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东尼亚·卡费
沈远是一名卓有成就的当代艺术家。她沉醉于通俗、游戏之中,而又喜欢大手笔。但她拥有一种轻盈的、非常细腻而深沉的点触。她的作品非常之壮观,却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她曾说,她希望揭示物体中潜在的语言,将无生命变为有生命、化腐朽为神奇,变有用为无用。她机智的作品采用了多种语调、多种语言:有的呐喊、有的低语,它们的即兴率真让观众猜想、惊叹甚至开怀大笑。而在这些效果之外,存有千丝万絮的语言、历史及其个人的痕迹。
沈远作品常用的主线便是迁移、记忆和语言--在此背后隐藏着回忆之声,话语、气味和感知,沈远于1990年代开始享誉国际,在同一时期,一些其他的年轻中国艺术家们开始以具侵犯性的表演及制作来获取报纸的头条新闻,例如:腐肉、猪群交配。较之如此之戏剧化,沈远那宁静的作品给人以休憩,一个沉思和缓缓的时刻。
2001年,沈远在英国的由国际视觉艺术学院(IVA)举办的两场个人作品展奠定了她在国际艺坛中的地位。在布里斯托(Bristol)Arnolfini展馆展出了她于2000年在法国、英国及中国制作的两件大型作品和她于1990年代创作的其他几件主要作品。于此同时,伦敦的Chisenhate展馆展出了沈远的作品《一个世界的早晨》(2000年),作者制作了一个传统的中国式房子的完整的屋顶,反映移民经历中所负的追忆之重荷。
一项教育计划"打结之舌",是续沈远在ARNOLFINI的展览而产生,它为期6个月,由Michael Prion组织,并和当地作家Alyson Sarah Hallet及布里斯托的儿童、青年社团共同写短诗来响应沈远的作品。挑选出来的作品,其中有引起已摘录在此,会被发送往预订读者的手机,每天一首,为期两周。艺术馆发放传单来吸引预订读者,而这些无名氏短诗则是作为此次展览的提示及沈远作品创意的延伸:
当你去/另一个地方/你会发现/你的舌头冻僵/你无法溶入/所以你又去/另一个地方/去寻找快乐这些远离展场的信息对预订读者来说自有它的意义。"打结之舌"示范出沈远的作品如何直接向观众诉说出他们自身的经历。这些短诗显示了语言的可理解性、可扭曲性和可转向性,哪怕只是一个短信息。沈远曾说过艺术家的职责就是"赋予物体信息",如果她的愿望是给予无生命体它们自己的舌头,那即是赋予它们一个使用现有的、多元的、口头或笔头语言的沟通能力。然而,典型如其作品,这个愿望也同时表现了语言的独有性及局限性,也许是视觉才将意义渗入字句里面。
沈远于1959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仙游市。她是文化大革命后第一届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的大学生。1982年毕业,1989年作品即参加北京中国美术馆的"中国前卫艺术"展览。第二年她随其夫著名艺术家黄永砯先生移居巴黎,以期更多致力创作的自由。1997年,她参加了温哥华Art Beatas Gallery的"不确定的快感"和巡回展"移动中的城市",以及在伦敦凯顿艺术中心(Camdea Arts Centre)由IVA助办的"巴黎人",她的事业因此而有了一个较大的突破。
为"巴黎人"展览会,沈远创造了一个难以忘怀的作品,这也是她涉足于室内空间探索的开始。她把凯顿艺术中心的窗户塞满了一些巨大的"头",飘着长发(用亚麻制作),然后将这些头发编成辫子,一直拖到地板,再将辫子聚拢,缠成发链。在Beatus画廊(Art Beatus),她也做了一个类似作品,由沙发背面"生"出头发来。艺术家解释说:
我的兴趣总是在于形象的转换,这也是我的作品的始发点。沙发通常总是被一些麻纤维塞得满满的,我便想象着从沙发背面将它剖开,拉出里面的麻,然后便将这些麻编织在一起,来改变沙发的形象。另外,中国有一句成语叫"三五成群",我用"三"这个数字来比喻一个群体,三股辫交织在一起来形容生命被绑在一起。
《黄色沙发椅,2001》这件在Arelfini展馆的作品沿续了这一主题。一把路易十五式的座椅,从前面看极为正常,但背面却换上了一股股金黄色头发编成的辫子。沈远这件作品的水彩、铅笔画都很美,简洁而又细微动人。她评价道,这些辫子象征着女性为生命之源泉,也许,正是由于她自己在她那一家三口之中的重要性,使得这幅作品表达了一种无法逃避的,但又喜悦的生命之组合。与此同时,说不清道不明的,这件被切割的沙发散发出一股不安之感,很大程度是因为一件人人熟悉的家庭日用品被转换成了一件不守规矩的物品,而非像Damien Hirst在他近作:一件放大的儿童玩具《HYMN,2000》里采用的只是将一件普通物品在形体上放大的那么一种创作方式。沈远的作品更接近于Lousie Bourgetis的作品所提示的那种家庭压力及骚动不安。
展览会上加一件极其动人的作品却是尺寸最小。《无题,1995》是一只中式软鞋,鞋内里辅了一层艺术家修剪下来的指甲。软便鞋金黄色绚丽的外表与鞋内的人体废弃物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件小品亦显示了沈远创作所具的电影式的特性:即使一件无生命的物品,也流露出了滴滴点点的时光流逝。软鞋及指甲本身无甚历史,倒是旁说在不断叙说着。正如Gilane Tawadros形容的那样"沈远的作品更接近´渐渐转为´状态,而非´已经成为´状态。"《白费口水,1994》是一件特别复杂的作品,更明显地表现时间的流逝,是沈远为1994年巴黎第一次个人作品展制作的。《白费口水》由几根巨大的、血红的冰舌组成,被插在展馆的大厅柱子上,它们慢慢地溶化着,"口水"一滴一滴滴进底下的金属盆盂里,而这一滴一滴的流淌,在整个展览会过程中,逐渐地向观众展露出那深藏在冰舌后的一把锋利的厨刀。"一副老实谦逊的外表转变成了极具威胁性的样子--刀"。这件作品表露了当舌头被授予一个主动、复杂的功能时,它的暴力性往往会大大超过拳头。
重要的是沈远将舌头那"谦逊而不招摇性"仅仅视为表象。对于沈远:"由于´舌头´这个字意味着言语字词,而融化着的冰舌表现出毫无限制地滥用语言,那么´舌头´意味着语言的流失。"沈远评论舌头所具的组合性功能:语言和味觉,亦即它的"精神性和物质性"。
[NextPage]
你的舌是语言的跳板/你的舌是食物跨越的桥梁/你的齿是垫脚石/你的舌是刽子手的头。
《白费口舌》是艺术家对其离开中国,失去了用自己的母语来细腻地、多方面地、有力地沟通这一能力的部分探索。而Tawadros认为,这件作品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它揭示了语言及视觉的关系,它指出了在新世界经济体系中,语言对描述及翻译一些活生生的经历的功能局限性。
湿润的舌变干/在烈日下/伸出口外/漫漫溶化/想开口说/却未成功。
《一个世界的早晨》是沈远最初为2000年Kunathalle(Bern)个人作品展创作的。作品复制了一个中国福建民房的屋顶,沈远自小在那里成长。画家用较典型的手法营造了一个完整的感官氛围:微风徐徐,一条布晾在一支竹棍上,一根自制的电视天线从瓦片中穿出,一只风干鸭子影射在墙上,鸟语、鸡叫、狗鸣,人们的切切细语,盖压着展馆的一些吱吱噪音。每一块瓦片都均衡地铺着,像被盖上了上百种的记忆。这种感觉很怪异,就像游客或人类学家正朝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家庭里面窥望。《一个世界的早晨》可被视为一次希望重新创建那个被移民移弃的旧世界的思乡之旅。这是一件怀旧作品,将那一份记忆中已经不再提起,不那么简单地活着的感觉重新拾回。但这些思忆是敏锐的,亦非直线的,不断改变着的个性的一部分。
奇怪!/那就说出来,你可听见我?/说吧……/没有任何话沈远将全球化超越个体的经历的探索扩展到了一个更大的规模。两件为Arnocfini展览创作的作品雄心勃勃,且无论在规模上及想象上都很庞大。《如鱼得水,2000》是她在布里斯托(Bristol)居住时创作的。译名是由一中国成语得来,意为"完全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但这是一个颠三倒四的家:一条旧木船,里面盛满了水和鱼,搁浅在一片海盐上。就像被丢弃在荒岛上的珍宝,一半没在盐堆里,是那些支离破碎的旧殖民地贸易的残留物--香水瓶、花瓶、烛台、鱼及鱼骨--它们全用布里斯托玻璃制造,有着yves klein式的深蓝色。这些盐、玻璃、水及木因着它们不同的颜色和质地而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灿烂的视觉作品。
《如鱼得水》反映了人和物的迁移,与布里斯托的商贸历史接近,并且着重对照了活体和死亡;被网之鱼、活生生的,在一条船里;其余被抛向世界的,是一些无生命之物。(另记,当我参观Arnolfini那天,船上的鱼儿已全部死了。那个巨大的充气式雕塑,《歧舌,1999》也已破裂,取而代替是相片,但无法充分表现作品)
沈远的新作《恐龙蛋,2000》从报导上看来是惊天动地,而事实效果未能如此成功。一只巨大的、破裂的"巧克力"蛋躺在展览会中心,融化了的巧克力喷洒出一张中国地图。在中国后面,排列着其他国家,将整个Arnolfini的底层展厅地面铺满。从蛋裂口,走出了五十多个大约有半米高的小人,"这些是准备淹没整个地球的移民者"。这些从Kinder惊奇蛋里获得的小人玩具,他们外貌怪异,甚至丑陋,有着夸张的笑脸及戏剧化的哨牙,往后梳的头发,很多人还带着面具。
沈远早先已经在她的作品里流露出对政治斗争的意识--特别像包括"移动的城市"项目里的《过河拆桥,1997》、《易战,1997》里使用的GROLSCH啤酒瓶。《恐龙蛋》与大宗买卖及全球贸易的关系、消费需求和廉价劳力的关系、经济移民和推拉政策的关系紧密相连。这些问题通常集在"全球化"旗下,与我们当今时代息息相关。
《恐龙蛋》绝妙无比但令人不安;它也少了一份沈远其他作品固有的感官上的那种细腻。它较视觉效果更而强调一份用言语的解释。当然,这一份保留也许是由于她的旧作品已达到的复杂的组合水准。很少能找到一个艺术家能用视觉艺术如此清晰地表达,而其作品又极有个性同时能点明全球经济的流行本质。
[NextPage]
《风景》
[NextPage]
《蓝色高速公路》 2003年装置
[NextPage]
《三轮车计划》
[NextPage]
《急促的话语》 2008
[NextPage]
《初次旅行》 装置
[NextPage]
《恐龙蛋》 2001 装置
[NextPage]
《白费口舌》 1994 装置
[NextPage]
《三个沙发椅》 1996 装置
(编辑:范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