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一璜的文章《中国摄影界有一种病叫“自恋”》中深刻地剖析了“角色自恋”问题,本人颇有同感。
大凡角色自恋患者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自我感觉良好,总爱对着镜子欣赏自己。
角色自恋患者表现形式各种各样,试举两种:其一,陷入成就感的睡梦中而不能自醒,好以功臣自居。有的摄影记者得了几个奖就头脑膨胀,动辄就是"我那张获奖照片"如何如何。其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听不得一点不同意见。有的摄影记者照片拍得不精彩,但他却自认为挺好,若是指出他照片的不足之处,他就用许多客观理由来堵别人的嘴,什么现场条件差啦,什么器材不如别人啦,什么好角度都被别人占去啦,什么编辑没有选用他的好照片啦,等等。
这样的摄影记者似乎不会安排主观与客观的位置,不太懂得辩证法。
生活的辩证法是"日中则移,月盈而亏",古今中外,三教九流,概莫能外。
一个出了名的摄影家或摄影记者,并不见得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名作,一时的高水平,也并不见得永远是高水平。
有人问一个高水平的画家:你最满意的画是哪一幅?画家回答:下一幅。
有人问一个高水平的作家:你最满意的小说是哪一部?作家回答:下一部。
有人问一个高水平的演员:你演的角色里自己最满意的是哪一个?演员答道:下一个。
……
他们之所以都回答“下一个”,因为他们都能够用辩证法恰如其分地分析主观与客观,知道自己的作品同别人的作品相比,可能还有某种不足之处,特别是他们都想在“下一个”中创造出与现在的“这一个”有所不同的更理想、更感人的作品。还因为他们太懂得艺术的生命是创造,是不同,是新鲜的道理了,如果没有对“下一个”的创造,他们的艺术生命就会停止。
一个艺术家,一旦艺术生命停止了,人也就变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生不如死。一个摄影家,一个新闻摄影记者,一旦没有新作了,就意味着摄影生涯和记者生涯的终结。
黄一璜文章开篇讲了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只爱自己,不爱别人的美少年那咯索斯,对水中自己的倒影产生爱情,并最终坠河而死的自恋悲剧故事,借以说明角色自恋产生的恶果。
一个高水平的艺术家,深知只爱自己、一味地孤芳自赏的悲剧后果,所以,他总是远离角色自恋。摄影人--不管是艺术摄影家,还是新闻摄影家,都应当记住这个故事,远离角色自恋。
远离角色自恋谈何容易。可是这一年多来,我有幸在电视上听到两个人的话,倒是有助于远离角色自恋。
电影导演冯小刚一次在谈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说:“在拍电影的时候,是把自己当作导演,还是把自己当作观众?我觉得在多数情况下,我是把自己当作观众。只有这样,才能拍出观众喜欢的电影来。”我们拍照片的时候,是否也可以不完全把自己看成是摄影家或摄影记者,而把自己的一半当作读者,多站在读者的角度想想,他们喜欢看什么样的照片?
喜剧明星侯耀华在香港凤凰卫视台的周末“明星三人行”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一旦你们成功了,不管别人把你们当成什么,当成名家、艺术家,你自己都不要把你自己太当人看,就轻松多了。”这句话很有些哲理。我们的摄影家和摄影记者们,包括本人在内,是不是应该多琢磨琢磨侯耀华的话。
“不要把自己太当人看”,并没有否定自尊、自爱、自强,只不过在自尊、自爱、自强的基础上,拉开自己与过去成就的距离。而有了一定的距离,站远一点,站高一点,才有可能看清楚自己的全貌;同时,也才有可能看到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一旦我们看清楚自己与别人、与读者、与周围环境的差别和距离时,还有故步自封的理由吗?还有角色自恋的心情吗?
我信奉“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在竞争机制的大环境下,我们应当树立优胜劣汰的危机意识,冲破故步自封的藩篱,走出角色自恋的阴影,保持旺盛的创新热情,不断追求自己的“下一个”,摄影青春方能常在。
此篇文字,仅与影友共勉。(原载 《中国摄影报》/作者不祥)
(编辑:金子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