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中国摄影艺术的国际展示不够

2014-03-20 14:12:02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傅文俊

   

  “中国文化软实力”这个大的话题,是广大人民所关心的问题,更是活跃于国际国内的学者、艺术家所关心的问题。在文化的包容性上,学者易中天形象地说出了广大艺术家的心声,“文化想要大发展、大繁荣,就得放水养鱼。而且,还不能放纯净水甚至自来水,只能放没有受污染的江河水。江河水是浑浊一点,可惜水至清则无鱼。由此可见,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最需要的是宽容的态度、宽松的环境和宽阔的领域。”
 
  徐冰、周春芽等活跃于国内外画坛的艺术家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述,“其实文化软实力非常重要,优秀的电影、绘画、音乐,全世界的人都会喜欢它。”
 
  在周春芽看来,中国现在已经具备“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力,有优秀的艺术家、文学家、诗人、音乐家。但缺乏跟世界的交流,也不能完全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观念。积极地“走出去”,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璀璨文化宣传、推广到国际,让世界各地欣赏和了解中国艺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成为文化艺术界人士的共识。
 
  作为中国当代知名观念摄影艺术家的傅文俊,由于频繁地参与国际性交流,使得他在关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输出上,有了更为客观、深刻地认知。谈到中国当代摄影,傅文俊认为:近些年中国艺术在国外文化交流比较频繁,一定量的展示已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但就艺术种类来讲,摄影艺术在国际的展出不够多,远不及其他艺术形式。十九世纪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以来,极大地改变、丰富了人们观看世界的手段。摄影在中国是大众化的艺术,影响力巨大,好的摄影家、摄影作品层出不穷。在中国,摄影对于社会、经济、文化乃至思想的影响是具体和直接的。它不仅反映民众心声,也将政府的声音传递给大众。中国摄影不仅记录了中国发展的点滴,将发展中的中国呈现给世人。世界若要了解中国,必然要关注中国摄影。中国当代摄影在今天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纵观中国当代摄影发展历程,纪实摄影曾占有极大的份额,但近些年来,受西方当代思潮影响,观念摄影在中国异军突起,这都为摄影艺术多样化发展拓展了道路,世人应当认识到中国当代摄影的价值所在。傅文俊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引发世界对中国摄影艺术的关注。随着一批批成熟作品的推出,将不同以往的中国影像资源内在的艺术魅力推到当代本土艺术的前台。在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鉴赏者的目光中,中国艺术家所制造的影像生成了一种具体可感、可以辨识的中国魅力。这种非同寻常的魅力在艺术全球化的进程中日益聚合成具有辐射性的视觉力量,成为使国际社会眼睛一亮的视觉新焦点。
 
  摄影艺术跨越国界,图片语言国际通用。阿尔勒国际摄影节、VISA国际摄影节等汇集了众多优秀摄影师,通过图片展示、交易平台,形成国际性、无语言障碍的文化交流契机。傅文俊说:“我国很少举办摄影大展,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等活动起步都较晚。希望有更多的中国摄影家走出国门展示作品。”
 
  傅文俊近些年活跃于国内外摄影界,致力于摄影与科学技术充分地融合、非物质文化当代性转换的艺术实践中。从最初的纪实摄影、中国画创作和美院学习油画,再到观念摄影创作,傅文俊对美学知识的系统学习与多年跨界创作的经验,促使其在观念摄影艺术创作中迸发出多元化创作方式和结构性思维模式。从最早为大众所知晓的《退场》系列开始,艺术家孜孜不倦地创作了《他心通》、《十二生肖》、《万国园记》、《幻化》、《图腾》、《哥德巴赫猜想》等大型系列作品。其作品多以纪实摄影的手法结合后期制作,在不跨越摄影概念的同时无限地接近于新媒体艺术,以表达有关历史、人文与当下的诸多观念,呈现具有网络、传播、互动与虚拟特征的艺术形态。
 
  中国观念摄影是近年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先锋力量,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文艺发展的最前沿。傅文俊作为中国当代观念摄影艺术的代表人物,频频在国际重大展览中曝光并获奖。通过人们熟悉的当代艺术样式、媒介及展示方式,传达着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引人入胜的异国情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策展人、美术馆、收藏家及公众的关注。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大国,中国艺术应该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位置并拥有自己的发言权,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进行国际艺术交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汲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共同促进国际艺术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国的软文化实力。当然,国家的文化策略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更多的还是需要艺术家积极地走出国门,寻求更为广阔及更高层次的艺术交流。傅文俊作为中国当代观念摄影的代表人物,在文化艺术输出的大背景下,积极构筑海外学术交流体系、拓展市场空间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4年,对于傅文俊来说将是一个丰收年。继应邀参加2013年第55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平行展、第35届纽约国际艺术博览会、第19届法国巴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迈阿密光谱国际艺术展之后,2014年1月、2月受邀参加了迈阿密国际艺术博览会、第17届棕榈滩艺术博览会、佛罗里达州的艺术设计展(Art & Design Show)、迈阿密艺术设计展、第18届因斯布鲁克艺术博览会(ARTINNSBRUCK)国际当代艺术展。《幻化》、《他心通》、《哥德巴赫猜想》等系列代表作品陆续闪亮登场。观念摄影作品《幻化》是近年来中国当代观念摄影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精品,曾参加了第十九届法国巴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并获得了国际金奖。《幻化》系列作品中,傅文俊运用了两个元素:一个是佛教造像,一个是X光片医学造影。把两者放在一起,是希望表达出对生命的终极关怀的思考。医学造影和佛教造像都是人脑发明与创造的,所不同的是佛教造像是关于信仰,是虚拟的。而医学造影与此不同,它是实在的、物质的。但两者有着共同之处,即对人的终极关怀。同时《幻化》包括了大足石刻和荣昌夏布两件文化遗产,这两件文化遗产也因为傅文俊的观念摄影艺术在欧美受到广泛关注。活动主办方将《幻化》作为展览对外宣传的主要作品。
 
  从拍摄文化遗产到以艺术的方式介入到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傅文俊的艺术思考逐渐走向了纵深。正如美国著名艺评家、策展人路易斯·瓦伦崔拉所说:“傅文俊对于当下息息相关的人类问题---信仰、历史、科技和文明有着众多的思考,这些回答无不体现出他的博学。作为视觉艺术的关注者,我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傅文俊先生,得以看到一位大师如何用他生命的标准描绘人类大脑,这是非常荣幸的事情。对于我而言,作为一名有着艺术、时尚与新闻背景的策展人,我们深处世界历史变革中,欣赏到傅文俊先生的作品,让人深感喜悦。他的作品是世界艺术的瑰宝,其通过多媒体艺术创作的作品以独一无二的方式概括出了人类的世界。”随着中国近些年经济、文化的发展,欧美民间社会愈发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产生兴趣。以往提及中国当代艺术,美国观众知之甚少,仅限于早年一些旅居海外创作的华裔艺术家。总体看来,他们对于中国当今文化艺术发展状况的了解是滞后的。中国观念摄影是近年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先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文艺发展的最前沿。傅文俊作为中国当代观念摄影艺术的代表人物,其向海外展览的拓展必将进一步增进世界对于中国发展的更广泛的认知。
 
  值得再次肯定的是,摄影这一媒介作为切入当代文化、艺术的有效载体,已经开始与本土叙事相结合并介入到了中国当代文化叙事的整体语境当中。再生影像和虚拟影像创造着人的知性、主观性所映射的非自然图景,其中所伸展出的观念刷新了人们观察世界和社会生活的习惯目光和感知方式。在中国实验艺术自身需求的催生下,艺术家的观念对摄影、数字影像的进入和充实,很快使摄影这一艺术样式成为先锋艺术发展的试验场。观念影像成为真实呈现中国人心灵史演变痕迹的有效而丰富的文化景象。这些影像作品如实地再现着艺术家形形色色的日常生活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与文化的思考,展现着艺术家在更替迅即的消费文化背景下的理性思维和观念表达的生动形式。在直接面对公众的过程中,影像以其现实与观念的双重性生成令人难忘的艺术魅力,其中丰富、多元的事实和精神的流变通过艺术家对自身日常境遇的机敏体察和感悟,或多或少地体现于作品中,使充满活力的影像作品具有观众可以普遍感知的强劲的信息量和极为主观的文化特性。这种表现形式及文化特征也正是傅文俊活跃于国际摄影舞台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下,观念摄影已经成为可以与行为艺术、多媒体艺术等最流行的现代艺术平起平坐的艺术形式之一。由于观念摄影的部分特征是传统摄影无法比拟的,其本身独具的直观性、快速传播的特性,加上西方艺术市场中影像收藏价格近30年来一路攀升的强大推动力,使得观念摄影在当代艺术中正展现出巨大的吸引力。同时在政府对内对外的文化交流的宏观引导之下,美术馆、博物馆探索摄影收藏的规则及展览大纲的启动,专业摄影博物馆的筹建及北京摄影双年展的筹备,摄影博物馆热已初现端倪,这都是学术、市场体系构建的积极信号。由于观念摄影在中国起步较晚,加上目前观念摄影收藏价格的巨大诱惑力,观念摄影目前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里一片方兴未艾的试验田,成为拍卖场上的“抢手货”。纽约苏富比的现当代艺术研究专家马歇尔·魏格曼指出,“国际艺术品市场对艺术摄影的热捧,是中国当代艺术摄影开始在国内外风行的一种保证。这个大市场就如同一间暖房,提供了最基本的客户和市场支持,保证着新生的中国当代艺术摄影市场的健康成长。”在国家的文化输出的宏观政策调控之下,艺术家个人先锋与桥梁作用更为凸显。艺术家应该更为积极地、规模地在文化本土构建的基础之上走出去,构建更大范围的学术交流体系和抢占更为广阔的艺术市场空间。
 
  (编辑:刘颖娜)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