视线中掠过盘旋时,那高耸着的塔楼,就如同在峡谷般让鸽群惊慌无序的冒险临飞。城市摄影人的心灵世界应是个无城界的大千世界,城市摄影人不可以仅仅靠凭空的记忆来面对你生存和工作的城市。相机给予你责任,你给予相机会有怎样的热诚和把悟?

  最让我思怀而惭愧的有这么一件事:北京西城区新街口方圆不足两里地的地段内,有一位巳在这地段足足生活了三十年的流浪人三子,我早年初初认识他时,还不足二十岁,我在最近又在新街口丁字路口路东,见到了他。我内心的战栗让我昏眩,三子明显老了,但他的精神依然三十年如一日的好,他说:“我都四十九岁啦!”四十九年的不屈生命在街头度过,他顽强的生命,让我羞愧难言……

  影像的记忆是生命抗争的最有价值的真实佐征。热爱视觉的意义,并不因为你拥有了一台胶片相机或者数码像机,我始终认为:城市摄影的精髓,核心的人本价值就在于:把你手中的相机尽快对准你“熟视无睹”的城市生活真实。

  一个无生命的物与一个有生命的人相遇了,有生命的人给予了无生命的物以生命,于是便让有城市悟性的摄影人,用手中的相机蕴发出动人心魄的故事。这真实的影像故事,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蕴发的,可以做成的。

  做成的留下了真实中国的一景一物,岁月苍桑的老照片的价值就此诞生。摄影人心中有“城”便有诚,而心中无“城”便无诚。所谓“眼中见则心中见”的真义就在这城诚相融之中了,它与相机夲体毫无相干。相机也一样,只有给予无生命的相机以生命,你眼中所见进入相机所见才会有心灵所见的真实的生命灵性。

  (编辑:刘颖娜)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