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由老电影剧照、明信片混拼贴而成的“摄影作品”。照片中,电影明星的肖像被含蓄而巧妙地拼接在一起,从而转化成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人”。这张“照片”的作者,正是摘得摄影界拥有最高声望之一的德意志证交所摄影奖的英国摄影师约翰·斯蒂扎克。作为一个非传统意义上的摄影师,斯蒂扎克并不亲自架着摄影机来拍摄作品,而是采取抽象拼贴的方法,利用老电影的剧照和风景明信片等作为素材进行创作,因而他的最终获奖引发了较大的争议。但是,正如摄影师画廊总监布莱特·罗杰斯所说,“他当然是一个摄影师,他成功地在摄影技术中找到与众不同的方法来揭示图片所具有的颠覆性力量,他赋予了这些图片新的生命和意义。这些新作品可能让人感觉有趣,令人不安但同时具有意义。他的作品早应该受到重视,而现在正是他的时代。不仅如此,他对下一代摄影师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斯蒂扎克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摄影师,但是在摄影技术日益更新的今天,他不从高科技入手,而是在老作品中发掘并进行拼贴,让这些被人遗忘或者忽略的老作品重新焕发光彩。这也许就是其作品打动人的原因,也是为什么在科技和摄影技术完美结合的今天,人们仍然愿意将视线转向其拼贴作品的原因。
——编者
超现实主义,用拼贴来拷问图像与现实生活的意义
拼贴(collage)一词源于法语词胶水(colle),顾名思义就是用胶水进行粘贴。根据古根海姆在线艺术词汇资料显示,在上世纪,拼贴第一次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的手法与现代主义相联系起来。自此拼贴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不再仅仅只是用胶水将两张图片粘在一起的简单手工,而是一种创新的艺术创作手法,甚至最终发展成一种艺术思潮。最初,拼贴被运用于油画中,最著名的要数以毕加索为首的立体主义派油画。画家通过以实物拼贴画面图形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进一步加强画面的肌理变化,以体现自然与绘画、现实与幻觉之间的对比。这也构成了毕加索和布拉克所发起的立体主义的理论。
而拼贴摄影则是将已有的摄影作品作为素材,可以利用图像编辑软件,也可以通过手工剪切、旋转和重叠和粘贴的方法创造出新的作品。而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照片集锦的制作也可称作最基本的拼贴摄影。
说到斯蒂扎克的拼贴摄影,则不得不从他在英国伦敦大学斯莱德艺术学院的学生时代说起。13岁全家搬到伦敦之后,斯蒂扎克就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在就读斯莱德艺术学院的时候,他接触到了来自不同学派的艺术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在他的导师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英国美学家和艺术史家恩斯特·贡布里希爵士和弗洛伊德学派哲学家理查德·魏赫姆。除此之外,在学校第一次欣赏到德国画家马克思·恩斯特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后,他就对超现实主义产生浓厚兴趣。斯蒂扎克的作品至今都带着浓厚的超现实主义的色彩。
而对斯蒂扎克艺术创作风格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德国艺术家哈格德·里希特和西格玛尔·波尔克。里希特在上世纪60年代初提出传统绘画只有模拟摄影,与摄影结合才能在新的时代继续保持其意义。而西格玛尔·波尔克则运用丰富的隐喻手法,将日常报纸、画报图片或者其他艺术大师的印刷图等素材拼贴成自己光怪陆离的作品,表达自己对当下社会的关注和反思。这两位艺术家将斯蒂扎克引领上拼贴摄影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整个欧洲情境主义运动正兴,成为影响欧洲最重要的社会文化思潮之一。居伊·德波为代表的情境主义试图把艺术和政治融合在一起,在艺术和生活之间开始创造性的革命,最终创造出一种崭新的艺术实践。在此期间,情境主义的艺术家认为现实生活正在被媒体中出现的图像所取代,这一点也启发了斯蒂扎克,并运用最直接的拼贴方法来拷问图像与现实生活的意义。
正因为吸收了多元化的艺术思想,做了不同的尝试,如照片与图画的拼贴,照片与文字的拼贴等,在抽象拼贴摄影的道路上坚定不移的不断探索后,斯蒂扎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拼贴风格,即老照片和明信片之间的拼贴,将自己钟爱的20世纪黑白电影的剧照和人物肖像与自己热爱的拼贴摄影结合起来,在摄影界独树一帜。
照片不再被原有的文化和时代背景束缚,从而被赋予新的意义
在2006“婚姻”系列的作品中,斯蒂扎克聚焦20世纪末的电影明星的公开肖像以探讨人。方法很简单,取男女两张肖像画,并各自截取一半拼接在一起,将男性和女性的肖像进行混合。斯蒂扎克希望营造出一种错位的和谐感。在作品中,被拼贴的人物姓甚名谁都不再重要,是男是女也不再重要,两张人脸似乎因挣扎着想要掌握观者视觉的主导,原本从容淡定的笑脸似乎变得狰狞,斯蒂扎克希望借此来探讨人性中的分裂和统一。
斯蒂扎克喜欢通过强烈的对比来表达自己。他将自己对这些老照片的感情和艺术上的洞察力相结合,用最原始的方法体现他对大众文化的思考,通过意象和符号体现他对超现实主义的理解。
在其中一组作品中,一对身着晚礼服的男女也许正准备亲吻,此时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浪漫和暧昧。然而就在他们的双唇或许即将碰触的时候,场景却突然被一张风景挡住了。在这张风景明信片上,一条河流正从峡谷的底端缓缓流向远方。也许两个主人公仅仅在凝视对方,甚至可能很悲伤,他们的真正表情因为被风景挡住而无从得知。这张风景明信片看似将背景里正在发生的事硬生生切断,但是在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短暂冲击后,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这张风景画并不突兀,在细节处可以看见斯蒂扎克拼贴手法的精湛,峡谷的边缘和图中女人的发线完美拼接,峡谷的轮廓也正符合男女的轮廓。正如评论家布莱恩·迪伦所认为的,“斯蒂扎克艺术品的神秘之处也许正在于这些精确而又令人感到惊奇的拼贴形式”。因而,这组图片充满视觉冲突的同时,却又产生了一种和谐感。
这是斯蒂扎克的代表作之一,也充分体现了斯蒂扎克的艺术思想。斯蒂扎克的创作对老照片之间的关系做了重新解读。他认为照片不仅是对生活的记录、对记忆的承载更是对文化的象征。而他将照片独立出来,把人物的表情用没有生命力的风景照遮盖起来,使得原有的照片失去了它的意义,照片中原本被遗忘的人物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但是与此同时不再被原有的文化和时代背景束缚,从而被赋予新的意义。英国批评家马丁·赫伯特对此总结道,“斯蒂扎克的艺术所呈现的正是这种集体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人失去了自我,被客体化、废弃化,在这个过程中,图像总是处在消失的边缘。斯蒂扎克提醒他的观众,我们每个人都在走向虚无,这个过程或许已经成为了过去、或许被遗忘、或许已经退出了人们的记忆,但正是在图像和主体的鸿沟之中才诞生了新的、具有通约性的意义。”[NextPage]
“摄影已死”?非传统“摄影”,充满争议和创意
不论是素材的选择还是创作的手法,斯蒂扎克拼贴摄影的生涯从开始就遭受各方质疑。他的创作素材是他从英国各个地方面临倒闭的电影公司和影院搜罗来的黑白电影剧照、演员肖像以及怀旧的风景明信片,被质疑者认为不仅不是摄影,而且破坏了原有作品的意义。而他的创作手法虽然与现在用图像处理软件对摄影作品进行修改和创作的手法类似,但他的作品仅称得上是对摄影作品的手工拼接,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摄影。这些都被诟病为与摄影发展脱节。因此,斯蒂扎克的艺术生涯虽然始于40年前,却鲜有作品展出。直到在白色教堂画廊的回顾展获得成功并获得去年德意志证交所摄影奖的提名后,他的作品才真正在艺术市场上受到青睐。
然而事实却是,斯蒂扎克这些看似过时的手工作品却恰恰能够引起当下人们的共鸣。当人人都拥有高像素的摄影机,大家都用专业的图像编辑软件追求图片质量的精细的同时,斯蒂扎克却反其道而行之,将老照片重新创作后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可以回到那个摄影刚刚兴起的年代,重温摄影对于生活的深刻意义。在数字科技大规模运用的今天,人们依然会对手工的技艺涌起怀念之情。很多人在看了斯蒂扎克的作品之后,不仅对拼贴摄影产生了兴趣,更对作品的素材和摄影的历史产生了兴趣。也许正是因为斯蒂扎克在创作时满怀着对摄影和历史的热爱,才会让人们也在他的作品中感同身受。当相机被发明的时候,画家感到了危机,于是有人高喊“绘画已死”;而如今电脑软件日益更新,摄影师再次感到危机,也许不久又会有人高喊“摄影已死”,但是危机同时也是转机。斯蒂扎克让我们看到,即便没有绚烂的色彩和华丽的高科技,摄影最原始的魅力依然可以经久不衰,并且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闪耀着新的光芒。最简单的手法和最朴素的照片结合在一起也可以迸发出最具创意的火花。
那些不用相机拍摄的摄影
谷歌街景摄影
不出家门,如何做街头摄影师?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有了网络和谷歌街景服务,便可做到不出家门一样可以完成街拍。谷歌街景作为由谷歌公司所开发,应用于旗下的谷歌地图及谷歌地球内的其中一项功能,提供了水平方向360°及垂直方向290°的街道全景。摄影师仅需坐在电脑前,通过鼠标和键盘的操作来控制并调整拍摄的方向、大小和角度,从而获取谷歌街景服务所提供的理想中的照片。从这个角度理解,谷歌街景就是一个巨大的相机,旗下车队车顶上的摄影机所拍下的相片就是摄影师手中未完成的原始素材。这种创新的摄影不仅仅是对屏幕相片的获取,同时还需要通过放大、截取和拼接等处理方式,对谷歌街景的照片进行再创作。通过摄影师对这些素材的再解读,一张不需“摄影”的摄影作品便完成了。
谷歌街景摄影的流行则源于德国的摄影师迈克尔·沃尔夫2011年世界新闻摄影大赛的作品。这组以谷歌街景的数据库为原材料,截取了巴黎的街景的作品名为《一系列的不幸事件》。他萌发了用谷歌街景的技术在互联网上寻找有趣的摄影场景而非传统的在街头寻找灵感的想法,并利用像素化和图像噪声进行加工,完成作品。沃尔夫将其称作“对艺术的声明”。
对于借助谷歌街景服务的街头摄影流行的原因,有人认为摄影师在拍摄时会在作品中加入主观的情感因素,因此作品会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然而谷歌街景服务使得摄影素材得以更客观地表达,摄影师所做是将客观的素材所表达的内涵突出并放大,这样完成的作品会引起更多人的共鸣。而更多的人则认为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谷歌街景服务往往能够发现更多意想不到的图片,这无疑能使人迸发更多灵感,并让作品更吸引人。
生物科技摄影
打印普通的照片需要打印机和油墨,但是利用生物科技打印照片,你需要的却是细菌和培养皿。由美国微生物学家和摄影师扎卡里·科普菲尔发明的“细菌成像法”便是一种将生物科技和摄影联系在一起的创意摄影。
利用细菌在辐射下的荧光反应,将照片的负片覆盖在存有大肠杆菌和水木荧光蛋白质的培养皿上,并将其置于同位素的放射源下,那么细菌将会渐渐转化成荧光素,并在负片上留下图像。这样只需在最终形成的图像上涂以丙烯酸和树脂的保护层,便大功告成了。最近在美国展出的《我喜爱的科学家》就是科普菲尔通过这种方法,将照片负片换为著名科学家的肖像画,便形成了创意的摄影新作。
通过“细菌成像法”创作的作品有着丰富的画面感,并且带着一种电脑创作的感觉,只是细菌的荧光反应带着随机性,为作品更添一种轻松随意之感。扎卡里·科普菲尔全因他对生物科学和摄影的热爱,才产生了天才的创意想法。最重要的是,这是生物科技和摄影的结合产物,更是科技和艺术的结合,让人产生对科技和艺术的思考。
(编辑:刘颖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