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观众看艺术品已经到了麻木不仁的状态,人们往往不去深究作品的优和劣、好与怀,只会留意价位和知名度,无论多恶的画、多丑的作品,只要价位极高,马上就围上来一群人。当然,大多数人都是一些失语的观望者,即使是一些火眼金睛的智者,往往也三缄其口,宁愿做沉默的羔羊。
一个世纪以来,艺术品只是数字的游戏,我们看到的是99%的垃圾品和1%的艺术品。虽然他们用尽了所有的名词和形容词,文化的、哲学的、经济学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唯独把“美学”这两个字忘得一干二净!如果仅仅从当代的一些美术馆和策展人的所作所为,的确会感到深深的失望和悲哀。一小撮所谓精英们的操作和把玩,就决定了时代的、最新的、最好的东西。只有他们才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弄潮人,不管这些潮流是多么荒唐。
2012年,香港政府花重金1.8亿收藏了瑞士人西格·鸟利一批艺术作品,其中的垃圾触目惊心:12幅完全性器官祼露的女性臀部的照片、男人手淫的高度写实雕塑、6幅吃死婴孩的照片……还有最近香港西九的露天大展,一堆“粪便”的“复杂物堆”(Complex Pile)、美国艺术家麦卡锡Paul McCarthy的作品)的充气作品:十分庞大的充气塑料制品,几十米高,几十米宽。这个充气的“复杂物堆”原型来自一个人排泄物的放大。这到底传递了什么样的“观念”?什么样格调的信息?无人能解读清楚。但是,世上总是有些如同蚊子嗜血、苍蝇逐臭的人物,反正花的是纳税人的金钱。为此一件“艺术品”,花费了500万港元!而另一个艺术家也不甘示弱,做了巨大的一只蟑螂和半个朝天崛起的人类屁股大腿。
贰 当代艺术患上了无“美”之病
我们要求一件艺术品要具有“美感”,这是起码的要求。因为只要在审美的过程中,我们才会领略艺术家的才华和情感。好的艺术品从来都是可遇而不可求,而且极其珍贵、难求。首先我们要学会鉴赏一件艺术品,观者自己的内心要“平静’,还需要一对智慧的眼睛。观众的视觉神经和内心感觉没有理由要接受一些所谓“时髦艺术品”的强奸和侵犯。
“美感的形式”正是引领我们进入艺术领域的花园,而不是把我们领进地狱的深渊泥沼之中。凡是人,对“美”都有一种天生的迷恋情结。比如对大自然“美”的赞叹,比如对父母、亲情的依恋,比如对爱情的苦苦追求,这都是千古不变、永恒不息的情怀和题材。这种情怀往往就发展成音乐、文学、绘画等艺术,是它们带给了人类欢乐和希望,常常又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孤独的、混浊的生命道路。德国的大美学家席勒在他的美学书简的第一封信中就非常明确地提到“对美的感受和追求是人类最基本的嗜好”。
遗憾,100多年来人类对美的认知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美学受到非常彻底的颠覆。当代艺术界更是以丑为美,以丑为荣。在许多画廊和美术馆的展览作品中,“美和美感的事物”已经荡然无存。美的概念已经被一个又一个的策展人和艺术评论家们赶出庭院和家门,剩下的是一些杂乱无章的以思想碎片组装而成的破烂物,艺术家们都成了思想家和哲学家、社会学家和革命者了。艺术被金钱奴役,艺术被政治绑架。艺术家没有基本的手艺,却要充当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家、文学家、理论家、革命者、思想家的角色。这种喧宾夺主、越俎代庖本来就是天方夜谭的事情,如今却越演越烈。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曾经说过:“当代艺术就是当代病。”他也以很长的文章批评了当代艺术的荒诞和诡异。
叁 名人的过度自我肿胀昏庸症
英国作家乔恩·麦格雷戈说过一句:“即便身处炼狱,也要想着光!”遗憾,我看不到如此高贵的心灵。我感觉相当多的艺术家都变成:“我就是一条狗,我要咬人。”中国有个艺术家光画一只“绿狗”,名声大震。黄永玉也画过一张画:“你骂我,我也骂人。”他的《一十二景出恭图》把中国人的屁股画得个个朝天。画面没有带来幽默和好笑,也没有让人感到讽刺与嘲弄,恰恰什么都不是,令人感到非常郁闷和伤心,羞愧与可耻。黄永玉的另一件雕塑作品放在香港的时代广场,这样的公众地方,是一个男人挺起的“大阳具”,粗陋不堪,俗不可耐。黄永玉先生到了晚年,这种行径显然不是“童心未泯”的创新,恰恰是名成利就的名人们过度的自我膨胀的昏庸症,他为自己添了极为丑陋的一笔。这不但是在作践同胞民族,也在作践自己。如此,袒胸露臀,恨不得把每个部位全都亮出了的中外艺术家也越来越多了。
王蒙先生曾写过一篇《触屏时代的心智灾难》,对一大批死活读不下去经典名著的人,提出了深刻的批评,“尤其是,造成哗众取宠的薄幸儿大量出现”。也许经典名著离开他们太远了,一些人永远不会明白其中之奥秘。但是,一个人如果连一点自知之明都没有,欲以“厚颜无耻”为本领,也是天下一大奇特景观了。一些人深信“不管是一条怎么样的癞皮狗,如果能够在现代传媒中不断出现,也能成为世界第一名狗”。如同西人所说:“天下最嫩的屁股和天下最嫩的奶子,我得抽几鞭才行。”玩弄一下,哪里管它是真是假?哪里管它是好是烂?我死后哪里管它洪水滔天?不幸。这种人经常大摇大摆、招摇过市。
肆 好的艺术品能提供正能量
凡是好的艺术品,一定能给我们“正能量”,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使人生充满乐趣和阳光。好的艺术品,一定能让人“养眼”,而不是“养钱”;你和他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从然达到“养心”的境界,达致内心的愉悦和畅快,这就是“艺术的共鸣”。好的艺术品一定是美的守护神,只有在美感的相互体验中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提升。审美会使人保持一种人类的尊严并感到幸福,席勒先生也早已经阐述了这一点。孔子的“尽善尽美”和孟子的“充实之谓美”,都是对艺术品和人格的要求,也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前的事情了。
应该让“美”回到艺术家的身边,远离“假、丑”。你丧失了“美感”的判断和渴求,就一定会丧失“假、丑”的识辨,下一步就会滑向“恶”的边缘了。“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这句话1600多年前的先贤刘勰就讲过了,我认为没有过时。真与实的东西,生命力是经久不衰的,因为,在真与实的世界里,人类才会受到启迪、得到智慧、把握真理,生命才会觉悟和开心。比如读诗词,读文章,甚至听音乐,都要在一定的门槛里,才可能窥视艺术家的精神世界。这个“门槛”,就是艺术的语言、规律性和创作的特色。这种规律性,不是你定的,也不是我定的,而是人类悠久的历史经验中实践,体悟到的,带有普遍的真理性。
即便表现“丑”的东西,也要“美丽地”表现,而不是“丑上加丑”,或者只是表现“丑恶”的本身,变成平庸的再现,变成“恶的化身”。让人感到恶心,反胃,这决不是艺术的“时尚”和“当代”,而是精神上的迷失和堕落,也决不是人类应该追求的方向和目标。我们可以容忍庸俗和浅薄,但是不能永远生活在庸俗和浅薄之中;我们可以容忍肤浅和无知,但是不能永远让人迷恋肤浅和无知。
没有深刻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根脉,没有真正的人格操守和审美自觉,只能成为一个追求收视率和门票的哗众取宠的戏台,最终只会遭受更多人的鄙视和轻蔑。
(编辑:杨晶)