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创新与坚守之辩证

2010-06-17 10:06:29来源:中国摄影家    作者:

   

作者:盛希贵

  近两届“荷赛”出现了一些乱象。一些中国摄影记者的获奖作品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人们也总是以“创新”的名义,为一些“实验”作注解。
  
  其实,有一些问题我们也要经常想一想:创新的目的和意义在哪里?我们究竟需不需要那么多的“创新”?创新也需要讲究辩证法;“创新”也要适度;创新的同时,也要有所坚守;“为创新而创新”的所谓“创新”,投机取巧的获奖,可能只是得了一场病。病好了,还是要过健康的平凡的生活。
  
  人生要有大智慧,不能耍小聪明。小聪明就是抖机灵、讨巧、耍花招,或许会偶尔“露一小脸”或“轰动一时”,但是,难以持久、稳固;大智慧就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就是认真、敬业、踏实做事,就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乱象纷呈
  
  1、目前新闻摄影实践中,一些现象值得注意:拍摄题材的过分细碎化。一些不具有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的题材被拍摄、发表、获奖,有些报道表现的纯属私事和个人爱好。互联网和无处不在的影像设备带来了视觉化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界限的消失,但是报纸、杂志和电视等传统媒体,是不是也要将那么多的“隐私”和“癖好”呈现给受众?有很多重要的问题和更重大题材值得关注,更需要报道。
  
  2、网络和都市报无限度地把不适合观看、让人难过、反感、恐惧的影像呈现给受众。人类或许确实有“喜新厌旧”的本性,但是,人类的视觉欲望也是需要控制的,就算一些受众有“窥淫癖”和“幸灾乐祸”的需要,媒体也不该无限制地满足他们的低级趣味和不良嗜好。包括黄色、血腥、暴力、不堪入目的影象,网络上尤其严重。报刊和网络不能为了“吸引眼球”或为了发行量而不择手段,必须兼顾社会效益、传播效果和受众情感。
  
  3、技术手法的猎奇。例如LOMO摄影、针孔摄影等,作为艺术探索无可厚非,但是,作为新闻摄影的“创新”,就有“走回头路”之嫌,就是无意义的“复辟”,不值得提倡和褒奖,也不值得推广,更不能成为新闻摄影实践的主流和风向标。
  
  4、评奖的确会带来“个人英雄主义”和刺激一些人的“表现欲”、“投机心理”及沽名钓誉的欲望,而这样的欲望是需要适度控制的。如果广大的摄影记者拍摄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奖,从而“名利双收”,新闻摄影事业就会误入歧途。
  
  5、网络传播带来了很坏的“文风”,最典型的就是“标题标签化”、“情色诱人”、“蛊惑人心”。社会新闻尤其如此,社会新闻摄影更要警惕这样的坏风气。“女大学生”就被过多地“关照”,例如“上当受骗”、“急于嫁人”、“傍大款”等等。新闻摄影报道的标题和文字说明的写作都要避免煽情和媚俗化。、
  
  6、媚外与崇洋问题。全球化和网络化正带来文化冲击,中国的影像文化和新闻摄影也不免受到冲击。引进西方新闻摄影教材很好,但不能全盘接收,学习者要具有辨别能力和批判眼光。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才是我们大多数时候要面对和报道的。
  
  7、为了速度,舍了质量。数字技术带来了影像传递和网络传播的高速度。“第一时间发稿”从来都是摄影记者、图片编辑和媒体所普遍追求的。但是,众所周知,“速度”和“质量”之间是有矛盾的,想要兼顾不易。过去我们国家提倡“多快好省”,现在已经改为“又好又快”,就是因为“快”必须以“好”为前提,否则就会忙中出错,忙中出乱,从而影响报道质量和传播效果,甚至造成新闻摄影报道的失实。
  
  呼吁坚守
  
  新闻摄影也是有历史传统和文化传承的,无论到了何时,新闻摄影都要有所坚守。
  
  1、从新闻摄影高等教育的角度看,教育阵地需要坚守。论坛和培训班,都是一种对教育阵地的坚守。没有摄影教育的坚守,新闻摄影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新闻传播学教育、新闻摄影高等教育和目前的整个教育体系一样令人失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正是我们忽视了新闻院校在新闻摄影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才造成了今天任凭报界如何努力,却踌躇不前的局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闻院校对新闻摄影教育的滞后,已拖了整个新闻摄影前进的后腿”(注1)。真是令人遗憾也让人痛心,却又无可奈何!好在总还有一些“有志之士”在有发言机会的时候,为“新闻摄影高等教育”号叫几声,尽管“声嘶力竭却效果甚微”,但是,总还是要有人来坚守!当然,在教育的问题上,行业协会和有关组织也有责任,总体上重视不够、推动不力,只搞名堂、不做实事。
  
  新闻摄影高端培训,是新闻摄影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专业人员晋职提升、终身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还有“大师班”等。当然,这样的活动,也应该和高等教育一样,坚持公益性和持久性,不能唯利是图或急功近利。
  [NextPage]
  2、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需要坚守。这一点本来是不言自明的事情,但是,总是有人想突破底线,所以也就要不断地提醒。一些人之所以敢闯雷区,跟没有受到应有的、良好的、正确的新闻摄影教育有关。造假后果很严重!害人、害己、害受众、害行业名誉!国内的一些造假摄影记者也受到了惩处。2003年6月5日,美国《纽约时报》执行总编豪威尔·瑞恩斯因受到该报年轻记者编造及剽窃他人作品这一丑闻的影响辞职。同时,该报总编辑杰拉尔德·博伊德也辞职。新闻摄影报道还是应当以真实性、准确性、质量高和传播效果好为基本的追求目标,新闻摄影工作者应为了这些基本原则而不懈努力。
  
  3、新闻摄影的理论研究需要坚守。新闻摄影的历史研究也是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光说不练”,但是也不能“只会干、不去想、不会说”,当然理论研究还要摆正和政治、功利等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要不唯上,不唯心,求真务实,追求真理。
  
  4、新闻摄影的交流阵地需要坚守。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以来的国际交流和国内的一些大型交流活动为推动新闻摄影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无需多言。无论是朋友圈子的、小范围的交流,还是有组织的、大范围的交流活动,都值得鼓励和倡导。当然,交流的方式最好是开放的和灵活多样的,交流活动必须是持之以恒的,交流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5、在时效性不那么重要的时候,例如拍摄专题新闻摄影报道时,新闻摄影的传统技法,在一定时期内也值得适度坚守。例如传统相机、胶片摄影、黑白摄影技术等,还有一部分受众留恋,眼前仍然具有坚守的必要。2008年5月四川汶川地震后,《中国青年报》摄影部主任晋永权采取了与大多数摄影人不同的拍摄技术,用的是135相机,拍摄的是黑白胶片(注2),受到了人们的喜欢和赞赏;近年来一些优秀的专题新闻摄影报道,也是用120胶片等传统技术拍摄的。正如蒋铎同志指出的那样,数字摄影时代,因为成本低廉,可以删了重拍,拍摄的数量可以不受限制,拍照片的人多了一些随意性和求快心理,少了按动快门之前的思考和按动快门时的敬畏之心。从根本上讲,摄影毕竟是“瞬间的艺术”,而瞬间是需要选择和抓取的,还需要精品意识,要有“影不惊人死不休”的执著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
  
  6、坚持新闻摄影的中国特色。从题材、主题到表现方法、文字说明的写作,都要立足中国现实和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尊重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特色。对于大多数新闻摄影工作者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实实在在地为中国人服务,为你所在媒体的读者服务,拍摄他们关注的题材,采访拍摄出他们喜爱并认为是有积极意义的新闻摄影报道。同行的议论、专家的评价以及获各类奖项等等,都没有读者的认可重要,因为读者才是媒体真正的衣食父母。图片编辑要从宏观意识和微观操作两个层面把好关,当好“建设中国特色新闻摄影事业”的把关人和引领者。
  
  7、坚持用心拍好图片。对于流媒体技术、拍摄视频等新传播方式也要积极学习,但也不要立即放弃精致影像,更要避免视频的泛滥。一心二用毕竟是一件难事,摄影记者还是要有所侧重,有所为,有所不为。
  
  8、新闻摄影工作者要树立荣誉至上的理想,坚守新闻摄影的职业理念、专业水准和职业操守。说到底,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升官、发财都很难。商业化、市场化对媒体和新闻摄影工作者的冲击都很大,诱惑也很多,新闻摄影工作者也要有些定力,要甘于辛苦、甘于清贫、甘于平凡。如果摄影记者在采访拍摄时总想着如何出名、如何发财,新闻摄影事业就快要完蛋了!
  [NextPage]
  21世纪的今天,传媒人更需要“美德”(什么是美德?至少包括善良、勤劳、勇敢、朴实、和气、礼让、谦逊、好学;看重良知和品行;为他人着想等等)、责任感和道德感。普通人需要美德,传媒人更需要美德,因为新闻人的日常言行和所作的报道都具有不可否认的“示范作用”,至少不能做坏榜样!
  
  注1:《问责新闻教育—银川会议16年来新闻摄影徘徊现状之我见》,参见张蔚飞著《我所理解的新闻摄影》,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注2:参见《无言的现场》,中国青年报,2008年5月28日。
  
  (编辑:罗谦)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