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一张艺术照片的薄与厚

2014-02-07 10:19:51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翟永明

   


北京中央美院美术馆,诗人翟永明、艺术家牟桓。 (张骏/图)


法国圣雷米精神病院外的荒地。 (张骏/图)

  自从我在微博中发布了下面一小段关于业余摄影的议论,并得到成都业余摄影界认可之后,我一直试图把关于“当代”摄影中的业余立场这一观点整理成文,但由于生性疏懒,一直没能提笔,借朋友张骏的摄影展启动之时,我把这些思想碎片整理如下:
 
  “业余”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意指没有任何实际利益和目的而热爱于某件事情的人,对应词“职业”,指的是被雇用的专业人员。
 
  这是一个消解专业领域的时代。各个行业间的跨界行为(另一个领域的业余姿态)产生了一种综合艺术。跨界合作就是业余姿态。所有的艺术领域都被拉平。“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和数码摄影民主化,催生出大量的业余摄影爱好者。而海量的业余摄影作品使得摄影回到其本质——纪实的源头上。
 
  随着摄影设备的简化和便利,专业人员和“业余”爱好者的区别已越来越模糊。
 
  当“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品”正渐渐变成一个无解的答案时,摄影的美学标准也变得普适和广泛了,在今天,个人的亲历体验和现实的自身魅力混搭在一起,等待着呼之欲出的镜头和足够敏捷的快门速度去发现和凸显它们,包括那些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部分和早已被表达过的东西,摄影大众化、日常化之后,摄影爱好者得到了解放,从专业水准和心灵上更为自由。
 
  在网络时代,业余摄影的问题与各种艺术问题都连在一起:比如我们通常说到的“西方历史中的东方影像”这样的话题。就是因为最初进入中国的传教士和冒险家都是业余摄影家(这也说明了业余摄影和专业摄影身份是不断转换的)。他们在中国的业余摄影活动构成了“西方历史中的东方影像”。其摄影的目的和水准以及运用,都是超过美学意图的。我在一次关于成都的摄影展上,看到最早成都青龙场的一张农民赶集的照片。那是一张由传教士拍摄的影像模糊的图片,正是西方传教士和冒险家表现异国情调的业余摄影,同时为我们保留了上世纪初的中国图景。
 
  今天,海量的观光照也为我们提供了东方视野中的西方影像。有意思的是:西方历史中的东方影像都是贫穷的、落后的、民俗的、乡村的;符合西方人的东方想象。而来自中国人的西方观光照则全是光鲜的、美丽的、城市的、童话版本的;没有人会去拍纽约的哈莱姆区或者法国的移民居住点。这也不符合中国人固有的西方想象。
 
  在网上我们可以看到大量让人眼花瞭乱的旅行、美食、风景图片,大多数图片在数码相机不断发展开拓的背景下堪称技术完备,画面美观。但真正能够在摄影类别和风格上有所追求,能够纵深到画面之外去发现社会和人文景观的并不多。但一旦出现这样的摄影师,其作品一定与大多数专业摄影师有很大的区别和具备相当独立的视野与眼光,凭借越来越专业的数码设备,这样的摄影师往往能够将自身的专业背景及文化素养运用到独特的视觉观念和形式上,成为独具一格的、不弱于专业人士的摄影人才。
 
  艺术家摄影师张骏便是这样的人。[NextPage]
 

西班牙托莱多的晨曦埃尔.格列柯曾来到这里画了著名油画《托莱多风景》。 (张骏/图)
 
  张骏早年便是成都美术圈的知名人物,油画作品曾经获过奖,参加过无数美展。其间张骏兜兜转转,改行后又改回来,做的还是与艺术有关的事情。虽然油画不再涉猎,但几年前却爱上了摄影。这几年他业余时间全部用于拍摄照片和处理后期,在网上发布照片、与网上的摄影爱好者互动。
 
  张骏的照片颇能展现出其专业背景,艺术家的视野和观察以及生活状态,一一反映在他的照片中。他喜欢拍摄身边的艺术家朋友,艺术圈的各类事件,出外旅游的纪实性拍摄。张骏的拍摄随意但又刻意,尤为注重后期的处理,这就利用上他的油画专业技术。他说这是他与别的摄影师不一样的地方和优势。凭借科技手段(Photoshop或别的后期软件),他能在电脑上如同使用画笔一样地处理照片,在照片上把他对油画色彩运用、构图和艺术观念,与摄影图片融合起来,成为介于“纪实”与“纪虚”之间的具有艺术家特点的艺术照片。
 
  他的一些照片拍摄于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勒和阿维尼翁。阿尔勒和阿维尼翁因艺术家梵·高与毕加索的作品而闻名于世。而后来的艺术家们则根据他们画笔下的地点来到这些真实的场景中,幽思忆旧,缅怀当年的艺术偶像。同时,摄影师把这些现实的场景再次纳入艺术图景中(这次不是用画笔而用镜头),其中的转换、挪用,已极具“当代性”。比如一幅优美宁静的风景照片《托莱多的晨曦》与格列柯充满魔力、扭曲漩涡般的油画《托莱多风景》具体处于同一视野,显然是一幅致敬之作,对照起来看,也别有意味。这中间若干个世纪已然逝去,若干个艺术英雄也已作古,若干的事件、人物、场景、对话也已成为艺术史上的不朽时空。
 
  但是,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大自然迎来送往,并不管其中谁会成为下一个梵·高、毕加索或格列柯;而想要成为“下一个”的艺术家们从世界各地涌来,寻觅“艺术神话”里的点点蛛丝马迹,并试图从中获得某种启迪或“顿悟”。
 
  这时候张骏将镜头对准了他们——这既是一段现代艺术史的薄与厚,也是一张艺术照片的薄与厚。
 
  (编辑:刘颖娜)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