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艺家言论 人物周刊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影视家 摄影家 戏剧家 舞蹈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李秋蔚

2013-08-23 14:50:00来源:    作者:

   

  个人传略

  李秋蔚,原“解放军画报社主任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和“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1942年9月出生于陕西省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

  1958年在“西安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期间,他看到一位老师用135相机拍照片,感到很新奇。心想,自己画一张速写最快也要几分钟,而拍一张照片,只用几十分之一秒,真是奇妙无比。自那以后,他幻想着将来自己能有台相机该多好啊 !

  1959年他参加工作后,当时的工资只有29元,却花了60元买了台国产“幸福”牌相机。遗憾的是那台相机只有两档光圈,快门速度最高1/25秒,然而,谁能料到,正是那台玩具式的相机竟成为他走上摄影之路的起点。

  1962年6月,李秋蔚应征入伍到新疆军区驻伊犁河谷某部。这里自然风光雄奇壮美:白天眺望天山冰峰,俯瞰绿洲原野;夜晚繁星满天,似乎伸手可摘。这片美丽而又荒远,富饶而又贫瘠;历史悠久、文化多元与各民族和睦相处的西部边疆深深地吸引着他。

  1964年4月,他从连队被调到团政治处任电影放映员兼搞摄影。当时部队住地很分散,放映点多、线长,一部影片轮一遍要20多天。他每次下连队都带上相机,除完成放映任务外,还抽空拍些连队生活的照片。当时政治处用在摄影上的经费少得可怜,每年只给20几个胶卷。没有暗房设备,就自己动手制作印片箱、放大机、烘干机等。

  起初他不懂向报社投稿,拍了照片就在俱乐部门旁的橱窗里展览。有一年军区记者杨学祖、徐克昌同志先后到部队采访,看了他拍的照片,问他为啥不给报社投稿?他说:“你看能用就拿去”。徐记者选了几幅,不久在军区“战胜报”上陆续刊登出来。这事在团里引起反响,特别是上了报的连队或个人很受鼓舞,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要争创先进……平时连队有啥活动,大伙都主动告诉他。李秋蔚头一次感受到照片报道的作用与力量。

  俱乐部电影组原有一台135“基铺”和120“莫斯科”牌像机。“基铺”速度失灵,在当地没法修理。而120相机只能拍8张,太废胶卷。后来还是杨学祖同志把那台“基铺”带回乌鲁木齐,修好后又托人捎来。正是这两位可亲可敬的老同志扶持他走上了摄影之路。

  为了从理论上充实自己,李秋蔚常托人从内地购买摄影方面的书籍。记得吴印咸的《摄影艺术表现方法》刚一出版,他就通过上海新华书店邮购部买到手。另外还从军区一位老同志那里得到一套50年代“解放军画报”出的“摄影网”,从中了解到我国摄影事业的发展,以及军队摄影工作的优良传统,使他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从此,更加注意反应部队建设中先进人物,并经常向军区“战胜报”和当地的“伊犁报日报”投稿。

  1966年4月,正当他在摄影报道上迈开步子的时候,被选送到“解放军画报社”学习,在画报社不断得到老一辈摄影家的言传身教,学员班训练结束后他被留在画报社任摄影记者。

  李秋蔚在画报社30多年中,有6年搞军队外事摄影,有2年多被外交部借调到我驻外使馆工作。其余大部分时间是下部队采访。从祖国最北端的漠河到南沙群岛,从西藏、新疆到黄海和东海的大部分有人的岛屿都留下他的足迹。

  李秋蔚热爱军营,情系边关。他善于从地理、历史、人文的深度挖掘和揭示报道的意义,并从中感受历史沧桑,领略人生哲理,体味自然的奥秘。在他采访和报道的大部分专题摄影都能依景寄情,以情感人,在读者中产生过很大影响。曾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摄影艺术奖和全国新闻摄影优秀奖。

  (实习编辑:刘颖娜)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