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读后感:创造欲望被扭曲

2015-01-09 08:53:49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聂昌硕

   


《梦境》 陈海燕

  如今的全国美展,只要参展,作者就“中奖”,若还拿了奖项,如获“状元”“榜眼”,名利双收,画价立即飙升,升职、升官、入美协,“好处”接踵而至。功利诱惑下,使参展有了“博彩”的味道:押题、打听评委、琢磨“口味”、研究历年中奖作品……这么多的“理性”思考之后,创作激情被“磨损”,创造欲望被扭曲,能够努力的只剩下认真作画和一丝不苟的技巧运用。于是多年以来全国美展的特点大致相同:精工细作、面面俱到,画幅大、写实作品多……从艺术发展的视角来看基本原地踏步,天赋灵性的作品少了,大画家没有出现,卖画红火的画家又不参展,美展已不是顶尖作品的荟萃地,而成了提升作者身价的垫脚石和利益交易所。

  参展背后巨大的利益链条,使滥竽充数的作品越来越多,删除三分之一,会使2014年全国美展的整体水平好一些。

  笔者从具体作品入手,谈一下自己的观感。

  为何要与摄影争短长?


版画《而立之年》 彭伟

  彭伟的版画《而立之年》。这幅作品,远看我以为是幅摄影,近观才知是细纹木刻。作者用细密的排刀,小心谨慎地复制摄影般的明暗层次,像是木板印刷时代的图像制版术,充满工匠气,据称作者仅刻制工作就花费了半年时间。从事木刻创作,不努力发扬自身的“语言”优势,去追求摄影效果,结果层次不如摄影,主次虚实也不如摄影。

  是什么原因入选全国美展,居然还获金奖,实在令人惊诧。

  摄影对造型艺术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早在上世纪初,摄影发明,照片的写真能力“威胁”到写实油画的生存。这种“威胁”是印象画派诞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此绘画开始强调主观感受与个性风格,努力区别于摄影,追求摄影无法达到的效果。为什么中国会反其道而行之?

  一项艺术需有特殊的、其他艺术无法替代的品质,否则就会被淘汱,或者边缘化。木刻只用黑白两色造型,对比强烈,简洁至极,是其他画种无法媲美的。这种特质,新中国成立前的观众就能接受,为什么几十年后反而退步了?用木刻去追求丰富的层次是件可笑之事,用木刻去效仿摄影更是重污染环境下的畸形儿!

  我很庆幸在美展中找到一幅:陈海燕的版画《梦境》。这幅作品木刻语言纯粹,木刻特质显著。欣赏这样的作品不能按照生活真实来审美,作者不是“画不像”,而是不想被“像不像”束缚;她用粗犷圆刀传达出一种气势,表达狂放不羁的个性;用大小交替,非黑即白的色块,组织出振聋发聩的节奏交响,给观者强悍的视觉冲击。对人物的塑造,遵循木刻自身的语言规律,只刻几刀,勾勒形象,许多轮廓隐没在黑色中,需要观众去辨识和补充。一个在黑暗中若隐若现的形象,被观者“自行”读出时,会给审美带来极大快感。

  梦,多为逻辑混乱的无意识,内容不确定,充满原始的生命力。《梦境》的题名是作者有意将作品引入“艺术谜语”之中:内容由观者自己去猜想。经历不同,观者的想象也不同。我的观感很多:(1)在简陋的出租屋中,受屈辱女性在相互倾诉,她们宣泄着心中的愤懑与无奈;(2)打工妹的进城梦破碎了,输得一无所有;(3)两地分居的少妇们,倾诉着春梦之苦。

  多解的作品,会有一个相似的概念,即社会中的任何不公,女性总是最大受害者,作者表达出社会底层妇女无声的抗争与无力的挣扎。这是一幅近年来少见的优秀木刻作品,却仅获得获奖提名。但我还是很庆幸,它能在全国美展上与大众见面,有识之士对它自会有自己的评价。

  世界是多样的,人的个性也千奇百怪。可多数人的审美模式单一,只喜欢标准美,不愿意接受个性美。这是环境的民主氛围不浓造成的。当社会环境接受、容纳,甚至鼓励个性发展时,个性美就自然会获得更多人的赏识。

  审美分两部分:审美水平,常指对某一类艺术的感受程度和理解的深度;审美能力,则指能够接受多少种类的艺术形式。审美模式单一,审美能力就低下;审美模式多,审美能力就强,这是自我“检测”最简单的方法。世界木刻大师珂勒惠支与麦綏莱勒的作品都是黑白对比强烈的,不会欣赏公认的杰作应该是一种缺憾。


李煜明《文静》与摄影太近似了。

  “大画”为什么这么多?

  画商以尺寸定价,土豪以大画炫富,画幅小了展厅中“不显”,由此画幅越来越大。有的美展对小

  于一平尺的木刻拒收,主办者竟然是美协。画商有此要求或可理解,美协也如此,就费解了。艺术水平与画幅大小没有丝毫关系,这难道不是常识吗?

  其实每个画种,画幅太大都不容易产生杰作。就国画而言,画笔太大了,水、墨、色与运笔手法都不易把控,再熟练的写意画家,许多笔墨效果也是妙手偶得,四平尺左右可以挥洒自如,若在六十四平尺的宣纸上涂抹,一天都很难涂满墨色,更不可能一气呵成了。画幅巨大想把控整体,只适合精工细作,容易磨灭灵性,滋养匠气。

  作者姜永安创作的《伤逝的肖像,中国“慰安妇”写真》写真,用25幅小头像装裱成一幅大画。小头像个个笔墨酣畅,幅幅是精品。对于受尽摧残的慰安妇,作者倾注了无尽的爱怜。他塑造的枯槁肖像,苦难留在脸上的悲凉,触动人心,让人心碎。我两次去美术馆,这幅作品前都围满观众,他们久久不肯离开,我想拍摄作品的全貌,始终未能如愿。

  这些老妇人美吗?不美!生动吗?生动!她们性格不同,神情各异。观众对这幅作品的欣赏是一种高级审美:感染观众不是外表,而是强烈情感引发的共鸣;人们观赏肖像,都在与之交流:回顾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对青春美貌的想象,对兽行的痛恶……众多画外内容,在观者心中交织出剧烈的复合情感,经历着最为深刻的“审美”体验!

  姜永安一定不止画了25张,小幅便于一气呵成,也便于笔墨施展,多画一些,能够从中精选。试想,这样的头像放大20倍,还能如此酣畅,如此潇洒吗!此作在这届美展中属最杰出的作品,选题、内容、形式、技巧都是顶尖,可惜只获了个铜奖。

  “量产”的油画价值何在?

  一个喷绘公司的老板告诉我,他的许多客户是画家,他们按照构思需要,选好模特,租好服装道具,在画室中拍摄一天,就可以出一批照片,“选十几张到我这里来喷绘,回去在喷绘上画油画。只需在大照片上调整,丰富色调,留下笔触,铺满颜色,一幅超级现实主义的唯美作品就完成了。”原来几个月画一张,如今几天即可挥及。租模特、道具原来也需几个月,租金是现在的几十倍。“成本下降了,数量上升了,绘画进入了工业化批量生产时代。他们说这种作品卖得很好,并吹嘘说:自己的作品还入选了全国美展。”

  老板的话使我很惊讶,原来照片式的油画从美展到市场如此之多,是依靠现代科技实现的。

  从印象派之后的世界名作来看,艺术家都讲究个性风格,不重复,符合多样化的审美需求。艺术是表达情感的,只有随性之作才会有真情流露,才会产生天才杰作。如今不少“画家”一心为钱,想赚钱就要有名气,就需炒作。在营销团队的策划下,疏通官员,疏通评委,疏通拍卖行,疏通各方关系,“出售”自己。成功的炒作是卖名、卖画,骗一个赚一笔,不计后果。这已经进入纯粹的商业运作,对艺术事业无丝毫益处。这种运作,成功地将一些无才无德之辈抬上名家权威的宝座。他们是成功的商人,但离艺术家有十万八千里之遥。

  艺术作品表现出健康的美,给欣赏者以愉悦,使民众享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就是主旋律。若把表现主旋律的作品,理解成宣传纲要的插图就错了。不以图解主旋律为美展的主要标准,美展的艺术性才会提升。

  许多画家不考虑用途,不考虑悬挂环境,只研究当下市场畅销品,是短视行为。市场是唯利是图的变色龙,无利可图立即转向,毫无“情义”可言。悬挂环境决定绘画形式:巴洛克式的建筑装修适合古典油画;中式建筑装修适合传统国画;现代建筑装修适合抽象或装饰的作品。

  这次画展展出的壁画、抽象画多了一些,有很好的引导作用,但是相比国画还是太少了。艺术需跟上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需求才可能兴旺发达。

  (本文作者聂昌硕,著名版画家、时尚、美学评论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贵州博物馆收藏。)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