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初,很多单位都进入春节前的放空状态,但广东美术馆内一片繁忙,动用整个馆三层楼12个展厅的开年大展“机构生产——广州青年当代艺术生态考察”正在紧张布展中,而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去巡视展厅督查进度——五年来,这个习惯风雨不改——以致平常约不到采访的媒体记者们都知道早早候在展厅,总能“逮住”他,问上几句,拿到一些猛料。
2月11日,由罗一平担纲总策展人的 “机构生产”盛大开幕,这个展览引起媒体、观众和业内人士的热烈讨论——跟罗一平的展前预期基本一致,这已经是他任馆长五年来担任策展人的数百个展览之一,对于展览的把控已经可以用“精准”来形容。
只有严肃对待生命的人才更能体会到时光的转瞬即逝。2015年已经是罗一平就任广东美术馆馆长的第五个年头,这位军旅出身,曾执教过中央美术学院、中山大学等国内多所著名大学,著作等身的学者如何用五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大学教授到美术馆馆长的身份转换?如果说馆长是美术馆的灵魂,广东美术馆在这位学者型馆长的带领下发生了什么变化?新的一年,广东美术馆如何发力,在中国的艺术格局甚至世界格局中占据自己的位置?
两天后,再次与罗一平约好的采访在他三面书墙环绕的馆长办公室进行,韬光隐晦的五年磨剑,广东美术馆是时候发出自己的声音,罗一平跟一贯在公众场合的激昂慷慨不同,他首次向媒体袒露了这五年的心路历程,并透露广东美术馆将在2015年,以“亚洲双年展”为契机,全面发力转型为有国际影响力的美术馆,改变广东美术馆在世界美术馆中的格局。
我的字典里没有困难这两个字
出现在公众场合的罗一平,总是慷慨激昂、侃侃而谈,他很少向媒体袒露心迹,以致很多人都觉得罗一平的性格四平八稳,不够立体。其实,罗一平首先是一位倔强的学者型馆长。
了解罗一平,必须从2011年的第四届广州三年展谈起。这是罗一平刚到美术馆的第二年,所有人都在关注他“做不做广州三年展”。时间准备不足、资源储备不够、馆内矛盾重重、最重要的问题是,没有资金——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根本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许多圈中老友如皮道坚、殷双喜等都劝他慎重。媒体和外界纷纷猜测,罗一平会放弃本届三年展。
出人意料的是,罗一平宣布第四届广州三展如期举行,分为启动展、项目展和主题展三大板块,并亲自担纲总策展人和启动展的策展人。就在罗一平的启动展以广东美术馆“拆”与“建”这一看似是工程项目的行为为基点,拷问美术馆乃至当代艺术的本质属性及其关联;拷问快速发展的城市文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和与此相应的人的心理结构变化等诸多当下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尚未发生的内质性问题为主题而完美破解难题的同时,新的考验又来了,中央美院美术馆宣布在广三展的前两天举办中央美院的第一个双年展,学术研讨会的时间正是广三展的开幕时间,这对于罗一平来说,可以预见的结局是广三展开幕的时候是没有名家来的。
这种情况下怎样举办开幕式?罗一平大胆地把学术目光投向了思想界,与纽约大学批评理论中心合作,邀请著名思想家甘阳和纽约大学东亚研究系系主任张旭东教授,以及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央美术学院范迪安教授共同担任学术主持,并邀请了丹托、小林光一等国际上大牌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来到广东美术馆,以高度国际化和跨学科的交流和探讨方式,共同探讨全球化语境下艺术生产的可能性等问题,积极建立艺术与批判思维之间富有成果的对话。罗一平解围了,美术馆多功能厅三天的论坛全部对外开放,国内外众多学者参加了启动展的开幕式和论坛,其中就包括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教授。
成功举办的第四届广州三年展的展览开幕式和论坛,引发整个社会和文化对此问题的强烈反响和思考,皮道坚感叹说,“三年展能做成就相当不容易,竟然做的这么成功,这是个奇迹”。
这次知难而上的第四届广州三年展,帮助罗一平完成了学者到学者型馆长的华丽蜕变,不仅让罗一平一举在艺术界扬名立万,对于罗一平来说,这次展览第一次组建的东南亚板块,激发了他更大的梦想,种下了“亚洲双年展”的种子。
三年后的今天,当记者问到,当年是什么让你坚持下来?罗一平说:“我是军人出身,军人的字典里没有困难这个词”,罗一平用自己考博的故事做了回答。[NextPage]
1997年罗一平决定报考中央美院的博士,这个时候,他的英文水平是曾在大学学完了许国璋英语第一册,但他果断地报考,而且毫不掩饰地告诉别人他在考博士,家里人说劝他不要到处告诉别人,因为没有人觉得他能考上。罗一平坚持每天15个小时学英语,找英语语法的规律,从啃不下去,到变成一种乐趣。结果他以超过50多分的成绩通过了社科院出题的准八级英语试卷,考上央美的博士。
罗一平说,是军旅生涯塑造了他不畏困难的特质。他说,20岁当兵的时候,就只知道任务给你,只能完成,没有条件。部队的教育就没有困难这个词,只有自行解决困难的办法。他举例,“比如2013年春节,大年三十接到一个展览任务,元宵就要展出,当是还没有看到作品,全体员工和相关机构都放假了,我想到不是困难,而是如何调动一切力量解决这些问题,而且必须做好。我成功了,这个展览被李岗清同志评价为体现了‘广东高度、广东水平、广东精神’”。
范迪安评价罗一平就一句话,他说:“罗一平是能把不可能的事情做成的这么一个人”。
以学者的更宽视野和自信迎接挑战
时间倒流回到2010年,中山大学教授罗一平通过了广东省文化厅的招聘程序,挥别中山大学,正式到广东美术馆就任馆长,成为“广东美术馆最忙的人”。时光荏苒,回顾过去的五年,罗一平说,最大的感受是,“考验不断”,而他自己也不断地接受挑战,转换身份,把自己升级为学者、策展人、管理者、艺术家于一身的多元馆长。
在展览呈现上,罗一平认为循规蹈矩从来不是艺术的思维,展览的作用和形式也被正在发生中的艺术史改写。任馆长的第一年,从大学教授转换身份的罗一平做了三个大的展览,第一个是到任3个月即举办的大型展览“台前幕后——走进广东戏曲艺术”,这个跨专业、跨学科的展览,从当代艺术的视野呈现广东戏曲艺术,把广东美术馆变成了一个大装置艺术的展场,有8个广东地方剧种在美术馆进行了多场院演出,得到媒体的大量关注;第二个是跟广州大剧院合作,联合成立广东美术馆大剧院当代馆,成功地推出了“启动·动向空间”的开馆展览,开创了经营美术馆的新模式,这个展览得到了文化部、文化厅和美术馆同行的高度评价。中国美术馆范迪安馆长认为“这个举措,在我们全国的公共文化空间里面是第一回。因此,它会写在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史上,也会对全国的各个文化艺术空间如何在新的社会需求上,打造各种有特点有水平的艺术活动提供很好的启发”。第三个是跟台湾国立美术馆合作,在台湾推出了大型中国当代艺术展“时空中的一个点”,在台湾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次年广东美术馆邀请台湾美术馆在广州做了“感官拓扑——台湾当代艺术展”回展,同样在中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让广东人通过台湾当代艺术的案例了解了当代艺术在西方的走向。
这三个展览,让业界对罗一平有了新的认识,大家看到了一位学者做美术馆管理的时候呈现的一种更宽的视野,罗一平以深厚的哲学史观,为艺术圈带来了一种超越视觉美学的哲学解读和观看方式,超越了图像和图示的表象,直达美学哲学的核心,不仅为艺术作品的解读增加了深度和厚度,也拉近了艺术与文化与社会学的关系,拔高了广东美术馆的学术高度和宏观视野。
注重哲学思辨,不仅成为罗一平策展的独特标签,在之后广东美术馆的展览规划中也成为核心的指导思想,让广东美术馆的展览呈现越来越注重学术和高度。这跟罗一平的学者气质以及他多年作为高校学者教授、博士的身份一致,也关乎他深刻地理解中外艺术史、触摸到艺术的灵魂之后的自信表达。
在罗一平办公室,几乎所有的墙面都被设计成书柜,里面摆满各类书籍,多数都是广东美术馆这五年出版的学术书籍,采访时,谈到某个展览,罗一平会毫无预警地起身走到书架的某个位置,精准地抽出想要的那一本。
近十年中,罗一平出版了十余本个人专著,内容涵盖从先秦到晚清的中国花鸟、中国山水、中国人物,从印象主义到现今的多媒体艺术,他把几千年的中外艺术史线索,理得一清二楚。
罗一平自信地说:“因为我系统地研究过中外艺术史,不管跟中国策展人还是外国策展人交流,我都是很顺畅的,以论为主的学者必须建构在非常深厚的史的基础上”。罗一平深信,以史的宏观哲学理念审视每一个展览,才能对展览做出准确的判断,赋予展览灵魂和感染力。
2012年,在孟加拉国首府达卡举办的第六届亚洲美术馆馆长会上,罗一平确定2015年将举办首届亚洲双年展,并于2013先期举办亚洲策展人论坛,他当即邀请到会全体馆长来广东美术馆参加亚洲策展人论坛。范迪安说,整个学术判断和邀请的过程不会超过5分钟,这是一个学者的自信。
此后,“吾土吾民”“风雅颂——广东美术馆十五周年馆藏作品展”、 “新兴木刻与广东版画展”、“甲午甲午百年强国梦”“意念的形式——张羽个展”……罗一平对展览的把控愈加清晰和精准,一出手便引起广泛关注。
学者出身的罗一平带领广东美术馆不断地拓展边界,保证每年学术展总量在80%以上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美术馆的新模式,令曾以“当代”崛起美术馆界的广东美术馆保持先锋姿态之外,视野更加广阔,展览更加多元。[NextPage]
2015年,广东美术馆将转型为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型美术馆
2015刚刚开年,广东美术馆就收获颇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举办的2013-2014年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项目评选中荣获诸多奖项,其中“甲午甲午——百年强国梦”荣获文化部2014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的优秀展览奖、“风雅颂——广东美术馆开馆15周年馆藏精品展”被评为国家重点美术馆优秀展览项目奖、“版画艺术公共教育系列活动”被评为优秀公共教育项目奖,并作为获奖经典案例的代表做了交流发言。广东省文化厅也由此获得二项组织奖,广化厅厅长方健宏高度评价罗一平的工作,他说,罗一平是一个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敢干大事,能干成事,能干好事的人。
刚刚拉开大幕的2015年,不管是对于罗一平还是广东美术馆,都注定是忙碌的一年。如今的罗一平正如一位踌躇满志的将军,在冲锋号吹响之前,已经运筹帷幄,只待时机成熟攻城略地。
2015年,五年调整的广东美术馆将全面发力改变自己在全国甚至世界的艺术格局。筹备多时的“亚洲双年展”也将在2015年底隆重开幕,罗一平依然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他的新年愿望是——广东美术馆将在2015年将以亚洲双年展为契机,全面转型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美术馆。为此,罗一平已经准备了三年,第四届广东三年展上东南亚板块埋下的种子,已经慢慢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两年前,排兵布阵已经开始。2013年9月11日,广东美术馆举办了“亚洲美术策展人论坛”, 工作团队向全球多个国家的美术馆和机构发出邀请,论坛前所未有地邀请到了23个亚洲的国家和地区,欧美8个国家共64位著名的美术馆的馆长和策展人到会,其中还包括一些几乎没有跟中国有文化交往的国家,得到了文化部的高度评价。
最让罗一平吃惊的是,“亚洲以外的同行也非常踊跃,特别是欧美方面,一开始,他们的馆长都表示要来参加”,因为是“亚洲策展人论坛”,为保证论坛的“亚洲性”,最后他只好“拒绝了一些欧美国家的美术馆”,“这已经说明了广东美术馆的影响力。”
论坛之后,又以“寻找亚洲”为主题材如开了三次学术会议和一次策展人会议,奠定了“亚洲双年展”的学理基础, 2014年10月21日,寻找亚洲——首届亚洲双年展(中国·广州)首次新闻发布会于广东美术馆举行,确定了2015年底开幕的“首届亚洲双年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文化部艺术司和广东省文化厅为指导单位,广东美术馆为主办单位。罗一平带领着广东美术馆大踏步向国际美术馆转型进发。罗一平首次面对媒体畅谈广东美术馆的野心:“广东美术馆作为一个国家的美术馆,希望通过亚洲双年展代表国家来主导亚洲视觉艺术的话语权,他的野心是希望在全国战略一盘棋下,在视觉文化中有所作为,向具有国际地位的国际美术馆转型。”
而在文章开头提到的“机构生产——广州青年当代艺术生态考察”展也是 “首届亚洲双年展”的前期摸底。如果宏观地梳理罗一平五年来在广东美术馆的展览,你会发现,这些展览都有一种“思考过”的气质,被罗一平精心安排,如同小说里的线索脉络,静待时机成熟,观者才能会心地发现它的重要所在。
一个有野心的美术馆馆长,绝不会停留在一个优秀的项目上,2015年作为广东美术馆全面发力的一年,除了“亚洲双年展”,广东美术馆还会加强馆际之间的交流和藏品展的学术梳理,在馆际交流方面,继14年在广东美术馆与北京画院共同举办“丹青京华—北京画院藏20世纪中国画作品展”之后,还将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岭南风——20世纪的岭南绘画”;在2015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中,罗一平策划了“时代气候的转换——岭南画派与中国画研究会论争”,探讨传统与革新与特定时代气候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个展览,罗一平说:“它的难度也是不言而喻,但拿奖我们也志在必得”;除此之外,2015年还有一个重要的展览 “20世纪岭东画坛”,通过对一个区域百年艺术现象的历史钩沉,构建广东美术馆学术视野中的美术史。
通过对馆藏品的深挖用广东美术馆的眼光来构造中国艺术史和世界艺术史,通过研讨唤醒库房里沉睡的作品,让它的灵魂真正地鲜活和游走起来。罗一平认为:“藏品是立馆之本,没有藏品、没有藏品的研究就没有美术馆的厚度,也没有美术馆的形象,就会沦为一个展览馆。因为有了藏品,才有了美术馆的灵魂,藏品研究让这个灵魂鲜活生动起来。”
无为而治 把广东美术馆变成研究学术的理想之地
多年讲台生涯,罗一平习惯把馆内的年轻人当成学生,非常注重提高馆员的整体专业水准和学术高度,把广东美术馆变成了一个讨论学术问题的大学堂。在这几年内,他输送了12名员工进入广州大学美术学院读艺术管理的研究生,现已全部毕业回馆工作,输送了3 名员工到中国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读研和读博。如果广东美术馆是一个人,罗一平希望他带领下的广东美术馆是一个富有人情味,有思想,能在一定高度上做出精准学术判断和价值判断的。
对于管理,讨厌开会的罗一平崇尚“无为而治”,他取消了很多会议,充分放权中层,对每个人分管的事务充分信任,不多加干涉,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发挥积极性。在言传身教和无为而治的管理下,罗一平最欣慰的是广东美术馆的馆风发生了变化,“原来各部门之间不相往来,现在,在展览项目中各个部门完全打通,形成合力,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很融洽,广东美术馆成为研究学术的理想之地,大大加强了广东美术馆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谈到广东美术馆和馆长,罗一平的秘书黄国锦表示:“在美术馆工作,人和人的关系很轻松,像回到了大学,而罗馆不像领导,更像我们的老师。罗馆虽然严厉,但是他非常强调人文关怀,真诚地关心员工,遇到事情都会尽量地考虑到每个人切身的利益,我们都以身为馆员而感到自豪。”
我是一个充满诗意情怀的馆长,也是一个不错的学者和艺术家
罗一平是一位非常勤奋的馆长、学者、画家,他用积极的心态来充实他在社会中的不同角色,罗一平表示:“我很多想做的事情要做”,这种迸发的活力和当今中国锐意进取的精神相吻合。
而对于广东美术馆馆长的身份,罗一平的自我评价是——我是一个充满诗意情怀的美术馆馆长和艺术家。作为美术馆馆长,每天面临着大量繁琐的事务,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习惯到习惯,逐步下来,这让罗一平觉得自己的生命力更旺盛。对于馆长的角色,罗一平认为应该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但他在高校多年,喜欢安静,故有些活动看不到他的身影,他认为这是自己身为馆长对外交流做的不够好。
说到遗憾,除了众所周知的改扩建计划搁浅之外,就是他一直认为广东美术馆缺少一个高平台的讲坛,他认为自已做为一个著名学者,无论是学术资源还是学术理念,都是最强项的事情,而恰是自已最强项的讲坛没做好,罗一平觉得这是他在广东美术馆的一个遗憾。
生活中的罗一平保留着文人的雅致情怀,每晚至少读一两个小时的书,早起来至少要写半小时到一个小时的小楷,这种文气的生活方式,已经是罗一平的日常状态。他不玩微信,除了喜欢到大剧院、音乐厅看演出之外,就是喝茶、看书、听音乐、画画,在繁杂的美术馆事物之外,用别人用来休息和休闲的时间,在五年期间,除了策划众多大大小小展览,还写了数十篇文章,完成了一部专著,创作了数百幅山水画作品,举办了几次个展、出版了5本画册。
作为一位艺术家,罗一平的绘画拥有“思考过”的气质,在他笔下,那些疏密有致的杂树带着山雨欲来的古意,既豪放含蓄,又有笔墨情趣,这些作品的后面是一位很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对传统、对现代生活都曾通透思考过的学者形象。
藏在罗一平内里,有军人的坚毅倔强、也有诗人的感性,既有学者的理性缜密,也有艺术家的浪漫温情,这是一个可以高歌、可以挥泪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将自己疏世的艺术理想定格在周遭的环境和时代,却又始终在自己心中保留着一片水草丰茂的桃花源。
如果没有来广东美术馆做馆长?罗一平说,那我肯定在写书、画画,也肯定能画的比现在好。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