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即起,打扫庭院。尽管史家胡同博物馆的正式开馆时间是9点半,不到9点,博物馆的管理员刘平太已将大门打开。慕名而来的游客询问:“这就是威廉王子参观的博物馆吧?”
3月2日上午,英国剑桥公爵威廉王子参观了史家胡同博物馆。这座由现代作家凌叔华的故居改建的胡同民俗博物馆,与英国皇室有着不解之缘。
王子用中文“你好”和大家打招呼 12岁小朋友的画作送给了王子
2015年3月2日上午,威廉王子来到了史家胡同博物馆。朝阳门街道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负责外围工作,将这个场地留给了威廉王子和一些热心公益的青少年代表。只有管理员刘平太留了下来。他说,早在春节假期结束时,他就知道王子要来,为了把保密工作做好,他连家人都没说。为了迎接威廉王子,他找来两盏小红灯笼,挂在主厅门两侧。多功能厅里摆着6盆鲜花,那是他从附近一家单位借来,特意点缀小院的。
威廉王子在多功能厅里与青年代表互动。北京农民之子文化发展中心的两位工作人员与三名社区青少年也受邀参与活动。
“农民之子”的工作人员莲子告诉记者,威廉王子一进入多功能厅,就用中文“你好”与大家打招呼,感觉很亲切。之后,威廉王子还详细询问了农民之子的具体工作内容以及青少年的个人情况。
从六年级就开始参加社区图书馆活动、现在读高二的李娜告诉威廉王子,自己经常参加一些自然体验活动,“王子听到后,说‘跟大自然接触很重要’。”莲子对记者回忆当时的场景。
之后,李娜还代表“农民之子”把12岁的吴秋芸小朋友的画作送给了威廉王子。
莲子说,“农民之子”受英国大使馆邀请参加活动,“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空手去总不太好,就选了一幅彩色蜡笔画送给王子。这幅画与自然,与流动儿童的家乡有关。”
这是一幅彩色蜡笔画,上面有红红的太阳,蓝天、白云和鲜花,有唱歌的小鸟,也有茁壮成长的玉米、西红柿和大萝卜,一只蜗牛正从彩色小房子前慢慢爬过。
“王子表示了感谢,并且说,这幅画挂在孩子的房间里一定很好看。”莲子回忆。
大家闺秀凌淑华
凌叔华的书房当年可比林徽因的有名 凌小姐接待了泰戈尔又结识了陈西滢
走进历史展厅,正中间是一个七八米长,两三米宽的史家胡同沙盘。灰墙灰瓦,130个院落鳞次栉比。历史上,这些院落里居住过不少名人。捐献了史家胡同24号的凌淑华女士便是其中之一。
凌淑华的父亲凌福彭,出身广东巨富之家,光绪十九年中举人,与康有为同榜进士,官任保定、天津知府,顺天府尹、直隶布政使,改民国后则是首届议员。齐白石、姚茫父、王云、陈寅恪等名家都是凌家的座上客。
凌淑华很早就显示其在绘画上的天赋,她拜了著名的女艺术家、慈禧太后宠爱的画师缪素筠为师,还受到当时被称为文化艺术界一代怪杰辜鸿铭的教育,使她打下了古典诗词和英文的基础。在七八岁时,她还曾拜著名山水兰竹画家王竹林为师,后又从女画家郝漱玉习画。在那时,凌淑华还常在自己居住的院内举办当时画家名流的聚会,被称为“小姐家的大书房”。这间书房比林徽因“太太的客厅”还要早十多年,在当时名气更响亮。
最为知名的“座上宾”是泰戈尔。1924年春,泰戈尔应邀到北京访问。当时,陈衡恪、齐白石组织的北京画会要在凌叔华家的书房开会,凌淑华因为认识陪同泰戈尔访华的一位画家,便邀请泰戈尔赴会。凌淑华一见面就问泰戈尔:“今天是画会,敢问您也会画画吗?”徐志摩等人恐怕凌淑华的举动引起泰戈尔不高兴,而凌淑华却不以为意。泰戈尔即兴在凌淑华准备好的檀香木片上画了莲叶和佛像。
正是这场画会,凌淑华结识了北大指定陪同泰戈尔的徐志摩、陈西滢,后来这二位成了凌府的常客。她背着守旧的父亲,与陈西滢秘恋了两年多,直到1926 年,二位恋人央求一位长辈出面,凌福彭才同意女儿与陈西滢结婚。而这位大才女的一份嫁妆,是99间房舍并且配带后花园——后者就是今天这座博物馆的所在。
凌淑华虽旅居国外30多年,对这间屋子仍有割舍不下的情缘。1989年底,凌淑华感到来日不多,她下决心在最后的日子里回到北京的家。1990年5月,凌淑华在弥留之际,被女儿、外孙用担架抬到她90年前出生的地方,也就是后来很多名人在此度过幼年时光的史家胡同幼儿园。当她被抬进院内时,竟像小时候一样低声说:“妈妈等我回家吃饭。”[NextPage]
收集来的老砖上还有明清两代官窑的名款
8000多块砖,全是从垃圾中抢救回来的 专业施工队来自颐和园、故宫
史家胡同24号,古朴的棕色木门上贴着大红的年画门神,灰墙灰瓦,白色大理石的门墩,门楣由老舍之子舒乙先生题写馆名:“史家胡同博物馆”。
走进大门,右侧的墙上镶嵌着一块带字的方形墙砖,上面刻写着:“史家胡同24号院的修复工程受益于英国王储慈善基金会(中国)的慷慨资助。”
院子里,高大的梧桐树,得需二人合抱才能围住。树枝上,挂着两三鸟笼,芙蓉鸟、黄鸟,嘤嘤地叫着。东墙影壁前的回廊,一只鹩哥见到游客兴奋地说着:“你好”。脚下,灰砖铺就的场院,刚洒过些水,隐隐地泛着湿气。灰白色的墙砖,斑斑驳驳。博物馆管理员刘平太介绍,这坑洼的地砖和灰白的墙砖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这是个一进两重的四合院,两个院子通过一个月亮门相连。在朝阳门街道办事处的支持下,英国查尔斯王储基金会资助,建起了胡同博物馆。馆内设有史家历史展厅、人艺展厅、近代教育展厅、陈西滢及凌叔华纪念展厅、胡同名人展厅、时代记忆展厅,展示了一批从居民那征集的地砖、砖雕、门墩、抱鼓石、汉白玉井圈等胡同物件,尤其是一个根据1957年测绘图和1959年航拍图制作的史家胡同沙盘,逼真再现了整条胡同50多年前的历史风貌。
2010年规划修缮24号院时,施工方就四处搜集整修四合院剩下的老砖。铺设地面的砖,全都是从居民要处理掉的建筑垃圾中“捡”回来的宝贝,有的砖上至今还留有洋灰,总量超8000块,名副其实的“修旧如旧”。
捡回来的砖需要加工,形成一个梯形,再干码灌浆,使墙体牢固。讲解员刘师傅指着正对大门的“史家历史”展厅的墙体,给参观的游客讲解。“看起来这是一间大屋子,其实,这算6间房。过去的四合院,一柱一柁算一间。”
刘平太从修缮史家胡同24号起,就参与其中,如今又作为博物馆的管理员和讲解员。他说:“我是这个博物馆的见证者和守护者,这是我的家,也是大家的家。”
史家胡同24号修缮时,提出的修复理念是要按照中国传统古建来修复这个院落。一是要用传统工艺,二是要用老砖老瓦老石材。刘平太说,施工队伍是从颐和园、故宫找来修复古建团队。院子里和墙体里的老砖,就要去危房改造时的胡同里寻找。
“你看这砖,都是带款的。”刘平太展示,灰色的砖上印着“广顺窑”字样,“清末民初的,款儿就是商标,这砖就是这胡同里的。”刘平太说。
展馆里收存了不少的建筑雕饰和构件、老砖老瓦。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哲指着一块老雕饰说:“这个看起来不够精美,但是是一户胡同人家改造住房时拆下来的老物件。我们说你修好了再安上去,但是主人因为费用问题,就舍弃不要了。”李哲脸上现出惋惜的表情。“它们本应在胡同里,在屋宇门楼上,可人们意识不到它们的珍贵,拆改丢弃。希望有一天大家的保护意识提高了,还会把它们用回原处,那时我们会无偿地提供,哪怕这博物馆空了!”
像这样修旧如旧的设计,博物馆内还有很多。整个博物馆占地面积1130平方米,使用面积778平方米,设有8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各式各样的展品原样重现了当时的胡同生活。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聘文复印件、旧时家庭用的笸箩、淡出市民生活不久的公交票证,还有两间房屋,专门依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的北京家庭布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房间里,一床一桌,两椅两箱,木质家具十分简单,半导体收音机是摆放在房间的“大件儿”;七八十年代的家庭布置则逐渐时尚,室内有了组合家具,应了当时“组合家具沙发床、黑白电视放中央”的流行语。这些物品大多是从居民手中征集到的,它们就像历史的见证者一样,记录了史家胡同的变迁。
英国王储慈善基金会(中国)资助修复史家胡同24号院
“查尔斯王储”出了550万 博物馆仍夹杂在旧楼房之中
在街头巷尾热议威廉王子到史家胡同博物馆参观之时,很少有人知道,在此之前,查尔斯王储已经将目光转向了这家博物馆。
羊年大年初一,查尔斯王储夫妇一行人来到伦敦唐人街 的“中国站”, 这是由查尔斯王储慈善基金会(中国)资助设立的中英文化交流中心。“中国站”内,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运用传统工艺和绿色科技,将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重现在世人面前。
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哲介绍说:“凌淑华女士晚年决定把自己的房产捐献给国家。凌叔华的女儿陈小滢女士在转让产权时,向街道提出,院子应用于公益”。
2009年10月,英国王储慈善基金会(中国)分部在北京正式启动,基金会的前项目负责人,现任英国王储传统艺术学院的中国代表胡新宇介绍说:“基金会当时正准备做一个小型的、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项目。出于资金和位置的慎重考虑,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项目。”直到史家胡同24号进入了王储基金会的视线。
2010年4月,胡新宇来到这里的时候,院子属于半闲置状态。里边长起了荒草,房屋也不够牢固。
“双方共同商讨决定建立一个老北京胡同的博物馆。查尔斯王储对修复老建筑很感兴趣。”胡新宇说。查尔斯王储热心于资助环保和减排事业,另一个感兴趣的领域是老建筑保护和旧城复兴。他反对现代建筑的过分铺张和浪费能源,主张充分回到借鉴过去的建筑模式,并进行可持续性设计。
王储基金会对这个博物馆的建筑要求是:形式上要传统,功能上要现代,他们更关心的是这个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利用,如何给喜爱胡同的人使用。在设计过程中,使用了“地源热泵”这种绿色环保技术,可以达到冬天供暖,夏天制冷的效果。
2011年10月,整个院落的修复工程破土动工,直到2013年4月30日修复完成。查尔斯王储慈善基金会(中国)共为此出资550万。而朝阳门街道也申请了东城区政府的名城保护基金,为此专门拨款300多万元。
李哲说,为了更好地布展,他们请来了为首博等大型博物馆布展的专业团队。“当时对方很为难,从来没有做过这么小型的博物馆展览。”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2013年10月18日,史家胡同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至今已经接待参观人数超过一万五千人次。
讲解员刘平太每天都在这座老民居博物馆里讲解着那些老物件。他指着第一展厅里铺在地上的112块民国时欧洲进口的花色老地砖说:“这是这个老房子里拆出来的老地砖,当时堆在门口一堆儿,我们说要建博物馆,主人就送给了我们。”旁边一位上了年纪的参观者回应说:“过去老北京四合院里的地砖就是这样的。”
刘平太指着郑希成老先生画的凌淑华故居介绍:“我们的博物馆,其实只是凌淑华家四进四合院的后花园的一半。正南正北为正房,这个四合院的正门应该在干面胡同,我们现在博物馆的大门是她家的后门,在史家胡同。”
然而位于干面胡同正门的那半个后花园目前仍是杂院,让这个古香古色的博物馆夹杂在红砖楼、搭建房的凌乱格局中。只有空中不时回响的鸽哨,才让人觉得这里还是那个传统的北京。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