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究竟是不是艺术?许多中外学者都曾撰文说:摄影不是艺术!也许摄影凭借照相机这样一种独特的传播工具所抵达的彼岸,更多的是和信息的传递发生关系。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摄影,作为当代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是毋庸置疑的。照相机就像画家的画笔或者音乐家的钢琴,完全可以演绎出如同绘画或者音乐的艺术魔力。关键是,我们如何认定摄影作为艺术的可能?
2012年,多产且极富天赋的英国摄影家史蒂芬·吉尔受邀在卢森堡的后工业化小城迪德朗日做一次摄影的实践,这座小城曾经是欧洲钢铁工业的中心。在这一主题的拍摄过程中,他聚焦于一个严重污染的池塘,曾经用于钢铁熔炉的冷却,在用微距镜头关注水的细节的同时,也拍摄周边城镇的日常生活。通过微距镜头,吉尔写道:“我确信这样的观念拍摄没有错,在这两个看上去毫不相干的世界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只是在物质的规模上有所不同而已。”带着这个观察的目标,吉尔访问了卢森堡大学,通过显微镜检测了一滴水珠,从而对生存空间的深度有了更多的认识。其实这一切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存在,从街头的酒吧到咖啡馆。通过吉尔带有水的痕迹的镜头,小城的居民似乎被笼罩在奇特的梦幻的雨雾中。他将摄影的信息传递功能和艺术创造功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或者说在摄影的纪实功能上,融入了思想者的虚构成分,从而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
要想从摄影的纪实功能跳出来,我突然想到了文学的虚构。据说进入了卡夫卡、博尔赫斯、纳博科夫、马尔克斯的时代,虚构已经上升为文学的一种基本态度。虚构越来越被视作重构并纠正世界的基本力量。如果你用摄影虚构一个信仰或者演绎一个幻想,而非简单地将摄影视为宣传工具,跟随主旋律的指挥棒奉承拍马,那么恭喜你:摄影成为艺术了!
我们已经生活在信仰元素极其稀缺的年代,如果摄影无法虚构一个信仰,摄影的艺术价值何在?我们已经平庸到了不知幻想为何物的实用主义空间,如果摄影不再可能营造幻想,照相机的升级换代岂非暴殄天物?可惜的是,在中国许多权威机构者的眼中,摄影只是他们奉承拍马的一道美丽的风景,一切只有迎合某个规则,摄影才可能登堂入室,成为艺术,这真的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所谓“创作”泛滥成灾的假象面前,许多不明就里的人就以为这是摄影艺术的极致,从而像滚雪球一般造就了无数的视觉垃圾——还自以为是!
所以,摄影怎样才能成为艺术的标准,就是摄影人是否真正释放了自己的心灵空间,找到了“独特个体眼中的独特世界”,创造出属于你自己的一份感动,同时也感动别人。而对于读者来说,鉴定摄影是不是艺术的标准也很简单——你是否可以从摄影人的画面中读到丰富多彩的、动人的元素,而非简单的说教。
换一个角度,要使摄影成为艺术,进而让艺术真正成为精品,其诀窍就在于,既要打破接受者习惯了的审美期待,又不能完全粉碎这种被打破的期待可能转换出来的新的期待。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这就是“似懂非懂”。一个观众站在你的摄影作品面前,如果一看就懂,他会笑说,“这我也会拍。”如果他看了半天,什么也没有看懂,他会不屑一顾地说,“我比你更行!”
正如有艺术家认为,欣赏现代绘画,不应该去问这是什么,而是看“这不是什么”,多问几个“不是”,剩下的假设便接近画家心目中的“什么”。假如10个观众在一幅摄影作品前得出10种假设,这幅摄影作品的纪实意味就会显得十分微薄,也许是一幅极好的抽象主义作品。假如10个观众得出同样一种假设,这恐怕就是摄影的悲哀——太注重对客体的真实的描摹,而失去了深层的审美价值。
审美是一种期待——
摄影家留给观众的正是这样一种审美的期待,他将巨大的审美空间推到了观众面前,让人们根据自己的体验去理解画面背后的深刻含义。同时,摄影家的指向也绝不是含糊不清的,人们很容易在其暗示下拓宽图像的张力,找到属于自己的审美需求。可见,优秀的摄影作品不仅仅是现场目击者的记录,它同时也具备无限可挖掘的视觉空间,具备可以获得的审美期待,关键就看你如何把握了。
照相机的快门装置限定了摄影是时间与人的感觉的综合。遗憾的是,好照片、不再可以重新拍摄的照片实在是太少了。翻开任何一张报纸,几乎都能找到可以重新拍摄的新闻照片,哪怕是某位国家领导人会见外宾的照片都是可以重复的——这些头面人物很理解摄影师的苦衷,每到关键时刻,握住外宾的手,面向镜头停留几秒钟,让快门有连续按动几次的可能……
阿根廷女摄影家伊娃·鲁宾斯坦回忆,她在纽约曾展出一系列作品,命名为“回溯未来”,与“回溯过往”相反。这些作品是她在不同时期拍的——有的早在十五年前。但是以前我从未曾看中,也没有放大出来,好像觉得在取景时,它们与我有意识想看到的没有关联。可是突然间,它们把我撼醒了——就像当头打下一棒。其实我们感知的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一旦意识追上我的直觉,这些作品就都有了意义。鲁宾斯坦接着讲述了一张在孤儿院拍摄的照片——修女正在修补一个洋娃娃,右边有一双孩童的鞋子,交叉放置成十字架形状。少了这个细节,这张照片就不一样了。孤儿院、放成十字架的鞋子!这是我想不出来的!可是我相信我下意识中一定看见了。其实不是我在拍照,而是照片吸引了我。……拍一张照片就像是在世界上某处,找回一部分自己,片断的梦或片断的画像,终于拼出一幅自画像。
鲁宾斯坦的摄影方式,正是一种生命的体验过程,她以无法重复的画面告诉人们,生活的体验应该是永远新鲜的。如果亦步亦趋跟在别人的后面,或是简单地重复自己,都将是一种浪费。
一张照片不见得要描绘某些东西、人物或地点,而是要表现曾经存在而不能复返的一瞬。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个的生存方式都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过去的一切无法挽回。于是当你通过取景框注意眼前的大千世界时,要把握的正是在时间长河上属于你自己的瞬间,而不是其他。
回到前面的话题:摄影究竟是不是艺术?尊重摄影与生俱来的纪实的力量,展开人类虚构的想象空间,如同打通时光的隧道,艺术的魔力诱惑永恒!
(编辑:刘颖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