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14”共有132位艺术家入选,系统地体现了中国当代艺术2014年的年度整体成果。为了让更多的公众更好的接触和了解中国的当代艺术,北京文艺网特此选择部分艺术家为您进行详解,因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部分艺术家个人作品并不一定是入选“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14”之作。
199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并获硕士学位。基于中国传统和宋代理学思想,建构了“以物观物” 、“静观”、“感通”的中国当代绘画方法论。代表作有:《“两居室”现成品绘画》、《丝绢·剩余价值系列》、《普洱茶系列》
在以西方逻辑为主导的艺术史线索中,绘画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从杜尚(Marcel Duchamp)到沃霍尔(Andy Warhol),从现成品到波普,艺术也俨然成为了大众生活的一个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艺术家,开始不断地寻找着关于绘画新的可能,这时,他们将目光,逐渐地转向了东方的思路,由此,“传统”成为了一个被热议的词汇……
蛋NO.3 姜吉安 200X100cm 绢本设色 2006
读与写 姜吉安 200x100cm 绢本设色 2007
拥有着扎实传统绘画功底的姜吉安,似乎本应该走上一条安分的绘画道路,但他却总喜欢与“既定习惯”作对,早年,他就有过把石膏几何体和光影引入到工笔画的“案底”,而在2009年开始的“丝绢”系列中,他更是把作品与媒介,绘画与雕塑的结构,来一次彻彻底底的颠覆,在很多所谓传统艺术家的眼中,他活脱脱一个叛逆者的形象,姜吉安自己也曾戏言自己是在给工笔画“捣乱”,可这“捣乱”的背后,却体现了他关于继承传统的独特思考。
在姜吉安看来,传统艺术家所处的语境在如今已然无法复制,这就要求艺术家必须要通过一种新的方式,才能将传统转换到当代文化的语境中来,也只有让传统在当代文化的问题语境中产生针对性,它才能够真正地具有生命力,他提出,传统中真正具有价值的,是它的思想系统,而且,它在这种当代的语境中显得更为有效。
对话NO.1 姜吉安 83X55cm 绢本设色 2008
看法NO.1 姜吉安 140x83cm 绢本设色 2009
所以,与大多数艺术家对于传统的继承、转化,只停留在用传统的笔墨形式,来表达当代生活的方法不同,姜吉安更加重视将传统中,一些呗忽略的对待世界的态度、观念,通过他的作品转化、呈现出来,如此一来,他便没有将自己的创作局限于对所谓的传统绘画程式与语言的延续上,而是将形而上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作为了自己所继承的传统的核心。
“丝绢”系列也是在这种思考下所创作出的作品,在这系列作品中,“丝绢”本身成为了表达的主体,它既是内容,又是媒介;既是绘画,又是雕塑。这种对固定概念的打破,以及对绘画结构的颠覆,既与姜吉安原有的思维理路一脉相承,同时,也是对于中国传统观念中,“以物观物”思想的巧妙应用,它体现了中国人对待世界的一种特有的态度和智慧。
一个杯子的三个角度 姜吉安 55x62cm 绢本设色 2008
一壶野生古树普洱之:幽篁 姜吉安 56x41cm,Φ14cm 现成品绘画 2014
姜吉安的作品来自于对现代性“剩余”之根本特征的经验,这既是物性的也是生命的剩余性。以物化物,还是那个物,但经过现代性自身摧毁与重构的转化后,比如以烧毁绢面的方式处理后,生成为另一种样式,物性以“残余”的坚硬方式存在,或者在抽象墨线的虚幻视觉上物象以幻像“无余地”幽灵方式余存或显现,这给水墨带来了异质感,激活出一种看似不可能的潜能,姜吉安的作品带来的是现成品绘画的新余象艺术!
姜吉安的墨线已经远远超越了新工笔的范畴,但他有着独特处理物性的手法,让物生成为余化之物:以火烧这幅绢的周边,留下一块未烧的部分,但其边缘有火烧过的残痕;把绢灰的残渣收集起来,再经过加水蒸煮、研磨、过滤、加胶这些步骤,将绢灰制作成颜料;接着以此为颜料,用毛笔那块剩下的绢上画出一些有着烧灼痕迹的线条,反复画线描,又反复渲染,并且呈现出有着起伏状态的物的形状,以线条建构一个虚拟的错视平面——似乎有着凸凹起伏,但其实是虚像,是后现代的仿真,他也由此在《两居室》作品中营造出一个高度仿真的虚拟空间;但不仅仅如此,最后这个虚拟物的错觉形体,是来自于制作颜料过滤出的剩余残渣,这是以没有用完的颜料再做成一个事物(比如树枝或者木棍等等),而且让绢画上的形象留下的这个事物似乎烙印过的痕迹,但其实并没有,看似以剩余物对照虚拟视觉物,其实根本上是以虚对虚。
姜吉安最近的装置绘画空间,更为扩展了现成品绘画的可能性,色感上是抽象线条隐含苍辣的火色,以茶色罩染绢面,余留茶色的暗香,把中国文化古色古香的的余韵在一个文人心斋的空间中重新展开。传统的几案,茶壶的喷制作,茶叶的现成品拼贴,绢本的抽象式绘画,绘画的现实生活感受以及未完成性。在现成品与绘画之间,在剩余物与绘画的错觉之间,在工笔的线条书写与材质抽象的绘画之间,在概念艺术与文人生活场域之间,姜吉安重新建立了新的连接,以其剩余虚薄的艺术理念,重建了传统文人生活美学的精神空间,打开了一个真正“虚托邦”的间性场域。
作品解读:
丝绢&剩余价值-5 60x220cm、8x6x6cm 现成品绘画 2010
《丝绢&剩余价值》(绘画装置)
取一大块白丝绢,留下作品所需大小部分,其余剪成细条状,放入炒锅里猛炒→加水→煮沸→捣碎→过滤。
1细颗粒加胶变成绘画颜料→在之前留存的白丝绢上绘制出一条有起伏变化的丝绢。
2粗渣滓粘贴成雕塑装置,如卷轴、花瓶等,与绘画并置。
过去绘画的媒介、颜料和表现对象之间都是不相关的,在这件作品里,绘画的结构方式完全改变了,《丝绢》作品的媒介是绢,颜料是绢,图像是绢,剩余物雕塑也是绢,这可以叫做“现成品绘画”。通过架构与过去不同的艺术方式,提供新角度,来触发观众的思考,这是当代艺术很重要的功能。
《两居室》(绘画装置)
2007年-2009年,用两年时间在望京一个小区里的84㎡两居室里创作。在天花板上布置一片灯箱,做成无影灯的效果→把所有窗户都用厚厚的宣纸糊上→室内所有实物如桌椅都被喷上白颜色→用画素描的铅笔再造明暗区域,模仿光影效果。
作品不仅包含对中国特色的素描惯性系统的批判,还包括对人的视觉有限性的提示。细辨下会发现,所有再造的阴影并非来自于同一个光源,且阴影的长度也并非真实效果。然而观众第一次看到《两居室》都不能立刻发现其谬误之处。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