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东
简介:
刘小东感到世界上各种“主义”众多,而“现实主义”对于他来说具有纪实性和直接性,“我依托在这个基点上,心中感到实在。”即使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现代艺术运动一统天下之时,刘小东仍旧坚持本分的写实主义,将目光聚焦于日常生活与熟悉人物。在那默默无闻的十多年中,刘小东仍旧坚守自身对于绘画的理念,着力表现普通人生存遭遇的独立与疏离,远离潮流与喧哗。时过境迁,作为艺术界“新生代”的代表人物,如今刘小东不仅成为主流热点,他的画作也得到收藏家热捧。
人们热切追逐刘小东,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画作刷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新纪录,更多在于他对于直面现实的勇气。艾未未评价刘小东的作品以极大的力量表现“呈现出一个国家的伤口和一个艺术家的无言的立场”。他对于时代的变迁阵痛如此敏感,抛却形式的浮华与宏大的叙事之外,将个体的真实与时代的荒谬紧密衔接,每一个普通人物在他的作品中都不同程度地形成对生命的深意凝视。
然而,在一个消费疯狂的时代,艺术家难以免俗。刘小东一方面以艺术抗拒消费,一方面又难以阻止自身成为一个消费符号,他表现三峡底层苦难的画作《三峡新移民》被人拍买下之后,却被摆进标志身份地位的高级会所。但是,刘小东的长处在于对于一个商业化社会的适应,他很清楚如今艺术传播推广必须依赖商业,艺术品市场只能是一门生意,但是他同时保留自身的底线,无论外界风声如何,身价暴涨,他仍旧等闲视之,潜心作画。
同是画家的陈丹青对刘小东极为推崇,陈丹青自认在绘画里只做到了结束“文革”,但刘小东却用写实的笔触去描述当下,刘小东做了他想做却没有做到的事。刘小东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艺术才华,更在于他对艺术的坚守,这是一场用艺术与孤寂岁月的赌注,正如他经常说的,“画画和生命过程一样是个“熬”字。
获奖:
2006年2月被《当代艺术新闻》杂志评为“2005十大风云人物”
2006年12月被《南方人物周刊》评选为“2006中国魅力人物50人”
2007年1月被中国艺术品第一门户网站《雅昌艺术网》评为
“2006艺术中国年度艺术事件”和“2006艺术中国年度艺术人物”
2007年1月被《Hi艺术》杂志评为《Hi艺术》年度明星艺术家
出版著作:
名家名品系列丛书——刘小东
评论:
宋晓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所副所长)
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方向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获艺术史博士学位。曾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杂志副编审、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二十一世纪》(双月刊)“景观”栏目特邀编辑。教育部中加学者交换CCSEP项目访问学者(1998-1999)、美国国务院教育文化署AED项目访问学者(2008),参加第四届“中欧文化对话”(卢森堡,2011)、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2006),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
刘小东的绘画是大陆美术80年转向90年代过渡阶段的一个”衔接点”。在他之前,80年代的现代主义运动一直集中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展开。在他之后,是将”无聊感”推向极致的”玩世现实主义”。立足于意识形态批判立场的评论,批评他的作品是文化上的妥协和逃避。着眼于学院写实的技法传统的评论,将他描述为”乡土写实主义”和”古典写实主义”之后的”新写实”。而在以观念和装置为媒介的实验艺术家眼里,刘小东有可能是迷恋手绘趣味与写实观念的最后一代文化”遗民”。解读刘小东近十年的作品,将有助于透视写实绘画与多重历史语境之间的关系,也为我们讨论和质疑艺术的真实性问题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文本。
十年前,”刘小东油画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画廊展出的时候,我和许多人一样眼前为之一亮。因为此前的中国美术对于人的现实经验,还未有过这样富于个人感性和现代感的表述,无论是当时刚刚经过的85前卫艺术运动,还是长期在画坛上占居主流的现实主义美术传统及其自新时期以来的种种发展。
刘小东所画大都是日常生活场景和物质生活境遇,这里不妨把他的作品和中国以往描述日常生活形态的写实绘画作一番比较。
我们先把他的《晚餐》(1991年)和近半个世纪前李宗津的《北京早市》(1947年)放一处看看。《北京早市》中的”细节描写”是传统写实绘画对客体的再现,近景的伙计和摊位上的物什象写生一样实在,它们与中景的食客、远景的城楼、街宇和天空,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完整的风俗图,既有地方风味、人情世俗,也有优美的乐趣与情致。刘小东《晚餐》中的吃食和人们的面相一样有种肆无忌惮的感觉,李宗津将早点的油渍温婉地包进了画笔,刘小东却将生肉翻出来给人看,这细节上的趣味自然迥异。
再看他的整个构图,正上方一根烟囱突兀地从右向左横贯整个画面,既与画的上下框平行,也与前景同样从右向左横贯整个画面的饭桌平行,面向观众的四位食客静物一般。头顶平齐地构成画面正中心的又一道横线,这还不够,桌上点烟人嘴上叼的烟卷竟然与画面右侧立者手中的烟卷又构成了一道潜在的横线。在一道道上下平铺的横向构图中呈现出来的物象,就有了某种暴露的意味:斜刺过来的眼神里交织着袒露的欲望,桌下绞纽着的手势泄露出隐秘的心事。
还有,刘小东的画法也有意思,他不是用造型、色彩和体积”塑造”人物或物象,却是在”塑造”人物和物象当中包含着的那些杂乱的信息和物质的痕迹。这情形好象是写人并不描述他额头上的沧桑,却让我们望到他灶上日积月累的油腻污垢,一眼便知人物平日煎炒烹炸的日常起居,虽然有些脏相,可是更觉得这日子同人有着切身的关系。刘小东要让画中形形色色的人和物一起参与他的叙述,直观地呈现自己体验到的社会和物质的生活境遇。
不仅如此,他还借用摄影的观看方式,用画面左下角两位象是回看镜头的食客把观众--画面外的看客拉了进去,一旦你观看便逃不脱与画中世界的某种关系。只要你看了你便在场。
刘小东的这一手儿,既不是客观的描摹,也不是主观的抒情。他的办法是把日常场景和日常物品这些外在的物质世界,随机地转换为个人直觉到的内在现实,让画面成为积攒和陈列我们时代生活形态的场所。象刘小东新近完成的《猪》,看上去仿佛只是记录下自己随意的观察,然而,这不仅仅是记录现实,同时也是对现实的一种判断,它是刘小东为自己体验到的生活形态创造的一种形式感。它不光为转型中的社会提供了一则空间和时间的切片,也影响着我们对中国生活和中国人的观察、体验与想象。因此,它改变了我们关于现实的观念,也改变了我们关于现实主义的观念。
现在再通过一组不同时代的人物群像,说明绘画叙述的个人性与现场感怎样改变了中国现实主义绘画的叙述形式与观念。
先看温葆1962年的名作《四个姑娘》,这是共和国时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中少有的非主题绘画家温情地描绘了四个姑娘的肖像,使之至今仍有纯真、感人的魅力。这四位姑娘憨态可掬又有一点忐忑不安,象是坐在摄影镜头前担心不能给观看者留下优美的形象她们身后的屋墙与窗台上静物般的日用品象一片安详和谐的风景,将姑娘们单纯的目光融入其中。尽管画家用心地刻划了她们不同的神情、体态甚至心理,可是理想化的美感将她们统一起来。姑娘们健康的身体、红润的肤色不是由你在现场品味到的。而是由某种美感原则笼罩在金色的暖调中,让你不得不拉开距离,站到美感原则的”黄线”以外去欣赏她们。
相比之下,刘小东的《美少年》(1990年)只是幅记录性的小画。少年们也象是在摄影镜头前,虽然同在此一时空当中,他们的心思却不知各自游弋在何方。他们立足的地方,是局促不平的一隅,脚边满是新翻出的大土坷垃,身后的砖房一看就是临时的东西,好象拍戏用的假景,戏一散就会拆掉。少年们的脚站在碎裂的大地上,少年们的手大都僵持在裤兜里,他们的嘴紧紧地闭着……动作只是动作,并未导向任何明确的结果,它们只是在时间中存在过的场面。十年之后,我们重新看见这些动作,便感觉到了时间的存在。刘小东的记录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匿名的现实,一个时间的”现场”。这是用一双人眼对可疑的、苍白窒息的历史现实的打量,震惊、创痛、迷茫、失落等等词语,在这目光里直观有如前景中的白色塑料袋。《美少年》带来的不是令人愉悦的青春美感,而是”现场”的震撼。刘小东以个人的知觉体验为形式感,以身边的生活现场为底子,直接记录了”思想转弯”、社会转型给日常生活带来的种种参差的形态,以及在八九十年代之交政治文化困境中延续着的中国社会。
个人观点:
艺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艺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建设性地去积累一些工作,每个艺术家都很积攒自己的工作成果,一如既往地探索下去,这是非常好的一个说法。尤其现代经济危机以后,艺术家的心理也在起着各种变化,这个时候我觉得有一些建设性的东西是很必要的,包括对中国当代艺术档案性的整理,艺术家个人的思考,个人的积累和反思,这都是有必要的,我喜欢“建设性”这个提法。
艺术是野生的
“我看到的对我来讲可能是真实的,但是对别人来讲或者对客观世界来讲可能是不真实的,就是说人所见的不一定是真实,但是我依赖我的眼睛去观察、去绘画,所以我姑且把这当成一种我眼里的真实。”因此,用他的话说,他只是抱着日常态度和人们相处,再把他的日常观察“拿出来”。对于创作的动机和过程,他显然不愿意多加谈论,他更倾向于让观者自己去看他的作品,而不像有些艺术家那样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别人分享。高谈阔论不是他的风格,把一个东西画出来,他的工作就完成了,这种冷静而清醒的立场,让他看起来似乎跟一切都保持距离,而他也坦言自己不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除了画画,便再无别的爱好。
“写生”似乎没什么特别,每个学画画的人都要经过漫长的写生练习,但是仅仅描摹事物的外表和为日常事物赋予新的生命,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层面,前者只是记录,而后者则是创作。刘小东的绘画是一种接地气的艺术创作,在他的画笔下,许许多多的平凡人物得以发声,他们的生活状态因而具有了代表性,见证着这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动荡、变化和艰难的自我平衡。
批判、审视
一个人从事行业的态度是他的宇宙观、价值观、世界观所决定的。从大的环境来讲,我的基本世界观是悲观的,并不是说悲观就一定都是深刻的,而是悲观从一个大的概念来讲,给我的人生一种角度来看宇宙、人生、地球。在这个大的世界观里头,悲观地认识(世界)的情况下,我就会很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也就是说很珍惜自己感受到的社会的事情、家庭、从事绘画。
其他对我影响特别大的就是今天人类学的进展,我并没有看过很多人类学的书,但我知道今天各行各业的突飞猛进跟今天人类学的进步和拓展有关,这是大的背景。说到这,我的绘画里头,也有很多人类学的东西。大的环境里头的绘画开始也是这样,在画室里营造自己的天地,凭借的是青春的才华。青春稍纵即逝,但你可以用开放的胸怀把青春过去后的才华留住,慢慢成为我今天绘画背后的动力和思考。
我认为,从事艺术的人都是在社会中“溜边儿走”的人,是管精神生活闲事的人。别人做的事情他去批判、审视,这也是艺术家作为社会中的人参与社会的一种方式。所以今天的艺术家应该去参与社会的变革,用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态度。[NextPage]
赌博
水边抽烟[NextPage]
睡
后半夜抽烟的小红[NextPage]
学者
儿时的朋友都胖了之力五[NextPage]
平头
情爱[NextPage]
两个人
儿子[NextPage]
白胖子
小豪 佩怡 小姚[NextPage]
烧野火
雪地侠侣[NextPage]
墙里墙外
一男二女
(实习编辑:邢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