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用“后摄影”手法让文学可读可看

2013-04-30 10:15:31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唐民皓

   

  摄影文学正越来越受到关注。它是按照艺术创作规律,通过一幅或者若干幅的摄影画面,辅以文字说明或描述,形象地创造生活世界、塑造人物、抒发情感的综合艺术形式。有人将其归纳为是一种“审美复合主义”的艺术。

  我新近完成了鲁迅小说《伤逝》的影像创作。艺术创意的灵感常常萌发于瞬间,且来自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借鉴。一次偶尔浏览一本彩绘本连环画,我被画家精美之作深深吸引,用摄影图像来“画”文学作品的想法油然而生。

  用摄影来解读文学作品,形成独立的文学影像创意,选题尤为关键。摄影创作不同于绘画,题材选择涉及拍摄成本和难度。选题得当,事半功倍。

  我为何要选择《伤逝》呢?这部小说讲述的是百年前京城苦难岁月里的一个爱情悲剧故事:一对男女青年冲破了封建社会的束缚,从恋爱、结合、挫折到分手,直至女主角离世。这是鲁迅笔下唯一的一篇有关爱情的小说。鲁迅文学代表了一种时代风骨,一种民族气势。我选择《伤逝》除了出于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外,还考虑到,《伤逝》此前有电影、歌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表现过,有一定知晓度;而且它阐述的是关于爱情的故事,这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故事中涉及的人类情感、生存压力以及家庭责任等社会伦理命题,在当今社会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整部作品仅仅涉及两个男女主人公,人物简单,但情节起伏,有故事性,演员道具和场景便于寻觅,后期创作也易于上手。

  从事摄影文学创作,改编必不可少,要将文学作品改写为可以与画面图像相呼应的文本,即类同于连环画脚本,这是摄影画面创作的基础。原著的文学语言要通过影像画面来表达和再现。所以,图像反客为主地成为“主角”,而文字脚本的角色转化为对图像的解读。为了符合当代人语言和阅读习惯,经过反复研读鲁迅原作后,我对原著的文字进行了大量删减,仅抽取其中最为关键和精辟的短句,连贯成一个完整故事,改编成了58段简约的文字。

  《伤逝》拍摄文本和方案敲定后,具体创意过程大致包括拍摄地点选择、拍摄道具置备、男女演员挑选、影棚内景拍摄、外景素材拍摄、后期编辑制作等步骤,几乎类同于影视拍摄创作的流程。

  《伤逝》文学影像创意的全部画面均采用了“后摄影”技术,没有一幅作品是纯粹在快门下完成的。所谓“后摄影”,即所有图像信息均来自于“快门”摄取的影像元素,然后通过数码技术,在“鼠标”下将影像元素与美术创作技法融合,根据文学原作的内涵,将自己心中勾画的意象,像“画”连环画一样去诠释和再现出来。“后摄影”创意与美术创作类似,在“后摄影”创作中常常要借鉴美术创作的思路和技法。

[NextPage]

  后期制作合成是《伤逝》的最后工序,也是整个创作中最为棘手的环节。因为要避免画面的雷同,尽可能减少摆拍痕迹,营造真实的生活氛围,但又不失画面的艺术感。

  对文学作品进行影像化的演绎,必须尊重文学原著,不能脱离原著讲故事,但又不必拘泥于具体的故事细节。比如,我在《伤逝》创作中删除了一些多余的人物和情节,如“邻院的搽雪花膏的小东西”等。为了阅读方便,对原著中开头的故事倒叙也进行了文字和影像画面的顺序置换。同时,画面的表达要与文学原著所处的时代相适应。比如男女主角演员的选择,在人物外表和气质上要符合时代的人物特点,服饰和道具选择要尽可能与当时当地的情形相配,画面的外景部分也要与时代的景物环境相呼应。另外,要力求用摄影的语言来再现文学故事中的人物和场景。摄影的要素是构图、色彩和光影。摄影语言就是用镜头像语言一样去表达,让影像画面说话。在《伤逝》拍摄创作中,我借助了摄影可以具象地表现被摄体的优势,尽可能充分利用自然光和室内灯光效果来刻画人像和景物的细节,并在后期制作中运用了图像处理技术,营造画面气氛,增添图像的画意感。要充分考虑每一幅影像画面与文字脚本的呼应和融合。影像是直观无言的,是以最短的瞬间在叙事,是对文学形象化的表达;而文字在影像之外是立体的,是想象着的,是可以无限衍生开去的。两者的有机组合便可以转换为一种被诗化的、复合性的艺术语言。

  文学与艺术是一对相伴相随的孪生兄弟。许多文学素材源于艺术,而艺术也常常成为解读文学作品的钥匙。用平面艺术解读文学,最常见的形式是插图和连环画。几乎每一个人对文学的最初接触,都是从幼年时期读图开始的。图像与文学的结合,有文字有图像,既可读又可看,彼此互补,相得益彰。而这种文学与图像的渗透、复合和共生,在近几十年来数码技术快速发展下成为了趋势。文学联姻了影像,既深刻了文学的底蕴,也升华了影像的意蕴,这是艺术形式的创新、突破和超越。我相信,“图文结合”将越来越成为阐释思想、叙述故事的基本手段,成为被普遍接受的文化现象。

  (编辑:李锦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