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摄影批评学术化的第一步

2011-09-20 17:34:44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王诗戈

   

  首先要明确,摄影批评是一种学术批评。

  这一观点的理论预设是:摄影不仅仅作为感官欣赏的对象而存在,它也可以是理性认知、推演和思考的对象。在我看来,这是由摄影的内在规定性之一所决定的,即:作为一种独特的人类精神实践和社会参与行为,摄影在学科归属上呈现出开放的姿态。在2008年出版的《Photography and Philosophy》(《摄影与哲学》)论文集中,摄影显示了在认识论、本体论、分析哲学、伦理学、文学、美学等多个维度上进行讨论的可能与潜力,而前年出版的另一本论文集《Photography: Theoretical Snapshots》(《摄影:理论快照》)除了继续对摄影展开哲学式思辨之外,还将摄影置于西方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术传统中进行了考察。这两本书都是基于对摄影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充分认同。在我研读西方摄影理论的过程中,我发现这种认同在西方关于摄影研究的学术脉络中大体上是连续的、明确的,事实上这种集体性认同也参与构建了摄影研究的学术脉络。编织起摄影的学术网络的,经线是本雅明、罗兰·巴特、苏珊·桑塔格等人侧重摄影本体的思考,而纬线便来自于诸多相关领域和学科的理论贡献。

  依我粗浅的印象,国内有关摄影的严肃写作,多年来基本上将摄影限定在艺术学的范畴之内——以至于业界内外“摄影艺术”一词几乎成了“固定搭配”——而“艺术学”和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相较具有更强的主观性,因此部分地导致了“多印象描述,少理论分析”这一持久不断的批评之辞。(需要说明,我并不认为“印象描述”不能成为学术批评之一种。)国内摄影批评学术化程度的不足,体现在较少有论者将自己置于学术参照系中从事写作。这里说的“参照系”具有双重指涉,既包括上文提到的由不同的理论视角、范式与体系搭建起来的学术资源平台,同时在共时性的向度上也提示了一个学术共同体的在场。摄影批评的学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千头万绪,需要业内同仁(包括专业刊物编辑)的共同努力,而对目前许多学人来说,从技术性规范起步似乎具有较强的可行性。由此,我给出的具体建议是,对被引证文献和材料的出处、来源信息在批评文字中要加以标注。

  “学术活动是一项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事业,不充分了解某一专门领域中先前的思想发展路径和研究成果就发表意见,哪怕是认真而诚恳地发表意见,也是不行的。”(徐友渔,《为提倡学术规范一辩》,载邓正来主编《〈中国书评〉选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816页)文献标注不仅有助于读者把握某一论题的学术背景,增强对于论者的信任度,同时也可以构成一张“路线图”,引导后来者尽快进入学术场域,或在同行那里形成进一步阅读与思考的“生长点”。而一篇缺乏文献标注的文字,难免会给人留下“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焦竑语)的印象。用陈寅恪先生的话说,就是:“……盖不如此,则匪特不足以避除因袭之嫌,且亦无以表示本论文创获之所在也。”(转引自葛兆光《大胆想像终究还得小心求证》,载杨玉圣、张保生主编《学术规范读本》,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27页)。

  对于学术共同体的维系,文献征引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它“为共同体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织起了一张无形的联系网。引证,特别是学者之间的相互引证,不仅使学者更容易形成并强化学科与学科共同体的归属感,也为其他学者辨别这个共同体的核心成员提供了线索。”(杨昌勇,《学术论著注释和索引的规范与功能》,同上,第344页)一个较成熟的学术共同体,具有形成公共意志的诉求与能力,而公共意志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强制性,使得文献标注这样的基本规范不再是一个选择性行为。客观地讲,国内在摄影研究方面的学术积累并不丰厚,远没有形成成熟的知识体制,这就难以保证学人的每一步研究都建立在前人或同行的研究基础之上,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共同体似仍未成为现实,因此它施加给个体知识生产者的约束力也就较为松散,而这反过来又加剧了摄影研究领域在知识积累和知识增量上的薄弱。文献引证另一方面的意义在于,引用的过程也就是在做出学术评价,因此它是学术交流和学术对话在知识体制上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学术共同体的逐步成熟或许终会收到滴水之功。

  学者邓正来在对中国的法学研究进行反思之后,得出了如下结论:“在学术脉络当中展开我们的批判性思考还只能是我们展开学术研究的第一步”(《学术与自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69页)。我认为这一结论也适用于国内的摄影研究。依照这一分析理路,通过文献引证和标注的方式将某一学术脉络勾勒出来,便是摄影批评的题中应有之义了。

  (又,有时会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做摄影研究,我就是想找参考资料,也找不到什么啊。这其实是一种很大的误解。贴几张照片,是我有关摄影研究和视觉文化研究的个人资料。不包括摄影画册及展览图录,也不包括那些“间接相关”却非常重要的书籍。)

  最后要说明两点。一,我无意否认诸如尼采、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人的写作与智慧,在他们的文字里鲜见文献标注,但他们的写作终究不是学术批评的常态;二,我清楚地认识到,不少中国学者的批评文字当中虽有不合通行规范之处,但却并不影响这些文字在某一领域内发挥重要而积极的影响,甚至成为众多实践者的行动指南。对国内摄影研究来说,亦复如此。

  (编辑:刘彬)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